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 )
A. 《与朱元思书》一文生动而简洁地描绘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B.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
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C.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六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D. 《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采用了倒叙和顺叙相结合的手法,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
2、在下面文段横线处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鲁迅的作品中, 不乏对淳朴善良的儿童形象的歌颂,但更多的是批判和揭露。在鲁迅笔下,儿童成了苦难的承受者,他们 物质生活极其匮乏, 精神生活同样受到压抑,在他们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就已经在封建历史根深蒂固的集体无意识中沦为了愚昧麻木与封建迷信的牺牲品和帮凶。
A.也 不但 甚至
B.还 或者 或者
C.虽然 不仅 而且
D.也 首先 然后
3、下列文学常识,搭配不正确的项是( )
A.《社戏》——鲁迅——《朝花夕拾》——散文集
B.《登勃朗峰》——马克吐温——美国作家——游记散文
C.《马说》——韩愈——唐代——“唐宋八大家”之一
D.《蒹葭》——《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4、赏析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这首诗构思奇特,想象大胆。第一、二句写出了大战之前紧张的氛围。
B.第三、四句中“角声满天”表现战争的规模,“塞上燕脂凝夜紫”可以理解为战场血流成河,这两句从正面写战争的惨烈。
C.第五、六句写乘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慷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
D.结尾两句抒写了官军全体将士的心愿,表现出忘身报国之情,感人至深。
5、阅读《蒹葭》,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蒹葭》选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_____》。这首诗通过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_____的氛围。
【2】《蒹葭》是一首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民间恋歌,但今天读来依旧让人怦然心动。请结合《蒹葭》中给你感触最深的诗句,简要说明你的感受。
答:______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2)_______,_____________。从流飘荡,任意西东。(吴均《与朱元思书》)
(3)老骥伏枥,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4)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5)两岸石壁,五色交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6)_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7)《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衬托出山势雄浑高耸,给人以壮丽绚美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昆虫记》的阅读,回答问题。
(1)《昆虫记》向我们展示了形态各异的昆虫,请根据提示选择正确的昆虫名称( )
①______________长着多面的小光学眼睛,从不进食,一生只为结婚。
②______________在啃食猎物之前,先对它施以麻醉,使之失去知觉。
③______________头部边缘是个帽子、宽大扁平,上有六个细尖齿,排成半圆
④______________享有出色的“挖土工、掩埋工”之称,但住宅却建得极为简陋。
A.圣甲虫 大孔雀蝶 粪金龟 萤火虫
B.圣甲虫 大孔雀蝶 萤火虫 粪金龟
C.大孔雀蝶 萤火虫 圣甲虫 粪金龟
D.大孔雀蝶 圣甲虫 粪金龟 萤火虫
(2)许多名著都有一定的主题任务和阅读方法,请结合《昆虫记》的任务和类型,说明其具体的阅读方法。
书目 | 主题任务 | 阅读类型 | 阅读方法 |
昆虫记 | 科学与文学 | 科普作品的阅读 | ________ |
8、杭州听茶
①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首,“西湖龙井”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而著称,被誉为绿茶中的极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改成“一方水土养一方茶”也丝毫不为过。
②狮子峰、龙井、梅家坞一带,地势北高南低,谷地里溪流纵横,泉水泠泠,经阳光照射,水汽蒸腾,在茶区上空常年凝聚成一片云雾。
③对茶叶生长来说,这片云雾很重要:阳光直晒,口感就有些“暴”;完全没有阳光,则不利于茶树生长。而这一带的云雾,不薄不厚,不淡不浓,可谓恰恰好!
④风也很有讲究:直来直去的风太尖厉,嫩叶经不起蹂躏,做成的茶口感就会太“燥”。好的茶田,需要的是那种不徐不急缓缓吹来的风。狮子峰、龙井、梅家坞一带的茶田大多团拱在“畚箕状”的谷地里,气流沿畚箕口扶摇而上,大都具有这种特点。
⑤而且,这种气流在爬坡过程中往往因地势增高,遇冷凝霜。如此,便赋予茶田独特的小气候:无霜期短,空气湿度大,冬季低温时间长,直射的蓝紫光较少。
⑥种种因素叠加,为茶叶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⑦为了使龙井茶更具特色,茶农在茶田四周遍植香樟,茶畦之间插种桂树,于是,春日香樟花的清幽、秋日桂花的馥郁,便都一股脑儿浸入了茶树的每一片叶片。
⑧你想一想,这样的茶叶泡出的茶汤,味道能差?
