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文学常识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按内容分为“风、雅、颂”,按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
B.《社戏》是一篇小说,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构思全文。
C.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选自明代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核舟上所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出自苏轼《赤壁赋》。
D.《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是因为住宅旁有五棵柳树。他一生傲骨嶙峋,不为五斗米折腰,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等。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航天开启空间站时代,空间站定会加快人类利用、探索、开发宇宙的步伐。
B.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C.通过观看中国诗词大会,使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D.运动有三忌:一忌餐后立刻运动,二忌过度运动,三忌盲目运动。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袁隆平教授是一位鲜为人知的公众人物,他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B.国庆长假期间,大丰港动物园一下子变得炙手可热,人满为患。
C.同学们一个个正襟危坐,谈笑风生,教室里充满着欢快的气氛。
D.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各国必须加强合作,战胜疫情。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B.王东张皇失措地跑到学校,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C.她已经精疲力竭,坐在那里休息了好长时间。
D.这是一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作品。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句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式微》这首诗描写了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传达出小人物不堪苦役的怨声,揭示了小人物的生存状况,表达了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
B.《送杜小府之任蜀州》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送杜小府之任蜀州》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式微》这首诗在语言上的特点是设问强化语言效果。重章换字,押韵和谐,句式变化,参差错落。
【2】任选角度赏析《式微》一首诗。
6、默写填空。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________,________。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3)夕阳西下几时回? ______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4)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5)郦道元在《三峡》中用夸张的手法道出夏天江水之急,表现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6)李贺笔下的边塞景色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益笔下的边塞景色是“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王维笔下的边塞景色又如何呢?“________,________”。(用《使至塞上》中的句子填空)
7、名著阅读。
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A,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他曾经是个教会学校的高材生。这时如何接待我的问题终于决定了。……他个子清瘦,骨胳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寄予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A是_____,在斯诺的眼中他是“狂热分子”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8、
______
①站在岁月的明媚,轻拈着光阴的命脉,淡着绚丽的色彩,在盛夏焦灼的静待中,一束比夏更浓的情,执意演绎着一场足够的精彩。这种深入骨髓的感触,来自时间深处的召( )唤,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②端午的由来,看着许许多多不朽的传说,有抱石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忠贞之士伍子胥,到东汉之女曹娥,都在民间流传着。
