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上商城、远程教育、移动支付、智能家居……新产品、新体验、新享受。这说明( )
A.我国将创新作为当前工作中心
B.改革创新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C.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D.创新能让生活更加便利舒适
2、“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净排放量降为零,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国提出“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兑现承诺需要( )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发展战略
③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④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23年10月1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之所以重视文化建设,是因为( )
①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
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③加强文化建设是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
④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绿色是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办赛理念之一,杭州亚组委还提出一个全新目标——打造首届碳中和亚运会。当56个亚运场馆实现100%绿色电能供应,零碳甲醇点燃亚运主火炬,每位亚运村“村民”拥有首个低碳账户……一张张落在实处的绿色成绩单,向世界交出一份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答卷。对于绿色办亚运,下列看法不正确的是( )
A.履行了对世界的承诺,展现了大国责任与担当
B.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C.这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实践,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
D.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冬奥会打下美丽中国底色
5、据统计,2022年我国总人口数比上年减少85万人,是近61年以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如图为2012-2022年中国人口增量变化图。对此,我国应( )
①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②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质
③完善生育配套相关措施④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23)》指出:去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8891亿美元,同比增长8.3%,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我国经济跑出动能转换“加速度”。这说明( )
①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强②对外开放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
③经济高速增长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④改革开放是引领中国发展的第一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这句话体现了我国坚持( )
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②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
③中国共产党始终引领世界发展 ④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下列措施中不能直接体现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是( )
A.金秋十月,常盐工业园的中青新常盐智能制造产业园等8个项目正式开工
B.近日,盐丰快速通道(二期)YF3标主线沥青面层摊铺任务已全部完成
C.上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苏北健康管理中心附属医院举行开门试运转
D.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多项鼓励性措施,支持广大适龄夫妇生育二胎、三胎
9、对下面漫画理解正确的有( )
①网络问政体现的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网络问政可以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③网络问政有利于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④网络问政是虚拟的,和实际工作关系不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对于东北而言有利于( )
A.增强文化实力
B.消除发展差异
C.实现共同富裕
D.实现率先崛起
11、浙江省政府发起民生实事“好差评”活动,人民群众可通过扫描“民生码”,实现民生信息“码上查”、意见建议“码上提”。下列对这一做法的评论最确切的是( )
A.扩大政府的行政权,有利于提高服务效率
B.确保政府的检察权,有利于完善行政执法
C.保障公民的监督权,有利于增强民主意识
D.保护公民的选举权,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
12、农民的辛苦耕作,收获希望与幸福;教师立德树人,播洒智慧与关爱;医生救死扶伤,护佑生命与健康……劳动者的手,让我们自豪,更让我们感受到伟大的张力和合力,让我们倍感钦佩。这表明实现中国梦必须( )
A.践行中国方案
B.坚持中国道路
C.弘扬中国精神
D.凝聚中国力量
13、____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
A.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独立自主
C.实现共产主义
D.强国富民
14、下列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是( )
A.革命历史剧《大道薪火》
B.用高科技电脑软件进行“科学算命”
C.马鞍山举办第35届李白诗歌节
D.费孝通的学术著作《乡土中国》
15、2022年,我国一批新的法律法规正式施行。家庭教育促进法开启了我国家庭教育进入“依法带娃”的时代:种子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和林业的发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这表明我国( )
①坚持厉行法治,弘扬法治精神 ②有了法律制度就有了法治,已经做到良法善治
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④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得到完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西藏自治区自成立以来,西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族凝聚力明显增强……这些变化说明( )
①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西藏自治区人民享有高度自治权
③党和国家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④各少数民族都具有相同的风俗习惯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7、2023年10月10日,段教授上网时看到《温州市永嘉昆曲传承保护条例(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于是登录市政府相关网站,就昆曲传承保护发表个人意见。这属于( )
A.民主监督
B.民主管理
C.民主决策
D.民主协商
18、党的二十大报告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表述正确的是( )
A.到203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C.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19、2023年,是中国提出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十周年。10年来,中国先后宣布对非“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和“九项工程”,帮助非洲国家切实破解发展难题。材料表明( )
①我国致力于谋求自身发展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③我国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④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023年,京津冀遭受了历史特大暴雨灾害。暴雨突至,情势危急,平凡英雄们奋力救援。全国各地迅速组织救援队伍支援,大量企业及个人积极捐款捐物,汇集成抗洪救灾的磅礴力量。上述材料体现的主题是( )
A.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突袭河南
B.全国各地支援河南抗洪救灾
C.危难时刻,平凡英雄见义勇为
D.风雨同舟、共克时艰
21、5G是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5G技术将扩展到产业应用,渗透到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智慧城市、自动驾驶,农业等各个方面。据预测,到2035年,全世界会因为5G经济产出增加4%,对应全世界12.3万亿美元的规模;2035年的GDP,全世界会因为5G增加7%。对中国的分析认为,到2035年,中国因5G发展GDP大概增加1万亿美元,带动约1000万个新就业岗位。
针对5G技术的兴起,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同学说:5G技术意义大,核心技术可以买。有同学说:自主创新赢未来,民族复兴全靠它。请运用所学知识,对上述同学们的观点进行辨别与分析。
2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更加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做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制新蓝图。党的十九大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有同学认为:构建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的事,与青少年无关。请你辨析该同学的观点。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民法典的学习引发了同学们对法治建设的思考。有同学认为:民法典影响深远,说明我们只需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无关紧要。请你对此观点进行辨析。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写出两点中华文化的内容。
(2)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其本质是什么?
(3)从材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自信,请写出“四个自信”的其它三项内容。
(4)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什么?
25、(民主与法治)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不仅仅再次庄重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立场,更是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为人类政治文明提供了中国方案。
(1)材料中提及“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里的“制度体系”指的是哪些政治制度?
材料二: 2019年4月,沈阳市沈河区人民法院对长期盘踞在沈阳五爱市场的一伙恶势力团伙强迫交易犯罪案进行了审理和宣判。被告人被分别判处有期徒刑2年至3年不等。同期,新民市人民法院依法对职务侵占案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被分别判处有期徒刑11年至12年不等,并处罚金30万元至100万元不等。
(2)材料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哪些基本要求?
材料三:习近平主席指出:“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
(3)怎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26、活力重庆,发展迅速,招世界青睐;魅力重庆,领跑全国,引四方关注。为了增强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周菲所在的班级开展了“我爱巴渝”知识问答活动。下面是活动的三个部分,请你参与。
27、[主题探究]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看望师生时,曾态度鲜明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教育部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话文化】假如我国要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全集》请你写出两个漳州地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分)
(2)【颂文化】你觉得学生学习古诗词有何益处?(4分)
(3)【传文化】青少年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请你联系材料,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题,写一篇200字以上的交流稿,参与微博交流。题目自拟。(10分)
28、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强调要坚定和树立“四个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