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B.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
C.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D.新时代,新追求,我们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与壮志去搏击长空、翱翔天际。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场精彩的魔术表演,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其丰富奇妙的变化简直 。
②有的家长认为子女阅读课外文学名著、参加社会活动就是 ,这种观点失之偏颇。
A.不言而喻 不学无术 B.不可思议 不务正业
C.不可思议 不学无术 D.不言而喻 不务正业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刘谦香港巡演,以别具匠心的出场方式、变化莫测的舞美视觉、神秘十足的音乐伴场,带给“谦迷”无限的疯狂与猜想。
B.钓鱼岛争端如果持久发酵,势必造成中日关系处于紧张对峙的长期状态。
C.《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中国名片”。
D.在微博等网络舆论大力监督下,在有关部门的周密调查下,“表哥”、“房叔”等人光鲜外表下掩藏的腐败本质被暴露得淋漓尽致。
4、下列对课文中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这是一个感叹句,表达出对生命的热爱与歌颂,带有强烈的赞叹语气。
B.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这是一个反问句,虽然是疑问的语气,但是表达的是一种肯定的意思。
C.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这是树”。
D. “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我国”,谓语是“发展”,宾语是“优越”。
5、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环境,描绘了一幅_______的秋景图,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的_______之情。
【2】说说诗中反复吟咏“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这三句诗有何作用?
6、古诗文填空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4)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雪》)
(5)马之千里者,______________。(韩愈《马说》)
(6)《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野马也,尘埃也,_________________。(《北冥有鱼》)
7、名著填空。
现在,再接着说说我接下去做的事。我把一部分家畜安置妥当后,便走遍全岛,想再找一片这样深幽的地方,建立一个同样的小圈地养羊。
这段文字中的“我”是 ,我救下的野人 强壮又忠实。这段文字的作者是英国小说家 。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小麦自曝身世:我的名字又叫“来”
①从西汉的张骞算起,丝绸之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实际上早在张骞之前,东西方就已经通过这条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大通道互通有无了。
②让我们先远眺一下前丝路时代物种输入中国的最典型最珍贵的标本——小麦。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证明,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北非地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
③而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小麦,出土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小河墓地,东边就是著名的楼兰遗址。小河墓地的每座墓里,都随葬有一个草编篓,里面装的就有小麦。小河墓地距今约四千年,也就是说,早在四千年前,小麦就已经从两河流域传入。大约一千年之后,小麦的身影又出现于小河墓地以东的吐鲁番地区,这一地区的洋海古墓群中,随葬的植物、食品中就包括小麦。这一发现生动地描绘出小麦由西向东渐次传入中国的路线图。
④距今约三千年、出土于中原黄河流域的甲骨文中的“来”和“麦”这两个汉字保存了小麦由西向东传入中原地区这一弥足珍贵的历史信息。
⑤“来”的甲骨文字形(图1),像一株小麦的形状,上面的斜撇像成熟后下垂的麦穗,中间是麦秆,上面是左右对生的麦叶,下面是麦根。“来”的金文字形(图2),误将下垂的麦穗之形变为一横,而且表示麦茎的一竖还穿透了这一横,这就为字形的“讹变”埋下了伏笔。
⑥由此看来,“来”的本义是外来的小麦,后引申为来去的来。
⑦“麦”的甲骨文字形(图3),上面是“来”,即麦子;下面是“夊”,也就是“止”的倒写,像一只脚趾朝下的脚。甲骨文中的脚都是有方向性的,脚趾朝下就表示从外而来,而“麦”的所有甲骨文字形,脚趾都朝下。因此整个字形会意为:麦子是从外地引进而来的作物。
⑧“来”和“麦”的甲骨文字形,再结合小河墓地和洋海古墓群出土的小麦这两个重大的考古发现,清晰地记录了小麦的传播密码。
⑨南宋初年,北方人大量迁移到长江以南,小麦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小麦从此成为遍布中国国土的作物。
【1】【1】请说说标题“小麦自曝身世:我的名字又叫‘来’”的作用。
【2】【2】本文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3】“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证明,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北非地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一句中的加点词语的作用是什么?
【4】【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两个古墓地中出土的小麦和两个汉字的甲骨字形记录了小麦的哪些信息?
9、阅读下面内容,仿照“子”字和“老”字的写法,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你对“孝”的思考,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简介。
“子”为象形字,像裹在襁褓里的孩子的形状,襁褓中的婴儿上部像幼儿头发、头颅及两臂,下部合并,像包裹在襁褓里,所以身和下肢已简化成一条稍斜的垂线。金文像婴儿手张开要人抱的样子。在古代不论男、女、子、侄均可称“子”,商代的“子”是父辈对子辈的通称。从“子”的字如“孕”“孤”“孩”“孺”等都与孩子有关。 | |
金文中“老”字的写法如一个驼背的人,头上有几缕稀疏的头发,弯腰驼背,手持拐杖,慢慢向前走。可见“老”的本义就是指年纪大的人。年纪大的人富有经验,办事稳重,因此“老”可引申为“老练”的意思。又由于年龄大的人,对过去的事物经历的时间一般都较长,所以“老”又指历时长的、陈旧的或原来的等意思,如“老建筑”“老房子”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