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江南制造总局制炮厂轮船招商局
A.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B.是一次成功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C.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2、2021年5月24日,全中国的人都在送别一位可敬可爱的老人,伊朗驻华大使馆的微博写道“中国的禾下土里有您的汗水,世界的稻花香里有您的笑颜,将一生奉献于'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您,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这位老人的杰出贡献是
A.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B.参与组织了“两弹一星”的研究
C.培育并推广了杂交水稻
D.发现青蒿素
3、“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在______流行,在______停止使用。( )
A. 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 B. 土地改革时期;一五计划后
C. 文化大革命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D. 大跃进运动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4、下列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
A.学术论文《戊戌变法措施初探》
B.历史剧《公车上书》
C.纪录片《百日维新》
D.维新派创办的《万国公报》
5、“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这个期间”指的是1956年至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下面哪项史实能够有助于我们理解这句评价( )
A.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和航天工业从无到有
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
C.我国首次培育成功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D.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6、一位日本历史系大学教授感慨:“1949年,你们说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在我们日本无人相信。看看你们中国人,100多年来一个失败接一个失败,几千个外国侵略者就可以直入你们首都杀人放火,你们就得割地赔款……后来你们出兵朝解,把美国人从朝鲜半岛北面压到了南面,看来中国人是真的站起来了。”对此最准确理解是( )
A.宣告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
B.打败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震慑了日本
C.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提高了国际地位
D.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亚洲和平
7、“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出自于中国近代哪一个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8、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 )
A.拒和
B.迁都
C.变法
D.革命
9、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 )
A.夏朝
B.秦朝
C.商朝
D.周朝
10、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A.《土地改革法》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兴国土地法》
11、1990年至今,中国共参加了23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2.2万人次,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军事人员最多的国家。这表明我国( )
①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②在国际事务中起了决定作用
③维护了联合国的宗旨 ④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较大贡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8月1日是中国人解放军建军节,请问“八一”建军节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A.秋收起义 B.南昌起义 C.武昌起义 D.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13、口号与主张包含着时代特征,下列中国近代史的口号或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是
①自强、求富 ②民主共和 ③民主科学 ④救亡图存
A.①④②③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②③④①
14、习近平主席说过:“我们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继续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5、“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依据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外国公使可以进入北京
C.在通商口岸建立工厂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的反帝活动
16、郑州标志性建筑二七纪念塔与下列哪个事件直接有关?
A.五四爱国运动 B.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
C.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D.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7、人民日报的一位老编辑动情地说:“35年前我参与编辑的这张报纸,把改革开放的春雷送到了共和国希望的田野上。”这张报纸应是
A.
B.
C.
D.
18、下列事件与结果中有错误的是
选项 | 事件 | 结果 |
A | 1895年春,康有为等发起公车上书 | 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 |
B | 维新人士组织学会,创办《民报》等报刊 | 维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
C | 1898年6月,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 维新变法的高潮 |
D |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废除变法法令 | 维新变法失败告终 |
A.A
B.B
C.C
D.D
19、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位于今天的( )
A.北京 B.南京 C.桂林 D.武昌
20、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为( )作为都城。
A.天京 B.上海 C.北京 D.广州
21、________期间川藏、青藏、新藏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22、辽沈、________、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3、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它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统一的______革命政党;______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24、根据下列提示写出对应的历史人物。
(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
(2)“烈火烧身岿然不动”的抗美援朝英雄功臣——
(3)大庆石油工人“铁人”——
(4)解放军好战士——
25、严复译述的《_____________》,把西方的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宣传维新思想;李大钊在1919年发表《_________________》,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6、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是__________战役,其指挥官是_______________。 为了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_________指挥下,八路军发动了100多个团参加的重大战役,称之为“百团大战”。
27、列表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表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主要革命活动,请填写表格空白部分。
时间 | 革命活动 |
1894年 | 在檀香山成立①,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 |
1895年 | 与陆皓东等人发动②起义,起义失败 |
③年 | 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
1912年 | 创建④,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
1913年 | 发动“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
1915-1916年 | 发表《讨袁檄文》,掀起⑤战争 |
1917-1918年 | 组织护法军政府,开展护法运动 |
1924年 | 召开国民党一大,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 |
⑥年 | 创立黄埔军校,培养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 |
1925年 | 病逝,终年59岁 |
请填写: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28、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____沿海城市。
29、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什么__,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__。
30、______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______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拒签和约”是……的一项重要成果,全国人民为此进行坚决斗争。天津、陕北等地赴北京代表,在新华门冒雨伫立一天一夜。陕西学生代表屈武“长跪痛哭,以首触地有声”,激愤地说:“现在国家都要亡了,如果政府再不想办法,不答应学生的要求,我们只好以死力争。”
材料二:英国公使朱尔典也大体同意我的看法……这场中国的民族运动基本上是合理的,……这场民族运动迄今所采取的方式博得外国人的敬重。
--1919年美国公使芮恩施给国务院的报告
(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民族运动”的情况?这一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材料三:“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2)材料三反映了这场民族运动怎样的性质?
(3)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应向当时的学生们学习什么?
材料四:(如图)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示意图:
(4)读图,指出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是在什么地方建立的?建立者是谁?
(5)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何关系?
材料五:13名代表,五十多位党员,星星之火,终成燎原;90年艰苦辉煌,60余年国运昌隆,气壮山河,声震寰宇!90年前,中国共产党为黑暗的中国点起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漫漫革命之路;90年后,《建党伟业》追本溯源,去寻找和讲述光明源头的故事。
--《建党伟业》中的特殊数字解读
(6)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哪一年?材料四中的“数字”:从“13”名代表、五十多位党员。到90年后的今天中共党员8000多万,这一数据的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
32、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
33、
一些学者把中国近代化过程总结为“一个序幕,三个阶段”,即鸦片战争序幕,分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三个阶段,中国近现代化历经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请回答:
(1)三个阶段有什么共同点?
(2)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3)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分别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4、近代中国饱受外来欺凌,值得庆幸的是先进的中国人从未沉沦,他们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救亡图存运动,开展了近百年荡气回肠的近代化探索进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解决问题。
材料一: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惠,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
——雷颐《取静集》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师夷长技的主张”得以实施是在什么运动中?材料中“为生存计”说明这一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甲午战败让中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唯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
——马勇《甲午战争影响:沉痛的转身》
(2)材料二中“甲午战败”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先进的中国人“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进行了哪一运动?这一运动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哪两位?
材料三: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騰向前,不可阻挡了。
(3)材料三中的“皇帝”被打倒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三反映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材料四: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4)文中提到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内容,请你指出中国向西方学习内容上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