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中,有误的两项是( )( )
A.从《傅雷家书》可以看出傅雷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慈父,从不打骂孩子。
B.《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写的一部纪实作品。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记录见闻的。
C.傅雷教导儿子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荣辱感。
D.《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是英国昆虫学家,书中处处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和对生命的尊重。
E.傅雷认为真诚是艺术的第一把钥匙。一个艺术家只有永远保持心胸的开朗和感觉的新鲜,才永远不会对自己的艺术厌倦。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广州动物园的大熊猫备受喜爱,来此观看的游客络绎不绝,把熊猫馆围得水泄不通。
B.家人之间最需要的是尊重,所以对家人说话要和颜悦色,要用关怀与鼓励代替抱怨。
C.杭州亚运会跳水决赛中,全红婵和陈芋汐夺得冠军,场馆内响起振聋发聩的欢呼声。
D.在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一系列充满科技含量又颇具个性的产品让人眼花缭乱。
3、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颓唐(tuí) 鲜腴(yú) 自出新裁 因地治宜
B. 雕镂(lòu) 婆娑(suó) 旁逸邪出 恹恹欲睡
C. 虬枝(qiú) 差使(chāi) 坦荡如砥 无动于衷
D. 琐屑(xiè) 轩榭(xuān) 巧妙绝轮 张目接舌
4、下列表述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
A.贺敬之的《回延安》用山西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地域风情。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首,古时也称《诗三百》。《诗经》中的诗按照配乐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C.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用客观的记叙方式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应该立足现实,切忌异想天开。
D.“记”是古代一种文体,用来记事、记游、状物或者表达情感,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等。
5、活动将开设杜甫诗歌系列讲座,请参与讲座“《登高》:低回的咏叹”的准备过程。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①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②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③,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①渚:水中小块陆地。②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③繁霜鬓:白了很多头发。
准备讲座时,同学们查找了“知网”的相关资料,得到以下搜索结果。你会选择下载哪一篇文章(每篇文章收费皆为2元)?请说明理由。
序号 | 篇名 | 作者 | 刊名 | 发表时间 | 补引 | 下载 | 分享 |
1 | 毛泽东手书杜甫《登高》 | 毛泽东 | 新湘评论 | 2019—09—16 |
|
| |
2 | 对杜甫《登高》的误读与新解 | 杨秋荣 | 名作欣赏 | 2015—11—01 | 4 |
| |
3 | 登高 | 杜甫:王顺 | 北方音乐 | 2020—10—30 |
|
| |
4 | 《登高》:哀歌声中再无梦 | 张克中 | 中学语文教学 | 2020—08—05 |
|
| |
5 | 杜甫《登高》意象英译研究 | 张伟红 | 海外英语 | 2020—04—23 |
|
| |
6 | 围绕关键任务有效理解诗歌 | 夏宇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9—09—05 | 2 |
| |
7 | 从两首登临诗看杜甫的生命意识——以《登高》与《登岳阳楼》为例 | 雷丽丽 | 教育现代化 | 2018—04—23 | 2 |
| |
8 | 从几个关键词的解读再谈杜甫《登高》尾联的意蕴 | 高天霞 | 名作欣赏 | 2017—01—01 |
|
|
