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决议中指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送来了亡国灭种的大祸,号召“一切爱国的中国人为保卫自己的国家而血战到底”。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开展国民革命运动
B.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已经成熟
C.主张工农武装割据
D.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2、如图所示的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它的衣袖上有三个扣子,据说是代表着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不包括
A.民族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主主义
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始于1901年,每年12月10日举行颁奖典礼,以表影“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下列人物中获此殊荣的是( )
A.钱学森
B.莫言
C.屠呦呦
D.邓稼先
4、1900年初,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是为了
A.消除与义和团的矛盾
B.承认义和团运动的合法性
C.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D.依靠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
5、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弥天下勇壮军魂。双十协定应运生,中华人民主沉浮。”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西安事变
B.重庆谈判
C.淞沪会战
D.解放南京
6、一诺千金,台湾里长刘德文18年背百位“同胞”落叶归根,分文不取。从2003年开始,台湾高雄市左营区祥和里的刘德文里长往返台湾大陆数百次,把一百多位在台湾去世的老兵骨灰带回大陆安葬。他的做法( )
A.促成了“一国两制”
B.消除了两岸隔阂
C.发展了“九二共识”
D.彰显了民族亲情
7、为了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2001年12月,我国成功加入了( )
A.世界银行
B.世界贸易组织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联合国
8、某文件在序言中写道,该文件“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该文件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朝鲜停战协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于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82年
10、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时间是( )
A. 1839年 B. 1840年 C. 1841年 D. 1842年
11、清朝谈判大臣对鸦片战争后某一条款的订立颇为得意,认为把清政府最担心的麻烦诉讼,推给外人处置,有使中英之间的商务矛盾不至于上升为两国间武力冲突的好处。该条款涉及
A.割让香港岛
B.领事裁判权
C.关税协商
D.巡查贸易权
12、1947年4月17日新华社发表社论指出:历史事件的发展表现得如此出人意料,蒋介石占领延安将标志着蒋介石的灭亡,人民解放军放弃延安将标志着中国人民的胜利。下列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B.孟良崮战役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13、如下图是某个组织的旗帜,这个组织领导的运动最早兴起于
A.北京
B.山西
C.山东
D.河北
14、一位老人生于1850年,卒于1902年,他这一生可能经历的事件有:(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⑤虎门销烟
⑥义和团运动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⑥ C. ①④⑤⑥ D. ①②⑤⑥
15、1895年,张謇代张之洞起草《条陈立国自强疏》,提出“富国强民之根本在于工”。当时,与张謇这种思想主张一致的社会思潮是( )
A.自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实业救国 D.抗日救亡
16、据“资料卡片”判断,其中的“会议”是指
A. 中共一大
B. 古田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17、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是
A、日军突然袭击 B、军事装备落后
C、李鸿章的避战政策 D、日军陆海两路夹攻
18、孙中山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个政治纲领在《民报》的发刊词中阐发为
①民族主义 ②民权主义 ③民生主义 ④民主主义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9、和“民主革命先行者、振兴中华、兴中会”等关键词密切相关的著名人物是
A.孙中山
B.章炳麟
C.邹容
D.陈天华
20、“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完成对社会主义概念认识这一转变的思想是在(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三大
C.南方谈话
D.中共十九大
21、抗争:东北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______________,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共派________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6年,中共领导____________,与日军战斗。
22、1860年_____联军占领天津后,一路烧杀,攻入北京,清朝皇帝逃往承德;1900年______联军相继攻占天津和北京,在北京烧杀抢掠,慈禧太后派人向列强求和,并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
23、南京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者,请结合图片,完成下列填空。
(1)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______(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______。在此条约中,割____给英国。
(2)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驱,他建立了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___。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____。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______成立。
(3)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后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1937年,日军攻陷____,制造了惨绝人寰的____。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____,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____
24、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战役,
(1)解放了东北全境—— ______ 。
(2)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一一 ______ 。
(3)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______ 。
25、____________年,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建立____________。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方式:____________,社会主义改造创举是____________。
26、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_____________________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7、中共十八大以来为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____”建设,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景。
28、五四运动的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⑦_____、陆宗舆、章宗祥。
29、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老将江南提督______率众抵抗,力竭牺牲。1894年,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______在黄海海战中与同舰官兵奋勇杀敌,壮烈殉国。
30、五四运动的时间:②_____年5月4日。
31、小导游:写一段关于京师大学堂的解说词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前身。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如果你来当京师大学堂的导游,你会对游客怎么介绍京师大学堂呢?
32、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列举下面中共在革命时期的主要行动。
(1)反抗国民党,打响第一枪
(2)主动出击日军,破坏交通线和据点
(3)江淮儿女,推着小车支援前线的战役
33、依据图片回答问题。
(1)图1人物是____,他在湘赣边界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举行____起义。
(2)图2中的人物他全面筹划了____变法。
(3)图3人物曾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处主任,他是____。
(4)图4的人物在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面上壮烈殉国,他是____。
34、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历史学家马士说:“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到了。”
——摘自百度文库
材料二 日本海军总司令伊东祐亨致书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
时局变化太大了,我和阁下友谊不减,今天给你写(劝降)信不是私仇,只为国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如果虚心平气考察一下,原因很是简单。阁下那么聪慧,怎会不知。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呀,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墨守陈规不知变通导致的。
(注:此信写于1895年1月23日。19天之后丁汝昌自杀,此后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材料三 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
材料四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曾停留,走国家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经历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1)谁领导了材料一中的“禁烟运动”?马士所说的“战争果然就到了”是指什么战争?这场战争发动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2)材料二的这封信写于哪次战争期间?这次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对中国领土有何规定?从材料看,伊东祐亨认为“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的原因何在?
(3)材料三的情况发生与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它对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中“成为外国人的朋友”的实质含义是什么?
(4)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主要经历了哪些探索活动?这些探索活动的共同作用是什么?根据材料四,这些探索活动受到哪些势力的挤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