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一品)
逛完庙会,同学们纷纷在朋友圈中留言,表达感想。其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热闹的庙会、喷香的美食,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中,度过了一个有滋有味的春节。
B.在庙会上,我亲身体验到了戴月轩湖笔的制作,真切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C.庙会中的民俗展示、非遗展演等活动,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一下拉近了
D.我期望未来的庙会能够传承中华文化中最传统和最精华,并让它产生新的活力。
2、下列各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年仅14岁的全红蝉凭借超高水平的发挥,摘得了东京奥运会女子十米跳台比赛的桂冠”。这句话的主干是“全红婢摘得桂冠”。
B.“疫情之下,无数的医护人员正以自己的英雄的逆行姿态,坚决地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防线”。其中“坚决地”是表示修饰的定语。
C.祈使句一般是在要求别人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常含命令、请求、催促、劝说等不同语气,如“别在那东张西望了!”
D.夸张中的超前夸张,是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先出现的,或者是同时出现的。如“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就是超前夸张。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 诸位(zhū) 签订(qiān) 锐不可当(dàng)
B. 溃退(kuì) 殷红(yīn) 摧枯拉朽(cuī)
C. 泄气(xiè) 要塞(sè) 振聋发聩(kuì)
D. 督战(dū) 荻港(Dí) 倔强(jiàng)
4、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代常见的四种文体,分别是记、表、书、志。其中,书,即信函,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和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B.这学期我们学过鲁迅的《藤野先生》和朱自清的《背影》都属于回忆性散文。
C.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全诗通押一个韵。“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是五律《使至塞上》的颔联。
D.《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是法国的茨威格,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
5、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①
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②,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③。
莫忘小桥流水。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②百舌儿:鸟名。③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词中前四句写出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用是什么?
(2)这首词了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
6、默写。
(1)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2)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3)______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4)结庐在人境,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5)__________________。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6)一曲新词酒一杯,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7)吟诵李白《渡荆门送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可以感知他在离别时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文中用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这六个人物及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7、阅读下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段,回答问题。
A深夜意外来访以及两个人共同生活的八天,给予保尔极大的影响……这几天对于这个年轻锅炉工的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语段中的A是谁?为什么说这几天给予保尔极大的影响?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车
①父亲是位爱车之人。
②那年,我五六岁,一天下午,正在家属院和小伙伴们撒欢儿,父亲突然出现了,他神秘兮兮地把我叫过去。“跟爸爸去看一样好东西!”他眼中的兴奋瞬间感染了我。我马上蹦跳着跟在他的身后。
③一走出家属院,我便惊叫起来,在我面前立着一个神气活现的“大家伙”——一辆黑色两轮摩托车。在30多年前,这可是稀罕物。父亲笑着,悄悄对我说:“爸带你骑两圈,怎么样?”
④“好耶!”兴高采烈的我被父亲抱上了车。只见他熟练地发动,踩踏板,随着一阵“嘟嘟”的轰鸣,我“风驰电掣”起来,威风极了。风卷起了路上的黄叶,也扬起了父亲外套的衣襟。摩托车上的父亲衣袂飘飘、神采飞扬,帅极了!父亲带着我,在家属院门口那条四五百米的小路上,来回骑了两圈,之后便急忙抱我下来,一溜烟去还车了。车是单位的,被他好说歹说借出来的。
⑤这个“秘密”当天晚上还是到了母亲耳朵里,她狠狠地批评父亲:“你哪里会骑摩托?还敢带上孩子!她那么小,出了事怎么办?”
