1、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黄河,华夏文明的摇篮,她千折百回,九曲连环,她雄浑壮阔,气势磅礴。
B.相同的文学主张,共同的鉴赏能力,使他们两人常常不以为然;
C.每次考试完后,他总是自言自语:“哎呀,我会不会考得不好呢?”
D.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2、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荫蔽 截然不同 静谧(mì) 咄咄逼人(duó)
B.狼狈 喜出望外 吝啬(lìn) 众目睽睽(kuí)
C.酝酿 人声顶沸 倜傥(tì) 饥肠辘辘(lù)
D.分岐 花团锦簇 莅临(lì) 人迹罕至(hǎn)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
B.学校开展的“感恩·奋进”活动,掀起了同学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C.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主动交流的习惯,是取得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D.通过这次考试,使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路边有一只小鸟在吃食,我小心翼翼地走过,生怕打扰了它吃早餐。
B.展览馆里展出的各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C.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忽然恍然大悟。
D.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李明的学习成绩好的原因是他认真学习的结果。
B.为了防止失窃事件不再发生,学校政教处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C.冬天的八妙温泉是一个旅游的好去处。
D.能否根治网吧“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6、下列关于语法修辞知识,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当一个人勇敢地去面对困难,认真地去了解困难,想尽办法地去战胜困难,他实际上就踩着这些困难,一步步走向了成功,一步步接近了梦想。”句中的“面对困难”“了解困难”“战胜困难”是三个动宾短语,画线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B.“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青少年时期受到的启迪和教育,对一生都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句中“启迪和教育”是并列短语。
C.“我衷心希望小朋友们努力学习,快乐成长,培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锻炼对困难挫折的挑战勇气,长成一个最棒的自己,大家一起努力建设我们的祖国!”句中四个“的”是结构助词,“最棒的自己”中“最”是表程度的副词,“建设我们的祖国”是偏正短语。
D.“哈哈,我终于学会开车了。”句中“哈哈”是叹词,表达了说话人的喜悦之情。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场阔别已久的雨,淅淅沥沥地飘洒下来,虽说伴有些许寒凉,但仍然是最轻柔的乐章。
B.“立春”是每年的第一个节气,“一年之计在于春”,因此,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对“立春”都非常重视。
C.贸易圈内人士认为,特朗普对中国咄咄逼人的举动正在毁掉他达成任何长期贸易协议的机会。
D.春天来了,小芳和哥哥小明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跟着爸爸妈妈去郊游。
8、【甲】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⑪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⑫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下列各句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D.衡/乃穿壁/引其光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B.主人怪,问衡 怪:责怪
C.饭疏食饮水 水:冷水
D.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
【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衡乃穿壁引其光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B.思而不学则殆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C.博学而笃志 匡衡勤学而无烛
D.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4】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人应当加强自我检讨,剖析各方面存在的不足。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学习方法的角度阐述了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C.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古人读书的勤奋刻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我们看到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明白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指出军队中士兵较之将帅更为重要,是儒家“以民为本”思想的体现。
【5】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
9、古诗文名句默写。
《观沧海》中的“①______,洪波涌起”写出了海水的澎湃磅礴,生发出诗人的“壮志”情怀。 | |
水 | |
孔子站在河边,发出“②______, ______”的慨叹,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 | 诗人王湾在行船之上写下“③_______,_______”,恰切地表现出当时江水浩渺、风平浪静的情状。 |
“思乡怀人”是古代诗人反复吟咏的一个主题。唐代李益笔下“④______,______”两句,写尽了戍边将士绵绵不绝的乡愁(《夜上受降城闻笛》):“我寄愁心与明月,⑤______”,李白借原本无知无情的月亮,将其人格化,寄托着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 |
10、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母 亲 禅
刘世河
①十一岁那年,我们家曾和一个邻居因一堵界墙的归属问题伤了和气。邻居是个新婚不久的青年,脾气暴躁,一心只想报复,就趁天儿黑偷偷爬上我们家屋顶,用干草将我家的烟囱堵上。
②母亲不知烟道被堵,点火做饭。屋里顿时浓烟滚滚,直呛得全家人咳嗽连天。
③父亲跑到院子里就发现了屋顶烟囱上的干草,马上想到定是邻居所为,便气不过,顺手抄起一捆干草要以牙还牙。
④母亲出来制止了父亲。她让父亲大大方方地搬梯子上房将堵在烟囱上的干草拿掉。次日又堵,又上房拿掉,如此反复几次,邻居大概也自感无趣,就停止了他的恶作剧。
⑤两个月后,邻居刚满月的儿子要剃头,求到了母亲。母亲打小跟做剃头匠的外公练就了一手绝活:专给过满月的婴儿剃头。那可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手艺,婴儿的头顶薄如葱皮,稍有不慎就会割破头皮。方圆几个村子,此绝活非母亲莫属。因为刚堵过我们家的烟囱,邻居青年自是没脸向母亲开口,就托了村上一个长辈先来打前站。没想到母亲很爽快地答应了,并即刻放下手头的活计去了邻居家。事后,邻居小两口自是感动不已,专门提了一篮鸡蛋答谢母亲。自此,两家和好如初,再无争端。事后,母亲对我们全家人说:“烟囱堵了不要紧,拿掉干草就是了,可人心要是堵了,那可是病啊!”
