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改革与创新之间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改革开放是创新的生命
B.法治政府建设需要改革创新
C.改革释放更多创新活力
D.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2、下列新闻事件与解读相匹配的是( )
序号 | 新闻事件 | 解读 |
① | 2023年11月8日,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召开以“海聚英才融耀未来”为主题的首届 | 人才工作大会。人才强国战略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
② | 2023年9月17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7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
③ | 2023年中秋节到来之际,河西区各街道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系列活动。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构筑中国价值。 |
④ | 2023年全国节能宣传周的主题是“节能降碳,你我同行”。 | 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实施,《黄河保护法》是继《长江保护法》后,我国第二个流域保护法。该法律的实施( )
①为黄河的生态保护提供法律保障②说明我国开始运用法律治理环境问题
③是我国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④反映出当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形势严峻,问题突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A.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B.说明农村工作已成为我国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
C.有利于推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同时富裕
D.保障村民自治,坚持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5、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享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南音之都”等美誉,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24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34项。发展泉州文化有利于( )
①推陈出新,摒弃一切外来文化
②坚定文化自信,扩大泉州文化的影响力
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感
④让泉州文化越来越多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最优秀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苏绣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球首幅苏绣动态作品《玉兰花开》脱离了传统刺绣静态平面的表现形式、将部分花瓣和蝴蝶翅膀制作成立体的,“藏”入形状记忆合金。只要用手指轻触,指尖的温度就会使其发生形变,出现“花开蝶舞”的现象,该作品( )
A.是我国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真实例证
B.彰显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交融之美
C.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一成不变
D.创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途径
7、广西出台了《进一步深化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从投资自由便利、贸易自由便利、跨境资金自由便利、运输往来自由便利、要素资源自由便利等8部分共计23个方面进一步推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出台上述方案的理论依据是( )
A.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B.改革开放的步伐越大,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
C.改革开放是广西跟上发展步伐的唯一方式
D.制约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的机制依然存在
8、近年来,地摊经济备受关注。针对地摊摆卖,广州建立流动商贩临时疏导区和临时摆卖点,并制定多项细则进行管理。对“路边摊”有序“放”、科学“管”。这( )
①在保持良好市容环境秩序的同时增加社会活力
②促进城市经济高速增长
③平衡了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
④考验政府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必须问法于民、立法为民,既要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活动中的作用,又要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这意味着良法应该( )
①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
②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符合公平正义要求
③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④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不对我们当代青年做人做事有着深刻的启迪。下列名言古语与之一致的有( )
①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爱国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敬业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诚信 ④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友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1、党和政府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成为“创客”,要成为“创客”就要具有创新精神。下列不属于创新精神的表现的是( )
A.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
B.强烈的好奇心和绝对服从权威的学习精神
C.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
D.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12、2023年3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国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大势,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一体推进中形成了中国特色治网之道,为全球互联网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表明我国( )
①关注全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②关注人民安全,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
④与世界各国休戚与共,关心人类共同命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国家、民族的强盛梦,也是人民的幸福梦。下列同学的梦想与中国梦不一致的是( )
A.小于的梦想是当一名对外汉语老师,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B.涛涛的梦想是当一名软件开发人员,助力网络强国战略
C.小兰的梦想是当一名老板,让自己过上富足的生活
D.玲玲的梦想是当一名农技师,让老乡栽的果树少生病
14、某校举办“中国人·中国梦”演讲比赛,小涵同学收集了一些关键词,并按照图片中的时间节点进行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15、习近平总书记说:“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石榴籽密心里红,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②公民应担负起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的神圣职责和光荣权利
③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④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我国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基本原则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6、2023年2月13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文件强调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这些举措( )
A.表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强国之路
B.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C.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D.说明“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1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对此,青少年应该( )
①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基本义务②消除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上的差别
③学习宣传有关民族团结的方针政策④依法制裁一切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为了保障黄河安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23年4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下列体现该法律制定过程的正确排序是( )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会后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②有关部门深入调研,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草案)》
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护母亲河,决策部署黄河立法工作
④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19、在大单元复习课上,老师组织知识竞赛,出示了下边三个词条。这三个词条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词条一 第一动力 词条二 改革开放的生命 词条三 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
A.创新
B.人才
C.科技
D.教育
20、从篮球“村BA”到足球“村超”,这种自发组织的民间草根球赛,不仅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观赛,带火了当地的特色旅游。这在宣传乡村特色文化的同时,也给当地村民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机会,为乡村振兴找到了一条发展之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贯彻开放的新发展理念,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体化
②开发乡村文化创新模式,助推乡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③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完善
④体育赛事赋能乡村振兴,有力促进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 近年来,天宫、蛟龙、天眼、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一大批分布在高端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化等方面的重大工程惊艳全球,中国在多个领域创造了许多 “世界最长”“世界最快”等“世界之最”。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科技已经领先世界,成为了世界上的发达国家。
这个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22、——辨别分析,感悟明理!