6、古诗文默写填空
(1) ,欲上青天揽明月。
(2) 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 此事古难全。
(4) 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刘禹锡不为个人沉沦而悲伤,仍然保持乐观精神的两句诗是 , 。
(5) 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送别,则略显伤感,不妨用王勃的诗句 , ”来表达一种豪迈的情怀。
(6) 《过零丁洋》中表现文天祥视死如归的无畏气概的两句诗是 ,
。
7、《水浒传》中“义”字当先,一个“义”字贯穿全书,贯穿了梁山命运的始终,也贯穿于梁山108名好汉命运的始终。梁山上坐头把交椅的宋江家底不厚、武功不高、颜值堪忧,却深受众好汉爱戴,请你从宋江和晁盖之间的故事谈谈《水浒传》中的“义”字的含义。
8、年关即将到来,“新年”“年糕”“饺子”等词进入到热搜当中。作者孙宽跟着父亲学做年糕,请阅读他的制作过程,完成相关问题。
父亲教我做年糕
孙宽
①我离开故土二十五年了,眷恋乡土,思念亲人的情感从未淡化,反而越老越浓。特别是农历新年前,身边的年味越来越浓郁时,我就越想念小时候过年的种种滋味。最令我思念的,或最难满足的竟然是这一口——炸年糕,北京人爱吃的那种白年糕坨。
②小时候,我和父母都在北大荒建设兵团,那时生活非常艰苦。我的父母家在北京,过年我们都能收到一些从北京寄来的特产年货,比如白年糕坨。后来,父亲拿换来的白糯米,自己磨成粉,给我们做年糕。父亲擅长做我们回族清真风味的年糕,有盆糕、馅糕、米糕、豆面糕、塔糕、艾窝窝、驴打滚、卷糕、藕丝糕等十多种。可是我最爱吃的,我最思念的年味儿,就是炸白年糕坨,白色的一坨一坨,用白糯米做成的,圆圆的小坨中间都有个红点。
③大年三十晚上包完饺子,父亲就做年糕坨。开始我就依偎在他旁边看着,问这问那。母亲总不愿他做多了,因为炸年糕很费油,他就说:“看,孩子都盼了一年了。”他边给我讲故事,边干活。后来,他就干脆教我做。他先用凉水和一小块糯米粉团,他的拇指好像计量单位的分割器,在小盆边上一挑,就分割出一个小球。最奇妙的是每个小球都一般大,他把小球放在手心上,两只手合上对着一转,一碾,再一按,就成一小坨。我眼看着他一转一转的,就好像变戏法一样,一坨坨年糕就做好了,真是太神奇了。
④他把分割出来的小球递给我一个,让我放在手掌心上,手一边转,一边把它按成坨状。我看着挺容易,但真操作起来,那可是个技术活儿。我的这坨拍来拍去,也拍不圆。母亲就说:“别让孩子玩儿面!浪费一丁点就是好几粒粮食。”父亲看看我,我瞧瞧父亲,我们赶快异口同声地说:“知道了!”
⑤他总保持我的“原创”,把我完成的形状怪异、圆不圆方不方的年糕坨,认真地摆在盖帘上,最后,让我用小手沾一点食用红彩,在我的年糕坨中间点一下,好像完成一个杰作。
⑥第二天早上给父母拜了年,父亲就说:“爸爸这就炸年糕了!”我坐在炕桌旁边盼着炸年糕出锅的时间,似乎比三十晚上盼放烟花的时间还漫长。等待的时间越长,哈喇子流得越多。炸时油不能太热,须小火慢慢煎炸,一边炸一边轻轻地用筷子触敲,通常中间部分会鼓起大大小小的泡泡,刚出锅的年糕带着“吱吱”的响声上桌。
⑦吃年糕的时候要用筷子把泡泡捅破,撒上白糖。我通常是急不可待地一口咬下去,外面是焦脆的,里面黏黏的,能粘住筷子,白糖和年糕混合的口感,更增添了咀嚼的乐趣。
⑧“看你做的这个多棒!”父亲说。我一看,年糕颜色金灿灿的,那是父亲煎炸的火候掌握得好,但我做的“怪胎”其实没怎么起泡泡。原来做年糕坨的时候,按、揉、碾、压、拍的方法是很有技巧的。
⑨后来,我年年都跟父亲学着做年糕,直到我也能做得和他的一样好,一炸就能起大大的泡泡。这中间冒起的泡泡非常重要,因为它更预示着我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发”,一年比一年好。
⑩这些久远了的记忆从未真正离开我,每到年末,就回来温慰着我思乡的心,因为那里才是我的根。
(选自2019年2月14日《文汇报》,有删改)
【1】阅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根据提示补充和“年糕”相关的内容。
思年糕➡______➡炸年糕_______➡_______
【2】有网友发现第③段画线句子写得精妙,请你从用词的角度进行赏析。
他先用凉水和一小块糯米粉团,他的拇指好像计量单位的分割器,在小盆边上一挑,就分割出一个小球。最奇妙的是每个小球都一般大,他把小球放在手心上,两只手合上对着一转,一碾,再一按,就成一小坨。
【3】小文同学对文章结尾第⑩段这句话感触颇深,却又说不出所以然,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网友认为这篇文章和朱自清的《背影》都是表现父爱的回忆性散文,但是两位父亲在爱的表达上又有所不同,请你结合两篇文章内容,参与讨论,谈谈不同之处。
9、题二:写一篇游记,记述你的某次游览见闻。写游记,要注意把游览过程写清楚;要写出景物的特色,重点描写最吸引人的景物。题目自拟。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2)不得抄袭本试题卷中的阅读材料,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