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教大家使用图示法来理清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小东尝试着做了一些图示,其中正确的有(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近日,团中央、教育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权益岗在行动:向电信网络诈骗说不”专项活动的通知》。针对多种电信网络诈骗套路,青少年应该( )
A.自觉抵制不良风气,远离网络
B.学会“信息节食”,传播网络正能量
C.加大打击力度,杜绝网络诈骗
D.学会辨析网络信息,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3、一名旅客在动车上抽烟触发烟雾报警,致使列车降速。南京铁路警方对该乘客处以行政拘留五天的处罚。据此判断,该名旅客是( )
A.违反行政法律
B.违反民事法律
C.违反刑事法律
D.受到刑罚处罚
4、在生活之中有人刚买了房子,装修咨询的电话就接连不断;有人刚买了车,推销保险的电话就响个不停;有人常常接到培训机构的广告推销电话……这些现象告诉我们( )
A.信息非常通畅的网络给予了老百姓生活的便利
B.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交往而疏离了现实人际关系
C.网络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便利和丰富多彩
D.个人隐私容易在开放的网络世界中被非法侵犯
5、在家里,我们是父母的子女;在学校,我们是老师的学生;在商场,我们是顾客;在小区里,我们是业主……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我们的身份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②我们所处的社会关系是由我们的身份决定的
③我们在社会中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④只要我们足够努力,离开他人和社会的帮助也能够成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为促进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深度融合,扬州不少学校带领学生进行运河研学,将课堂搬到了大自然、博物馆等更有趣味性的地方。下列属于亲社会行为的是( )
①去参观春江花月夜艺术馆②沉迷手机游戏,茶饭不思
③到江都乡镇体验农田耕作④尝试抖音直播,争当网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句话启示我们要( )
A.培养创新精神
B.遵守社会规则
C.关心社会发展
D.依法履行义务
8、某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经常对辖区内随意停放车辆,侵占公共人行道路等行为进行执法检查,加强对学校周边的交通疏导,确保社会车辆有序通行,给学生和家长提供安全、有序的环境。这是因为( )
A.社会秩序明确了社会规则的内容
B.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C.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D.执法部门是维护秩序的唯一力量
9、小津一家围坐一起畅想新年愿望,我们愿望的实现离不开国家发展。这是因为( )
A.国家利益高于人民利益,两者紧密相联
B.公民个人利益至上,国家必须保障实现
C.个人利益就是国家利益,依靠国家保障
D.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
10、2023年的3·15晚会以“J诚信之光照亮消费信心”为主题,晚会曝光了苦情直播间“儿子们”专骗老人买“神药”、不可注射的美容针、水军操盘直播间诱导跟风下单、APP有猫腻、多种用户个人信息被“偷走”等多种乱象。这些被曝光企业和个人的做法( )
①只是道德问题,没必要大惊小怪 ②带来了丰厚利润,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③违背了诚信原则,侵害了消费者权益 ④应被依法惩治,规范市场的运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刘某就餐消费189.5元,收款时竟被商家“反向抹零”,收取了190元。对此,该餐饮店负责人声称收银系统默认“四舍五入”,拒绝退还“反向抹零”的5毛钱,被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罚款4148.41元。该餐饮店的行为属于( )
A.行政违法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合法商业行为
12、“弱有所扶”是一个新提法。实现“弱有所扶”就要( )
①对弱势群体多一些尊重和关怀②平等地对待弱势群体,不歧视他们
③为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④想方设法满足弱势群体的一切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学习成绩优异是加入共青团的唯一条件
B.只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就可以加入共青团
C.加入共青团我们就一定会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D.积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
14、造成他人轻微伤与导致他人重伤,其违法行为的性质截然不同。下边表述中属犯罪行为的一项是( )
A.殴打他人,造成他人轻微伤害的属一般违法行为,触犯了刑法
B.殴打他人,导致他人重伤的属犯罪行为,触犯了刑法
C.殴打他人,造成他人轻微伤害的属一般违法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D.殴打他人,导致他人重伤的属犯罪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15、《中国网络诚信发展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网络诚信建设仍然存在网络谣言、虚假宣传、泄露个人隐私,网络恶意营销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青少年要( )
A.学习网络技术,攻击造谣者的电脑
B.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
C.学会“信息节食”,不可沉溺网络
D.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恪守诚信规则
16、傍晚放学的时候,由于接孩子的家长太多,某中学门口混乱不堪:有的家长不顾禁止掉头 标志随意掉头;有的家长着急上火狂按喇叭,完全不顾学校路段禁止鸣笛的法律规定……班会课上,同学对这一现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如果你是老师,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只有大家有序地按照指示标志和相关法律规定行车,才能避免混乱
B.社会正常运行需要大家形成交通秩序,这样可以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C.家长们为了提高效率、接到孩子,在学校路段偶尔鸣笛,情有可原
D.校门口需要呈现一种有序化的状态,这样我们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