③而生在北方关中大地的人们,端午节才是一年中最繁忙的季的开始。黄腾腾、亮莹莹的油菜堆集在场上,菜角里包裹的黑黝黝的小珍珠散落在场间满眼乌黑,在太阳的照耀下黝亮黝亮。成熟的小麦低着沉甸甸的头,在微风的摇曳中翻滚着金色的麦浪。来来往往的人们,戴着一顶顶黄色的草帽,迎着炎炎烈日穿梭于田埂之间,顾不上擦拭脸上的汗水,有的挥舞着银镰,生龙活虎,热火朝天,成片熟透小麦齐刷刷在闪闪的刀刃下躺倒在地上,金灿灿的麦穗映衬在人们欢欣的笑脸上;有的深一脚浅一脚的紧紧跟随收割机后面;有的在田间地头等着满仓而归的收割机,满脸的灰尘和汗水也掩盖不住欢欣鼓舞丰收的喜悦,赤铜色脸上平日里的愁绪也被褐黄色的麦香淡化,浅露出灿烂的笑意。
④每逢佳节倍思亲,岁岁年年端午情。今天又逢端午,自己的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朴素的思想,一缕纯洁的情愫,一种浓浓的情意。仿佛又见父亲踩着露水的草地,在我家坡坎上割艾草的背影,母亲大半夜起来熬油糕、做香包、做花花绳的身影,我又闻了艾香,又想到那甜甜酥脆的油糕。
⑤阵阵油糕鸡蛋香,艾叶插门廊,花花绳拴避邪魔,香包熏香飘。小时候家里穷,根本没有钱去买米做粽子,但到了端午节,母亲总会用她自己的方式叫我们过好节日,她会提前用红、黄、蓝、黑、白等色的线合拧在一起,母亲说这是花花绳,能保佑避邪。一般都还在我们熟睡的时候就系在我们的手腕脚腕处,在衣服的袖窝处缝挂上亲手做的香包(我们叫熏火虫),母亲说戴上它能防止蚊虫叮咬,香包的香料都是母亲亲自选的小茴香、大香及上年的艾香等香料,然后碾碎再缝在香包里,那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弥久留香,像从未走远,并在节前的晚上就和好了做油糕的面,备好黑糖、青红丝,等我们起来时,热腾腾的油糕,一碗香味四溢的合包鸡蛋汤就做好了,那种飘着葱花、香菜的蛋汤,至今想起来都让人馋。
⑥父亲则在黎明的时候去采割艾草,有一年,父亲叫我跟着他,路上我问父亲为什么要起的这么早,父亲说,“今天割的艾草,草花未开香最浓,这个时候艾草上的露珠还在,采割的艾草因露水的浸润留香会更长久。”他还给我讲了割艾草、挂艾香驱灾避难的传说,“从前,有个叫黄巢的人,杀了好多人。一天,他决定去屠杀一个村庄,但想起那个村子有个人曾救过他的命,于是,他来到这个村子,找到救命恩人,让他在自家门口挂一把艾蒿做标记,告诉手下,门口挂放艾蒿的这家不能杀,其余全杀。黄巢走后,这位好心人,告诉了村子所有的人家在门口挂上一把艾蒿。待黄巢的人来后,看到村中家家门口都挂放着一把艾蒿,村中人因此避去了血洗之祸。从那时起,每年端午节早晨,家家门口都放一把艾蒿,以驱灾避难。”直到多年后我才在书本里看到了这个传说,想那不识字的父亲说的这些,一定是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就像今天的人们早已不再为无米吃不到粽子而发愁了,但我们似乎正缺失了什么,这种缺失让我们一直走来,一直找寻。
⑦端午,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情怀,它厚重而坚固。我们已经到了虽是节日,但人们却不再以为是过节的时代,时光带给人们的早已失去了节日的xiáng( )庆和喜悦的同时,是否也该寻找已经缺失怀旧和信仰中那种博爱、仁厚,不要忘却已有传统的节日,不要忘记千百年爱国的传承。
⑧一个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溢。也许这就是节日,这就是端午节吧!但愿我们都不要去想那个时光,可当明天变成了今天,成为了昨天,到最后成为记忆里不再重要的某一天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之中,我们都被时间推着向前走,节日也许就成为我们最为重要的记忆。这种溯( )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更是对祖国的赤诚。
⑨感谢屈原,让我们铭记这个日子,既有对古文化的追溯,同时又承载着启迪后人的使命,感谢这个节日,让传承在我们人生中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和向往,愿这朵传统之花在中华大地绽放得更加美丽。更愿在每个端午节时,我们不要忘亲情、亲人,不要忘了真实的自己,情系粽香,粽香传情,世代永远。或许如此,节日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眼角晶莹的泪珠,不仅仅是疼痛,更是幸福的抒写,相约的美丽。
(有删改)
【1】写出拼音与汉字。
召( )唤 xiáng( )庆 溯( )流而上
【2】文中围绕“端午节”回忆了哪些事?
【3】妙用巧手,请结合本文的内容、情感和意境,为本文创定一个题目。
【4】赏析句子:
(1)成熟的小麦低着沉甸甸的头,在微风的摇曳中翻滚着金色的麦浪。
(2)今天又逢端午,自己的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朴素的思想,一缕纯洁的情愫,一种浓浓的情意。
【5】请写出你对“端午,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情怀,它厚重而坚固”这句话的理解。
【6】文章最后写道:“节日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眼角晶莹的泪珠,不仅仅是疼痛,更是幸福的抒写,相约的美丽。”请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你的亲身体验。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一篇作文。
春天萌发、夏天繁荣、秋天收获、冬天孕育,生命律动,需要发现:亲情醇厚、友情真挚、爱情甜蜜,弥足珍贵,需要发现:生命灵性、世事真相、人性善恶、人情冷暖,万象纷呈,需要发现……
请以“发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②文章要有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