2015年清明节,除了传统的祭扫方式之外,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一些“新花样”:一是 “扫墓”变“扫码”。在浙江的杭州、宁波等一些城市,已经有不少陵园公墓开始尝试将二维码“贴”到墓碑上,手机扫码就能了解逝者的生平和悼词等信息。二是“雷人”祭祀品热销。纸糊“名车”、“豪宅”、“保镖”以及“冥府无限额信用卡”等雷人祭祀用品售价均在百元以上。三是网络祭祀。自己身在国外,父母腿脚不便,重庆女孩提出通过网络祭祀爷爷,却气哭奶奶……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清明传统习俗是否需要“推陈出新”?
23、辨析题
24、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7月9日,中科院发布《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报告显示,中国创新能力稳中有升,国家创新指数排名居第19位。2013年,中国R&D经费达1912.1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升至世界第2位。同年,中国SCI论文数量达到21.3万篇,居全球第2位,占全球总量的15%,但是仍只有美国的约一半。
材料二: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党提出我们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1)运用创新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我们为什么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你认为我们国家在推动创新发展上应该有何作为?
25、(15分)实践与探究
2015年是新中国66华诞。66年来,祖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展示我国66年来发展的风采,坚定报效祖国的决心,某校九年级一班学生组织了一次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座谈会,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忆往昔 展成就】座谈会开始后,同学们看了张伟同学搜集的以下部分资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
指标 | 单位 | 1952年 | 2008年 | 增长倍数 |
国内生产总值 | 亿元 | 679.0 | 636500 | 937.41 |
外汇储备 | 亿美元 | 1.39 | 38000 | 27338.13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 | 亿元 | 8.6 | 530000 | 61627.91 |
(1)请你说说张伟同学可能采取哪些途径搜集上述资料。(至少列举2种)(2分)
【析原因 明事理】
(2)在座谈会上,同学们认为,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坚持了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分别指什么?(3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坚持这“一个中心 ”?(4分)
(3)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还有哪些?(至少列举3个方面)(6分)
2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义、作用)
27、某课外学习兴趣小组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并帮助他们回答问题。
(1)请你为此项探究性学习确定几种形式。
(2)请你谈一谈怎样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
28、【加强国际交流 促进和平发展】(6分)
材料一:2014年9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马尔代夫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习近平在马尔 代夫发表题为《真诚的朋友,发展的伙伴》的署名文章,强调中马双方要增强政治互信、深化务实合作、要密切人文交流。
材料二:3月26至29日,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在中国海南省博鳌举行,主题为“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会议提倡亚洲各国间要树立起“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1)“真诚的朋友、发展的伙伴”还需要我国政府付出哪些努力?(2分)
(2)结合教材你认为,在亚洲各国间树立起“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是什么?(2分)
(3)我们青少年如何去适应日益发展和开放的世界?(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