⑨喝茶,是杭州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四季,只要天气晴好,杭州的茶室、农家乐门前的空地上,都会支起一张张茶桌,坐满一个个茶客。桌上其实很简单,或一碟花生,或一碟瓜子,杭州人能悠笃笃地泡上半天,甚至一天。
⑩杭州人有句口头禅,叫“小落胃”。我曾问过许多老底子杭州人,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解释不太统一,大体的意思是:小小的满足。其实,“小落胃”有大智慧。生活的要义,究其本质,不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嘛。也许杭州的老百姓,才真正参透了生活的真谛。
⑪品茶,一半是品茶味,一半是品美景。美味、美景俱佳,才可能有好心情,也才能品出醇厚悠长的味道来。擎着龙泉青瓷小杯,轻轻呷上一小口,慢慢咽下,然后,闭着眼睛细细回甘。
⑫而听茶,则到更高境界了。
⑬龙井村位于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西南有一个廊亭,上书:龙井听茶。我第一次路过时,不觉莞尔:茶是用耳朵喝的吗?听茶,噱头罢了!
⑭可回去细细一想,击掌赞叹:妙极了!一个“听”字,境界全出。
⑮宋人罗大经《茶声》写道:松风桧雨到来初,急引铜瓶离竹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这首诗,叙述的是煮茶的全过程,很浅显,细品却余味无穷:你瞧,茶声初起,若松桧林中刮过一阵劲风,洒下一场急雨。主人迅捷地把煮茶的铜瓶拿离炉火正旺的竹炉。待到声音静寂下来后,掀开瓶盖,只见一瓯子春雪般的茶汤冒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主人不由得叹道:“哇,真好闻,比醍醐的味道还好啊!”
⑯听,是指用耳朵接受声音。要想耳有所得,那就必须用心去感知。这茶,也就有了境界。
⑰听茶,得有闲适的心情。只有心无俗事,意无杂念,荡去了胸中块垒,远离了尘世纷争,面前只有茶时,你才能和茶喁喁对话。听茶,得有一定的阅历。蒋捷那首《虞美人·听雨》写得真好:
⑱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⑲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⑳的确,不同的年纪,对人生的体悟是不一样的。听茶,实则听的是人生,听的是阅历,听的是学识,听的是境界,听的是过往的一切一切。茶,一旦到了“听”的境界,已经不是单纯满足口腹之欲了,正如黄庭坚云:“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㉑饮茶,如果到了“听”的境界,才算真正品出了味道。
(选自《湘江文艺》2021年第6期,有删改)
【听茶·寻因】
【1】文中提到,“你想一想,这样的茶叶泡出的茶汤,味道能差?”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龙井茶香的原因。
龙井茶香的原因:
(1)因优越的地势而形成的云雾;
(2)
(3)
(4)
【听茶·品茗】
【2】品读文中画线语句,关注加点词语,赏析其表达效果。
你瞧,茶声初起,若松桧林中过一阵劲风,洒下一场急雨。主人迅捷地把煮茶的铜瓶拿离炉火正旺的竹炉。待到声音静寂下来后,掀开瓶盖,只见一瓯子春雪般的茶汤冒着阵阵香味扑鼻而来。
【听茶·话人】
【3】作者在此文中引用诗句或口头禅,令文章显得别有趣味。小滨和小江就此进行了讨论。假如你是小江,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理解。
作者引用的语言实在精彩。比如,文中提到杭州人的口头禅“小落胃”,我们就能从中读出杭州人的生活追求。
是的。我的理解是(1)________________
你说的我非常赞同。不过,我觉得文中有一处引用没多大必要,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写得好是好,但跟本文所传达的杭州人听茶的情韵不太一致。你怎么理解?
我认为(2)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茶·荐文】
【4】你作为“云旅社”成员,想通过即兴演讲推荐《杭州听茶》一文,让海内外读者更好地了解杭州、杭州人和杭州茶文化。请根据下图提示,撰写一篇120字左右的演讲词。
9、用阅读点亮中国梦,在阅读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阅读小说,我们可以从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感受人物的命运;阅读散文,我们可以从风格各异的语言中获得审美的体验;阅读诗歌,我们可以在五彩斑斓的意境中洗涤我们的心灵。
请以“这本书点亮了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