⑥父亲此后再也没有骑过摩托车。记忆中,他骑着一辆28英寸带横杠的男式自行车做了很多事:给家里换煤气罐,帮外婆买面、买米,周末载一家三口上公园……最重要的用途,当然是每天接送我上学。
⑦我上初中不久,父亲的自行车被偷了。那时候丢一辆自行车,可是件了不得的事,亲友们纷纷来问询。父亲笑言道:“车被人借走了,还不打算还,算啦,借他骑着吧!”众人听了大笑。
⑧自行车被偷后,父亲便没有再买。没过多久,父亲有了另一辆车:三轮大板车。这种车可载人,可载物,但是特别沉,不好操作,手和脚都得用力,就算一个年轻汉子,骑不了多久也会满身大汗。而中年父亲开始蹬着它载客了。做了快20年国企职工,他和母亲双双下岗,以此谋生。起步价一元:城区小,花两元就能跑遍。父亲就这样一单一单地接,一元一元地赚,每天一身臭汗。
⑨就在那时,父亲和他的三轮车又让我“威风”了一次。
⑩那年,家乡的英金河发大水。我每天上学得经过西大桥,上下桥处汪起了两池水,最深处可没过一个成年人的胸部。那几年,小轿车刚开始多起来,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亲眼看见,小轿车呼啸着冲进水中,然后在最深处哑然熄火。于是,西大桥前后,都有好几辆抛锚的小轿车。人如果要走过桥的话,“湿身”更是必然的。
⑪不巧的是,那几天正赶上期末考试,我既不能迟到,更不能“湿身”。父亲说:“好办!咱有三轮车怕啥?”于是,我和几位小伙伴便成了他的“乘客”。水塘中三轮车稳稳当当,水深处虽然能没过大板,可我们只要把腿抬高,便不会弄湿。父亲骑三轮车载着我们,浩浩荡荡地过了桥,又在众目睽睽之下穿过抛锚的小轿车,威风凛凛地过了水塘。完美!我心底突然升腾起一股豪迈来。那次考试我拿了第一名。
⑫后来,父亲和母亲用三轮车做起了小买卖,靠做小买卖的收入,供我读完初中,高中,上了大学。我上大学那几年,也是我家乡变化最快的几年:英金河上架起了新桥,河两岸幢幢高楼平地起,街面上出租车换下了三轮车……
⑬我研究生毕业来到上海,工作几年后,生活安定下来。父亲和母亲退休后,相继过来同住。父亲快到65岁的时候,我换上了像样的公寓,搬进了新社区。面对着新环境,父亲又喜滋滋地筹划起来。一天,他悄悄同我商量:“我想买辆新车,买菜用。”“好啊!买电瓶车?”“当然好!”在我的力主下,我们在车行选了最好的一辆电瓶车,从外观上看,像极了摩托车。
⑭取车那天,父亲开心极了,硬是拉我下楼,载我在小区里“兜风”。微风吹起了他的衣襟,车上的他依然衣袂飘飘、神采飞扬;只不过,跟30年前相比,青丝已换作白发。父亲的这30年啊,正是国家发展步子最大的时期。下岗、下海,他都赶上了;最难、最苦的活,他也都干过。他就是和国家一起奋斗过来,又日渐富足、自信起来的一代人。所以,每往前一步,他都觉得更好;每一次更好,他在心里都深深感恩。有一句话,不管什么时候,他都挂在嘴上:“这就不错!”
⑮父亲没有驾照,我想,他这辈子都不会拥有自己的大黑摩托了,但在他的眼神中,我分明看到了幸福和满足。
(来源:《解放日报》选文有改动)
【1】文章以“车”为线索,凸显了时代的变迁。请根据故事情节填写恰当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骑自行车服务大家,乐观面对被偷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骑电瓶车,载我兜风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③段中的加点词语。
父亲笑着,悄悄对我说:“爸带你骑两圈,怎么样?”
(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⑪段画线句。
父亲骑三轮车载着我们,浩浩荡荡地过了桥,又在众目睽睽之下穿过抛锚的小轿车,威风凛凛地过了水塘。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结尾画线句“父亲没有驾照,我想,他这辈子都不会拥有自己的大黑摩托了,但在他的眼神中,我分明看到了幸福和满足”的理解。
【4】请找出作者描写父亲在三十年前骑摩托车和三十年后骑电瓶车的句子,并分析其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9、你留意过自己的窗外的景色吗?或许是车水马龙的道路,或许是花木茂盛的园圃,或许是小伙伴们玩耍的场地……
以“窗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景物描写要生动,描写时融入自己的情感; (2)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