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归园田居》的作者是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自号五柳先生。
B. 《登高》作者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合称“李杜”。
C.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水调歌头》写出所有离人的心愿。《定风波》写出他的豁达豪迈。
D. 《一窠八哥的谜》作者是牛汉,原名牛成汉,蒙古族,山西定襄人,现当代诗人,作家。
2、下面是同学们整理的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关雎》和《蒹葭》都是“风”,指国风,属于地方民歌民谣。
B.刘成章的《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C.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性。
D.我国古代有多种纪年法,“天启壬戌秋日”属于年号干支兼用法。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新闻的特点是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语言简明。
B. 《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 “看电影、爱劳动、说清楚、讲故事”都是述宾短语
D. 小福子的死让祥子彻底绝望,最终堕落成麻木自私、好占便宜、吃喝嫖赌的“行尸走肉”。
4、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今天小学同学相聚,我看到了张明,真想不到当年拿起英语书就头疼的他,竟然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真得刮目相看了
B.学问是“问”出来的,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主动向老师请教,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C.到上海参观世博园的游客,虽然来自世界各地,萍水相逢,但在进馆排队的漫长等待中,他们相互攀谈,一下子成了朋友。
D.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地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了。
5、阅读《蒹葭》完成下列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诗中画线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①______________,微君之故?(《诗经•式微》)
②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诗经•子衿》)
③ 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④______________,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
⑤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⑥《桃花源记》中用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2)默写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后四句。
7、有同学发现:读《红星照耀中国》就像从平面镜中看客观世界,读《昆虫记》就像从显微镜中看微观世界,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就像从哈哈镜中看变形的世界。请结合《昆虫记》,参考示例,说说该同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示例: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就像从哈哈镜中看变形的世界,因为作者用夸张手法表现出一个畸形的社会。例如,作者在叙述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时,不厌其烦地描写了他的变化,让读者看到了他扭曲的灵魂,看到了当时黑暗腐败的社会。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教子
孙道荣
①在我前面,手拉手走着一对母子,孩子四五岁的样子,虎头虎脑,很可爱。
②小区门口的岗亭上,笔直地站着一位保安。小区物业为了改善小区的形象,做到文明服务,要求值勤保安,在业主经过时,必须敬礼。母子从保安身边走过时,保安“啪”地向他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年轻的妈妈牵着儿子的手,忽然停了下来,弯下腰对儿子说:“叔叔向你敬礼,你是不是应该表示感谢啊?”孩子看看妈妈,又仰头看着保安,也抬起手臂,学着保安的样子,敬了个礼,并用稚嫩的童音对保安说:“谢谢叔叔。”年轻的保安脸竟然红了,连连摆手:“小朋友,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妈妈赞许地对孩子说:“小朋友就应该这样讲礼貌。”得到妈妈的表扬,孩子一脸灿烂。
③这一幕,让我非常感动。很钦佩这位年轻的妈妈,通过这样一些细小的举动,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做人的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尊重别人,礼貌待人。
④他们沿着小区的道路,朝前走去,我也继续跟在他们后面往家走。孩子一边走,一边还在兴奋地和妈妈讨论这件事。“刚才那个保安叔叔,好帅啊。”孩子说。年轻的妈妈点点头。孩子忽然仰起脸,激动地对妈妈说,“长大了我也要当保安,妈妈,你说好吗?”妈妈停下了脚步,瞪着孩子,“没出息!长大了,你要像爷爷一样当领导,或者像爸爸一样,自己做老板。只有没出息的人,才会去做保安。”似乎还觉得不够,年轻妈妈又重重地加了一句:“儿子,我跟你讲,长大了你要是不好好念书,就只能像刚才那个保安一样,一辈子没出息地替别人站岗,明白吗?”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⑤听着这对母子的对话,我惊愕不已。年轻的妈妈,又一次拿活生生的例子,教育了一回自己的孩子。可是,这前后两次的教育,多么截然不同啊!
⑥这让我想起另一次经历。年前的一天,单位组织一帮人,去慰问扶贫结队户。一位同事将儿子也带上了,同事想找个家里有同龄孩子的困难户,一方面帮他们一把,另一方面也给自己的儿子好好上一课,让他认识到自己的生活,已经多么幸福。我们陪着那位同事,来到了一个特别困难的家庭,女主人因重病常年卧床不起,两个孩子,一个读初中,一个上小学,全家的重担,都落在了男主人一个人的肩上,日子过得很艰难。在介绍了情况后,同事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让儿子亲手交给困难户家的男主人。男主人推阻再三,最后,在我们的劝说下,从孩子的手上,接过了那个红包。同事的儿子还掏出了自己的几十元零花钱,送给了困难户家上小学的孩子。两个孩子的手,紧紧地拉在了一起。
⑦回来的路上,我们对同事的做法都大加赞赏,一致认为,这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同事摸着儿子的头,夸奖他今天的表现非常好。孩子有点害羞地低下了头。没想到,同事又趁热打铁地教育儿子:“看到了吧,回去不好好读书,将来你就会和那个叔叔一个下场。”
⑧一车人错愕不已。
⑨也许我的这位同事,与我在小区所遇到的那位母亲一样,急迫地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可是,这一课的背后,是多么让人悲凉和痛心的现实啊。我不能确定,我们在孩子心灵中,到底埋下的是怎样一颗种子。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所写的两件事。
【2】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第⑦段中“回来的路上,我们对同事的做法都大加赞赏”,假如你是“我们”中的一员,这时你的心理活动怎样的,请描述出来。(50字左右)
【4】生活中抓住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有时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教育的内容,反映出教育者自身的思想。请说说《教子》中的母亲和链接材料藤野先生和朱德母亲的教育特点。
【链接材料1】解剖实习了大概一个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藤野先生》)
【链接材料2】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我的母亲》)
9、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旅途中我们播种希望,放飞梦想;生活中我们享受快乐,也体验忧伤……我们在前进中感知世界的奇妙,也收获生命的成长。
请你以“一段______的历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