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赖的主要条件是( )
A.科技力量雄厚
B.环境优越
C.资源丰富
D.交通便利
2、下列不属于导致我国人口稠密地区人口稠密的原因是( )
A.气候湿润 B.交通便利 C.地域广阔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3、有关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
B.我国土地资源类型齐全,耕地占的比重最大
C.我国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
D.我国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4、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 )
A.东北多,西南少 B.东北少,西北多 C.东南多,西北少 D.西北多,东南少
5、下列各省级行政区中,受台风影响最大的是 ( )
A.广西、四川 B.江苏、浙江 C.广东、湖南 D.广东、福建
6、下图中,表示陕西省的是:( )
A. B.
C.
D.
7、关于环渤海工业带存在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淡水资源不足 B. 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工业产品类型单一
C. 能源、矿产资源贫乏 D. 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显著变化,既面临人口众多的压力,又面临人口结构转变带来的挑战。读我国不同年龄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含预测),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儿童人口比重最高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最高的时间分别出现在( )
A.1950年、1990年
B.2010年、2050年
C.1970年、2010年
D.2000年、2030年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人口结构转变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
A.儿童人口比重过高
B.青年就业困难加剧
C.人口总量严重不足
D.家庭养老负担加重
【3】2021年我国开始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有利于( )
①缓解人口老龄化②迅速提高人口素质
③增加未来劳动力数量④解决人口增长快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9、前店后厂的地域分工与合作模式是指
A.朝鲜语辽中南地区 B.台湾省与福建省
C.港澳与海南省 D.港澳与珠江三角洲
10、我国是世界上河流众多的国家之一,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巨川。这些河流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塑造了富饶的冲积平原,为众多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利于灌溉、养殖、航运、发电和旅游等。下列对河流相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最后注入太平洋
B.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内流河;最终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
C.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
D.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河流,冬季普遍有结冰现象;春季气温回升,冰雪消融,也会有短暂的汛期
11、下列省区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
A.青海省 B.河南省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
12、下列少数民族及其分布组合,正确的是
A. 壮族一云南
B. 高山族一海南
C. 傣族一台湾
D. 维吾尔族一新疆
13、下列各图中,能准确反映我国地势特征的是
A. B.
C.
D.
14、《碗步桥》舞蹈惊艳2023年央视春晚,展现浙江南部山区泰顺县的风情和文化。碇步桥(如图)是一种古老桥梁的统称,由条石砌成,分高低两凳,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杰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这里多碇步桥的原因包括( )
①以山地丘陵为主,沟谷纵横 ②降水丰富,溪流众多
③取石方便,建造难度小 ④人口稀少,经济落后,所以建石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碇步桥平行分高低两凳,高凳可供涨水时踏用,反映当地( )
A.地形陡峭,沟谷多
B.冬季寒冷,结冰期长
C.降水季节变化较大
D.森林丰富,木料充足
【3】合理利用和保护碇步桥的措施有( )
A.推广仿造,引发关注吸引游客
B.开发旅游资源,搬迁周边居民
C.扩建改造,满足现代交通需要
D.保留古桥特色,传承地域文化
15、下面四幅地形剖面图最能反应我国地势特征是( )
A.
B.
C.
D.
