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A.增强了封建统治的力量 B.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
C.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D.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A.东方红一号
B.神舟一号
C.长征一号
D.嫦娥一号
3、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又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的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一二·九运动
D.八一宣言
4、下列各项内容,属于中国近代化起步在教育方面的体现的有
①京师大学堂
②安庆内军械所
③江南制造总局
④废除科举制度
⑤兴办新式学堂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④⑤
D. ③④⑤
5、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勇于担当的民族。下表空自处与人物相对应的事件是( )
民族英雄 | 林则徐 | 邓世昌 | 杨靖宇 | 张自忠 |
历史事件 |
| 血战黄海 | 东北抗日 | 枣宜会战 |
A.虎门销烟
B.戊戌变法
C.收复新疆
D.武昌起义
6、我国拥有18000公里海岸线,为了维护我国的海洋利益,2012年9月,我国交接入列了第一艘航空母舰,它是
A.山东舰
B.青岛舰
C.辽宁舰
D.中华神盾舰
7、下列一组图片共同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8、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是 ( )
A. 厦门 B. 深圳 C. 珠海 D. 汕头
9、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你认为根本原因是( )
A.重军事轻经济
B.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C.顽固派的阻挠
D.没有大力宣传西方思想文化
10、“振兴中华”是每一位爱国志士的不懈追求,最早喊出这个口号的是孙中山,为了振兴中华,他
①创办《时务报》
②建立中国同盟会
③提出“三民主义”
④发起“公车上书”
⑤组建兴中会
A.②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⑤
11、“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B.抗日战争结束
C.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D.毛泽东赴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12、如图是某单元的课标题。其单元主题应该是
第三单元________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9课 对外开放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13、三大改造中,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是
A.公私合营 B.农业生产合作化
C.农业现代化 D.农业集体化
14、“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超越了现实的可能性……”这应该是对下列哪一事件的评价?
A.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15、有人这样评价过成成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
A.阻止民族危机加深
B.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C.废除君主专制政体
D.动摇儒家思想地位
16、如图是广东省东莞市虎门广场的雕塑《较量》,折断的“烟枪”,有力的双手,无不向来往的人们静静地诉说着这里曾经的历史和不屈的精神。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虎门销烟 B.吴淞之战 C.金田起义 D.黄海大战
17、1947年,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点”是指
A.转战陕北
B.挺进大别山
C.孟良崮战役
D.渡江战役
18、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俄国
19、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素养之一。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火烧圆明园 ②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③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④①③②
20、辛亥革命后,长辫、缠足、跪拜等封建陋习被逐渐废除,其主要原因是( )
A.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长辫、缠足不方便生活
C.长辫、缠足不卫生
D.辛亥革命冲击旧制度,改变社会习俗
21、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____》,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____》,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2、结果: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署“_________”。
23、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起_______的作用。_______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4、美国在甲午战争后提出”_____________”,主张利益均沾。
25、中国各阶层民众抗战的主要情况。请把正确答案填写在表格里
代表人物
| 主要代表作
| 作用
|
冼星海
|
|
|
徐悲鸿
|
| |
| 发明联合制碱法
|
26、城市的发展见证着历史的进步。
(1)1853年,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________,作为都城。
(2)在湖北武汉的________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武汉因此有“首义之城”的美誉。
27、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______过渡时期,对农业、手工业、进行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在我国______建立起来。
28、为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我国政府于1950年6月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1956年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潮。
29、1957年,___________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交通。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就,___________的建成,结束了我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30、以学生为主力,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点事件是_______,此事件距今年(2020年)_______ 周年。
31、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是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
(1)材料一中梁启超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百日维新”失败后保留下来的教育成果是什么?
(2)科举制产生于我国的哪一朝代?何时被废除?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三中说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32、观察如图所示,回答问题
(1)图中所示的是什么历史重大事件?
(2)此事件发生于什么时间?
(3)标志着什么?
33、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简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34、某校初二年级利用假期开展“红色之旅”主题研学活动,同学们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三个小组进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梳理历史史实 储备历史知识
材料一 历史老师为规划研学路线的学生准备了九个资料包,进行行前学习。
(1)请将以上材料按照要求进行分类。
示例:参加“井冈山精神”小组的同学,需要选择的资料包是 ① ④ ⑤
参加“长征精神”小组的同学,需要选择的资料包是
参加“延安精神”小组的同学,需要选择的资料包是
探访革命故地 剖析文化内涵
材料二 下面是 “井冈山精神”小组的一位同学的研学记录
第一天: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黄洋界 | 1928年8月,守卫在黄洋界哨口的红军两个连在当地群众的支援下,凭险抵抗,打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
第二天: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我见到了珍贵的史料 |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所有,用下列方法分配之: (1)分配农民个别耕种 (2)分配农民共同耕种 (3)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 |
第三天:老师给我们推荐了有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书籍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史》目录(部分) 第四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农业经济 第五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工业、邮政业和医院建设 第六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商业 第七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财政金融 |
(2)1927年10月后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以巩固的原因。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并得以巩固的认识。
整理革命故事 传承革命精神
材料三 回到学校后,三组学生将研学过程中收集到的文字材料进行整理,用来布置年级展板。
“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和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那时,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 —— 袁鹰《井冈翠竹》(节选) |
1935年秋,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我和两个同志得了病,跟不上队伍,老班长就照顾我们。半个月后,青稞面都吃完了,草根也挖完了。老班长发现池塘边有鱼,便做了一个鱼钩,钓鱼煮汤给我们喝。这几天来,我从未见老班长吃过一口鱼,而他却说吃过了,其实他只吃草根和鱼骨头,我很感动。一天老班长又去钓鱼,很久也不见他回来。发现老班长时,他已经牺牲了。 ——陆定一《金色的鱼钩》 |
许多青年怀揣着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奔赴延安,成为革命队伍的一员。成千上万的爱国人士、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不怕艰难困苦,长途跋涉奔赴延安,许多人长期留在了延安,成为抗战力量的强大储备,为夺取抗战胜利和建设新中国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
(3)根据材料三,说说你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奋斗历程中感悟什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