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上)常德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销声匿迹 雨后春笋 按部就班 人情事故

    B.风雪在途 杳无音讯 目空一切 脍炙人口

    C.海枯石烂 天衣无缝 貌和神离 叹为观止

    D.草长莺飞 悬而未决 披星戴月 走投无路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你也许有困惑,而今天困惑中的探索正是明天豁然开朗的准备。

    B. 元宵以后,节日的气氛渐渐淡了下来,周而复始,人们又开始了一年的劳作。

    C. 龙舟赛拉开了战幕,一只只疾驰的龙舟宛若蛟龙,在江面上劈波斩浪,络绎不绝

    D. 人与人之间应相互理解,和睦相处,不应挑拨离间、搬弄是非。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对于现在还未取得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平台,杭州市运管局将采取责令整改、约谈办证、行政处罚等,督促平台尽快办证。

    B.如果将烟草税提高百分之五十,可以使烟民减少4900万,避免约1100万人不因吸烟而死亡。

    C.如何扩充学生的语文高阶思维能力,是当下语文研究特别关注的一个命题。

    D.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如何处理数量巨大的餐厨垃圾,成为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

  • 4、下列有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论语·述而》,讲述的是孔子的启发教育之道。“不愤不启”,强调教育要掌握时机;“不悱不发”,强调教育要因势利导;“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则强调教育要循序渐进。

    B.《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抒情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C.说起古代诗歌的押韵,首先要弄清韵和韵母的分别。诗歌的押韵讲的是韵,不是韵母。

    D.古人将诗文中用的最妙的字,称为“诗眼”“文眼”。如《敕勒歌》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个“见”字即“诗眼”,就因这个字,使整个草原的景物活泼生动起来。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赏析颈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的妙处。

    2“心远地自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得志,____________;不得志,____________。(《孟子·富贵不能淫》)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____________?(《列子·愚公移山》)

    (3)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4)王维《使至塞上》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6)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典故,表达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

    (7)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____________。也许你要说它不美。(茅盾《白杨礼赞》)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列有关《红星照耀中国》的两则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1936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后来,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一本书。

    材料二:

    “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一除了马匹。他喜欢马。有一次他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这匹马给敌军俘获了。他又去打仗夺回来。结果真的夺了回来!虽然他性格很急躁,但是他很谦虚。他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他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

    (1)材料一中的“他”是___(填国籍)记者________

    (2)作者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的“他”是______(人名),你认为他是一个_______人。(从人物形象方面分析)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立足文化根基,打造古镇特色品牌

    孟繁哲

    五一假期,文旅市场升温,各地古镇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放眼望去,处处是排起长龙的小吃摊位和今日客满的民宿招牌。然而,面对旺盛的旅游需求,古镇同质化现象让一些慕名而来的游客感到失望。大同小异的外观设计,千篇一律的制式产品,连商业业态都有些雷同,烤肉、酒吧、网红奶茶、手工银饰……你有我有大家都有。如何立足文化根基打造特色品牌,让游客走了之后还想再来,是不少古镇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②部分古镇越来越相似,并非历史遗留或自然形成,而是不合理商业开发的结果。古镇需要开发,才能更好满足游客需求。但一些新开发的古镇,未能处理好商业化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只是照搬照抄已有商业模式,不注重挖掘自身文化内涵,导致景区里只能看到批量生产、脱离地域属性的旅游产品,看不到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让游客失去新鲜感。

    ③如今,许多游客到古镇等文化景点旅游,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拍照留念,而是希望进行文化体验游、沉浸式旅游。人们想看到古镇历经岁月洗礼留下的历史记忆,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欣赏当地独特的人文精神和美学特质。从这个意义上讲,避免古镇同质化发展,需要统筹处理好古镇发展定位与文旅消费升级之间的关系。

    ④要把游客吸引来,留下好口碑,各地古镇要在彰显文化独特性方面下更多功夫。古镇居民是古镇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让古镇有了独特的生活气息、持久的文化吸引力。比如,乌镇之所以能长盛不衰,除了本身景致优美之外,还在于当地把特有的民居水阁、老宅深巷、船拳皮影和民间作坊当作重要的财富精心呵护,并对当地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层次挖掘。一些古镇为了实现商业功能迁走当地居民,反而失去了文化之根、独特之美。把古镇原来的居民留住,把传统的生活方式留住,找到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商业开发才能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⑤人们总是希望在旅途中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对于有一定文化底蕴和开发历史的古镇而言,要想避免让游客陷入审美疲劳,除了找准自身特色,还要结合已有文化属性不断推陈出新,为游客提供新的体验。周庄是我国最早开发的古镇之一。近年来,面对全国各地古镇类景区的激烈竞争,周庄依托江南的夜文化,以光影科技、艺术设计点亮古镇,打造夜游品牌,助力景区向休闲度假基地转型。在当前的文旅市场,复制他人的商业开发模式绝非长久之计,已经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古镇,也要继续创新,以此赢得更多回头客。

    ⑥古镇是我国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用好这笔资源,既能为当地带来旅游收入,也能满足游客旅游度假的需求,还能为保护古镇历史文化提供资金支持,是多赢之举。把握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凸显地域文化特色,进行良性商业开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古镇定能让当地居民诗意地栖居,也能让远道而来的人们体会到诗与远方的美好。

    【1】下列对文章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由“五一”假期古镇旅游的现状引出论题,能够引发读者的同感和思考。

    B.文章在分析了部分古镇越来越相似的原因后,提出解决办法,论证思路清晰。

    C.文章最后一句从保护古镇资源的角度,总结出本文中心论点,照应文章标题。

    D.文章④⑤两段提出观点后,分别列举乌镇、周庄的事例,增强了论证说服力。

    【2】关于古镇发展问题,本文讨论的三个问题是什么?

    【3】古镇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如何用好这笔资源,谈谈你的看法?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列材料,然后作文。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天,风筝和线手牵手在天空中飞翔,过了一会儿,风筝不耐烦地对线说:“老兄,请放开我,不要限制我自由活动的空间。”线劝道说:“老弟,不行啊!我的责任就要限制你。否则,你就会失去飞翔的自由。”,风筝不听劝告,拼命地摆脱线的束缚,然而就在它将线挣断后不久,便一头栽进了无底的深渊。”

    请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