16、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我国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B. 我国南北方水土资源匹配合理
C. 我国北方人口众多,水资源丰富 D. 我国人地矛盾最突出的是南方地区
17、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是( )
A.1999年12月30日 B.1999年12月20日
C.1997年7月1日 D.1999年7月1日
18、下图示意中国老龄化人口(60岁以上)及预测时钟,完成下列小题。
【1】据图分析,我国老龄化人口数量( )
A.逐年减少
B.逐年增加
C.先减少后增加
D.先增加后减少
【2】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这有利于( )
①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②迅速提高人口素质③增加未来劳动力数量④解决人口增长过快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9、图中铁路线是( )
A.京沪线
B.京广线
C.京九线
D.焦柳线
20、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就人口密度而言,发达国家大于发展中国家
B. 人口稠密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C. 世界上各大平原地区都是人口稠密区
D. 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的地区,人口稀少
21、_____和______是我国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
22、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是__________。
23、香港毗邻的经济特区是
A. 深圳 B. 珠海 C. 海南 D. 广州
24、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景观有 、 、 、 。
25、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_______东部,_______西岸,是一个_______兼备的国家。
26、亚洲的地形以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为主。从五带的划分来看,亚洲地跨_____________、北温带和_____________,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地区位于亚洲的_____________。
27、全国的行政区划,基本分为_________、县、_________三级。我国首都是______。
28、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不利于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该地区的生态建设刻不容缓。请你为改善该地区的生态建设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____
29、我国农业具有西牧东耕、________的分布特点。
30、内蒙古自治区的________和河南省的________是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处。
31、读我国主要牧区及优良牲畜品种图填写下列内容:
(1)图中代号 是农耕畜牧区.A是 牧区,B是 牧区,C是 牧区,D是 牧区.
(2)我国牧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 毫米以下,干湿区大部分为 区,地形上大多是 、山地和盆地.
32、八年级的小林在学习“板块的运动”时,用地理课本和报纸做了一个实验。阅读实验方法及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实验)课桌上有一本书和半张报纸。用手向中间挤压地理课本(如图甲),观察书本发生的变化。用手向两侧撕拉纸张(如图乙),观察纸张发生的变化。
(1)实验中的纸张(书本)代表了地球上的____。甲实验反映了板块的____运动,这种运动在地球上会隆起形成山脉、高原。图乙实验反映了板块的张裂运动,这种运动会形成裂谷或新的海洋。
(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图中阿拉伯半岛处在六大板块的____板块。
(3)根据上图中红海两侧板块的运动方向,预测红海面积会怎样变化?原因是什么?
33、“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出“坐着高铁看中国”专题报道。开设京广高铁、京沪高铁、哈大高铁、青藏铁路等有代表性的高铁或铁路线路,涉及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分布特点看,我国高速铁路线密集的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第____级阶梯。由此推断,为保持列车的高速运行,高速铁路设计路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条件是____。
(2)在平原地区建设高速铁路多采用高架方式——以桥代路,主要是为了____。
(3)图中A、B、C、D四条山脉中,对宁夏平原防风固沙作用最明显的是____(填字母);D山脉的走向是____。
(4)哈大高铁线上的辽中南工业区重点发展了钢铁、煤炭、化工等重工业,发展这些工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是____。连接京津唐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的铁路线是____。
34、冬季,我国有些地区的热力公司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时开通暖气集中供暖,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几个城市的供暖时间表,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 | 开始供暖时间 | 结束供暖时间 | 供暖时长 |
漠河(视情况而定) | 9月17日(2021年) | 5月中下旬 | 8个月 |
哈尔滨 | 10月20日 | 至次年4月20日 | 6个月 |
沈阳 | 11月1日 | 次年3月31日 | 5个月 |
北京、郑州 | 11月15日 | 次年3月15日 | 4个月 |
银川 | 11月1日 | 次年3月31日 | 5个月 |
乌鲁木齐 | 10月10日 | 次年4月10日 | 6个月 |
(1)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_________。南方绝大部分地区冬季不集中供暖,因为这里冬季1月的平均气温在_________以上。
(2)对比表格中不同城市的供暖情况,最早供暖的城市是_________。从郑州、北京向北到沈阳、哈尔滨、漠河,冬季供暖时间段越来越_________,影响因素是________。
(3)乌鲁木齐和北京的纬度相差不大,但是乌鲁木齐的供暖时间比北京要长,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乌鲁木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
(4)拉萨纬度位置较低,但是2012年也开始集中供暖,为什么__________。
35、图为中图四大地理区域图。据此下列各题。
(1)山脉①是____,写出这条线的地理意义____、____
(2)I线大致经过____等降水量线,划分的甲、丁区域分别是____、____
(3)乙为____区域,确定甲区域和乙区域界线主导因素是____。
(4)“世界屋脊”位于____,“紫色盆地”位于____,“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位于____。(填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