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的古诗,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金陵怀古
[唐]刘禹锡
潮满冶城①渚②,日斜征虏亭③。
蔡洲④新草绿,幕府⑤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①冶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②渚:水中的小块陆地。③征虏亭:亭名,东晋征虏将军谢石的哥哥谢万曾于此送客。④蔡州:江中洲名。⑤幕府:山名。
A.首联写的是早晚之景,“冶城”遗迹被潮水淹没,“征虏亭”矗立在斜晖之中,暗示曾经的繁华热闹早已销声匿迹。
B.颔联“新草绿”“旧烟青”六字描绘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可见当时诗人内心还是充满愉悦的。
C.颈联“兴废由人事”一句转入议论,明确指出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
D.尾联以《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朝统治者正重蹈前朝覆辙,寄寓深沉。
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特写与消息的区别在于消息往往择要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展开。
B.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C. 《昆虫记》作者是法国杰出的昆虫学家和文学家法布尔。
D.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续写现实,其内容非重点处允许虚构。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简要和迅速报道事件的全过程是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共同点所在。二者差异在于,新闻特写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消息则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
B.卞毓麟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在介绍天文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思维的启迪。全书从古到今,不时穿插一些天文发现的故事,既呈现了科学发展的历程,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在众多以长征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是非常突出的一部。作者在创作中着力发掘伟大的长征精神。他认为:“坚定的信仰,这是长征留给我们非常宝贵的精神遗产。”
D.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描述了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儿、蜜蜂和鱼儿的世界。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4、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阻遏(è ) 寒噤 (jīn) 闷热(mēn) 锐不可当(dāng)
B.疟疾 (nüè) 洗濯 (zhuó ) 愧怍(zuò) 文绉绉(zhōu)
C.吊唁(yàn) 荒谬(miào ) 接济(jì) 颤巍巍(chàn)
D.差(chāi )使 滞笨(chì) 伛背(yǔ) 骇人听闻(hè)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赏析。
【2】尾联借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表现了守边将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______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
(2)少壮理应努力,暮年仍可奋发,曹操在《龟虽寿》中以比喻的手法写道:“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赠从弟(其二)》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
(4)《梁甫行》一诗中提醒是最高统治者普降恩泽,施惠于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知识填空。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是美国著名新闻记者____(填写人名)写的一部纪实性作品,是世界上第一本忠实描绘红色中国的著作。作者在书中写到的红军“大迁移”是指工农红军的____,作者称赞它是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8、
背影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lángjí)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④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⑤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⑥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⑦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朱自清《背影》)
【1】按要求填空
①满院(lángjí)__________(根据拼音写汉字)②栅栏外( )(给加点词注音)
【2】第⑥段写了一件什么事?在这一段中,作者是怎样写背影的?为什么这样写?
【3】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4】下面是课文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的几句话:“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情感。
9、题目二:
曹操忧郁时,以“杜康酒”解忧;苏轼忧郁时,约友人一起赏月;柳宗元忧郁时,寄情于一方小石潭……你有过忧郁的体验吗?当你忧郁时,你如何排遣内心的忧郁呢?
请以“何以解忧,唯有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4)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