17、“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毅然舍弃高薪回国,他20多年只执着于一件事,建造属于中国的大型射电望远镜,我们要学习南仁东身上的( )
①实干精神 ②爱国精神 ③奉献精神 ④享乐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下图知识结构图中,①和②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A.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责任
B.犯罪、法律标志
C.一般违法行为、最本质特征
D.犯罪、应受刑罚处罚性
19、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制定是对这一问题的积极回应。下面是该法的部分条文:
第 69 条第 1 款:处理个人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权益造成损害,个人信息处理者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等侵权责任。 第 70 条:个人信息处理者违反本法规定处理个人信息,侵害众多个人的权益的, 人民检察院、法律规定的消费者组织和由国家网信部门确定的组织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据此完成下面试题。
【1】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制定( )
①为解决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提供了纪律规则
②明确了个人信息处理者违反该法该如何处罚
③能够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
④有利于大家各安其位、各得其所,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第 69 条第 1 款法律规定启示我们( )
①自由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
②违反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
③要将强制性手段作为违反规则后进行处罚的唯一手段
④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以下哪种情形最适用个人信息保护法第 70 条这一法律规则( )
A.2022 年 9 月,林某私自转走好友徐某银行卡内的钱款 5000 余元并拒绝归还
B.2023 年 2 月,X 省一家汽车服务公司工作人员利用通讯群组非法出售事故车主信息
C.2023 年 6 月,袁某将好友韦某的照片制作成不雅表情包,并发布在三个百人社交群里
D.2023 年 9 月,高某为防年迈的父亲刷直播被诱导打赏,特地启用平台“青少年”模式
20、网络是把双刃剑,真真假假难分辨,尽管我们不骗人,也要防止被人骗。近几年网络诈骗的表现有很多,下列不属于网络诈骗的有( )
①歪曲事实,误导大众②宣泄情绪,中伤他人③借助网络,诈骗钱财④发布暴力色情有害信息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饶某顺为获取粉丝点击量,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从网上下载熊掌小鲨鱼穿山甲等五张图片,并编辑成“别人家的年夜饭”发布在微博上,引发了网民的广泛关注。之后,饶某顺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行政拘留五日。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请你运用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对网友饶某顺的行为进行评析。
22、学习了“善用法律”这节课,针对遇到违法犯罪分子时,青少年应该怎样应对的问题,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请你结合法律知识,对上述观点做简要评析。
23、2022年,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局部暴发,“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任务艰巨。为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工作,各地相继出台规定:“所有人员进入公共场所应扫‘场所码’”。小明对此不以为然,发牢骚说:“进入公共场要求扫码,束缚我的自由,真烦人!”
请你对小明的观点进行辨别与分析。
24、【中国梦·和谐美】全国劳动模范张黎明带领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为11个社区150多位老弱孤残人员建立服务档案,定期走访慰问军烈属、残疾人、空巢老人,发起并成立“黎明·善小”微基金,义务为老旧楼道安装节能灯具......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光明使者”。
学习劳模张黎明,关爱他人,我们可以怎么做?
25、 2019年2月4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以“关爱马路天使,文明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爱心志愿者活动,同学们走进环卫工人的生活,体验了环卫工人的辛苦与不易。他们为环卫工人准备了手套、口罩、保温杯等慰问品,还拿起工具与环卫工人一起清扫路面的积雪。
(1)同学们的做法属于什么社会行为?再写出两种这样的行为。
(2)结合材料说说,我们应如何了解社会并在社会中成长?
26、 2018年1月5日,合肥高铁站,在一列由合肥开往广州南的列车上,一名带着孩子的妇女罗某以等老公章某为名,用身体强行阻挡车门关闭,不让高铁发车,并让列车员通知检票员放行其老公!她的行为导致高铁延迟4分钟。事后罗某被勒令停职检查。
(1)罗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
(2)谈一谈我们应如何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3)说一说你生活中见到的大家遵守规则的例子,列举两件。
27、据新京报2014年12月20日报道:“呼格案”中的受害人杨某70多岁的母亲在时隔18年后至今仍不知女儿受害。当年女儿出事后,担心妻子扛不住,杨父力主隐瞒,不仅是杨家人,整村的乡亲都在帮着圆这个已经持续了18年的“谎言”。
对此,同学们议论纷纷,有同学认为,诚实与说谎是水火不相容的,做诚实的人就不应该撒谎。杨父及村民的“谎言”都是不诚实、欺骗、说谎的表现。
请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辨析这位同学的观点。
28、材料一:七(1)班同学们建起了自己的班级群,大家在群里交流生活及学习心得。探讨学习疑难,联络感情,班级群成了他们依恋的家。
材料二:佳佳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叫“天南海北”的网友,该网友给她讲明星轶事,谈玩网络游戏的刺激,还常在网上晒他驾豪车的生活照。佳佳深深的迷恋上了“天南海北”,竟答应他到武汉宾馆见面,可当佳佳满怀期待赶到宾馆时,“天南海北”和几个小混混将她控制住,将她卖给宜昌玉峰山区一农民,后经警察全力解教,才免遭厄运。
(1)请你列举:网上交往具有什么特点?
(2)各抒己见:你认为熟人之间有必要通过网络交往吗?如果依赖这一平台,有何弊端?
(3)温馨劝解:材料二给我们什么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