⑥还有一句口头禅常挂在母亲嘴边,就是“过日子怎么可以没有花呢”。
⑦记得小时候我们家院子里有两棵硕大的石榴树。每年初夏,一簇簇火红的花朵竞相开放,满院飘香。石榴树是母亲嫁给父亲后的第二年春天,专门从娘家的园子里移栽过来的,而且是一棵酸石榴,一棵甜石榴。母亲说:“这日子本来就有酸有甜,但石榴花都是一样红红火火地开。”我这才恍然,原来母亲之所以从娘家特意移栽石榴树过来,除了美化院落,还有更深层的期许在里面。
⑧可是石榴花再好看,花期也只有一个月左右。母亲便在院子里的东墙根栽上了一排月季,最不可思议的是,母亲还特意在大门外的两边也栽上了十几株。父亲笑她:“我们这穷家穷院的,又不是啥气派的大门楼,不配栽花的。”母亲却说:“门,再怎么简陋也是门,这花开得久,万一有亲戚朋友来串门,偏偏遇到“铁将军”(锁头),这时他们要是看到门口这些花开得正艳,兴许心里就不会太凉了,花把门,总比铁将军把门好多啦!”母亲的这个诠释,让我一下子想到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中的一段话:“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
⑨不识字的母亲不会进行汪先生那样有才气的表达,但她的善意与汪先生不谋而合。
⑩母亲爱花,几近痴迷,在她眼里可谓无处不花。平日里很多根本与花不搭边的东西,她也能别出心裁地叫出“花样”的名儿来。房顶上的炊烟,她说那是咱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熬小米粥,她说那是小米粒在锅里乐开了花。最有意思的一回是刚过门的大嫂第一次下厨蒸包子,大概是厨艺不精,一掀锅盖,包子褶居然全绽开了。大嫂臊得脸通红,这时母亲过来大声说:“这是包子开花,好兆头,新媳妇到咱家,包子全笑啦!”当时闻听此言,大嫂也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
⑪后来我终于明白,母亲那是心里有花。心里有花,眼睛就会望见美好;心里有花,就会使劲儿把庸常的日子过成花;心里有花,才得以让我们在芬芳里幸福地长大。
(选自《意林》,略有改动)
【1】用简洁的语言将选文所写的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移栽石榴,期许日子红火。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满眼皆“花”,叫出“花样”别名。
【2】选文中母亲有哪些口头禅,并根据母亲的口头禅,写出你对标题“母亲禅”含义的理解。
【3】选文第③段写父亲的行为有什么作用?
【4】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加点词语。
没想到母亲很爽快地答应了,并即刻放下手头的活计去了邻居家。
【5】选文第⑩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大嫂臊得脸通红,这时母亲过来大声说:“这是包子开花,好兆头,新媳妇到咱家,包子全笑啦!”当时闻听此言,大嫂也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
【6】分析选文结尾段第⑪段的作用。
【7】父亲笑她:“我们这穷家穷院的,又不是啥气派的大门楼,不配栽花的。”这句话可以看出选文中的父亲和《台阶》中的父亲性格上有哪些异同?
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话题背景)
《中小学书法教纲》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语文课为主。其中,小学3-6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普通高中可开设书法选修课。
(调查数据)
网络调查显示:71.4%的受访者表示字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气质;72.5%的受访者有练字的经历;42.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字拿不出手;74.7%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时代,写一手好字仍很重要。
(摘自《中国青年报》)
(精选案例)
书法是戴敏的第一项特长。她说开始也觉得苦,但后来却很享受这过程。父亲的鼓励、老师的夸奖,让她爱上了书法,也变得自信。
而周依帆说,练字是痛苦的任务,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用笔写字的时候越来越少,“就剩下刷卡签名时写字了,我身边许多人都这么认为”。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各方声音)
某书法家: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
教师:学生写好字,练好书法,不仅受益终身,而且他们是传承中国书法、传承中华文化的希望和未来。
教育常务副会长:书写,表达感情,与电脑写不是一种状态。如果一切都机械化了,就没有审美,变得贫乏而没有了想象力。
书法协会副秘书长:练习书法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每天练半小时的书法,之后学习效率会更高。
(摘自互联网)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各项表述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书法教育进中小学课堂有较好的社会基础。
B.有书法家认为:中国书法是世人公认的最高艺术,它具有审美价值,能丰富人的想象力。
C.受访者一致认为,互联网时代,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也就没有必要学写毛笔字了。
D.教育部要求,小学3-6年级每周要安排1 课时练习书法,普通高中可开设书法选修课。
【2】根据以上几则材料,分析学习书法有哪些意义。请分条概述。
12、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醒给自己,你会发现,更多的理想需要追求;失败时,留一点梦想给自己,你会发现,前方的道路何其宽广;幸福时,留一点责任给自己,你会发现,帮助别人多么快乐;忧伤时,留一点微笑给自己,你会发现,平凡的生活充满阳光……
请以“留一点_______给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