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下图所示的四个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①碳在盛有氧气的密闭容器里燃烧
B.②电解水生成气体的体积随时间变化情况
C.③向质量相等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浓度相同且足量的稀硫酸
D.④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并搅拌
2、某化学小组将一定浓度的稀盐酸、稀硫酸分别加入装有等质量CaCO3粉末的容器中,相同条件下测得二者产生的CO2体积(V)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0~300s内,两个容器中酸的浓度均越来越小
B.0~100s内,反应Ⅰ、Ⅱ生成CO2的速率均先慢后快
C.反应Ⅱ中0~100s内产生的CO2比100~200s内少5amL
D.实验室可用一定浓度的稀硫酸与CaCO3粉末制取CO2
3、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A.氨水易挥发——分子在不断运动
B.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夏天铁轨间的缝隙变小——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4、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点火烧水
B.撬开茶饼
C.过滤茶汤
D.闻香品茶
5、“千家灯火织霓虹”,现代的霓虹灯中充入的气体可能是
A.氧气
B.氮气
C.空气
D.稀有气体
6、下列实验方案与实验结论相对应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方案 | ||||
结论 | 比较呼出气体中CO2含量较空气中的多 | 说明白烟的成分与蜡烛成分相同 | 说明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而酚酞分子不运动 | 说明液态水与气态水可以相互转化 |
A.A
B.B
C.C
D.D
7、下列变化中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
A.农家肥料的腐熟
B.动植物的呼吸.
C.酒和醋的酿造
D.蜡烛燃烧
8、下列实验目的与实验操作不相符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A | 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部 |
B | 鉴别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方法 | 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是否变浑浊 |
C | 检验蜡烛燃烧后的白烟是否为可燃物 | 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白烟 |
D | 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 加入二氧化锰 |
A.A
B.B
C.C
D.D
9、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为21%的是
A.He
B.N2
C.O2
D.CO2
10、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热胀冷缩现象:分子间有间隔
C.氧气和液氧都能供给呼吸: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D.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体积变大
11、如图是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B.反应后原子的数目增加
C.反应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该反应能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
12、下列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描述错误的是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蜡烛火焰分三层,最明亮的是外焰,温度最低的是焰心
C.石蜡浮于水面上方,说明石蜡密度大于水
D.蜡烛燃烧时冒出的黑烟是由于燃烧不充分,产生了碳的小颗粒
13、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
B.称量一定质量的氯化钠
C.检查装置气密性
D.测定溶液pH
14、我国古代人民用汞来溶解矿物中的金,得到金汞齐(一种合金),再从中提取出黄金,在物质分类上金汞齐属于
A.单质
B.混合物
C.化合物
D.氧化物
15、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A.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一一状态变化,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C.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16、2023年5月,大连湾海底隧道通车运营,我国自主研制的盾构机起了重要作用。盾构机的壳体、刀盘等都使用了钢材。选用这种材料最大的优点是
A.密度较大
B.硬度较大
C.导电性强
D.色泽美观
17、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是全人类都必须重视的问题。下列做法与环境保护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B.锅炉用水经过软化后再使用
C.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D.公交车用压缩天然气作燃料
18、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视频展示了在无容器材料实验柜中进行的“锆熔化与凝固”实验。下图是锆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锆为金属元素
B.氯化锆的化学式可能为ZrCl2
C.锆原子的质子数为40
D.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1.22g
19、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下列科学家与其所作出的贡献对应正确的是
A.拉瓦锡——发现元素周期律
B.张青莲——铟、锑等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
C.阿伏加德罗——揭秘水的组成
D.门捷列夫——提出质量守恒定律
20、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有白色固体生成
B.看到耀眼的白光
C.变化中放出大量的热
D.镁条形状改变
21、下列化学家中,通过实验得出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科学是
A.道尔顿
B.拉瓦锡
C.阿伏加德罗
D.门捷列夫
22、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A.S硫元素
B.FeO氧化铁
C.镁离子
D.两个氢原子
23、下列除杂(括号中为杂质)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A.Cu(Fe):足量稀硫酸,过滤
B.KCl(KClO3):加热
C.N2(O2):通过灼热的铜网
D.FeCl2溶液(AgNO3):足量铁粉,过滤
24、某化学学习小组做实验时,记录了下列实验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色的火焰,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C.石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D.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
25、钼(Mo)是组成眼睛虹膜的重要元素之一。Na2MoO4是钼元素的重要化合物,其中Mo的化合价为
A.+2
B.+4
C.+6
D.+8
26、森林防火宣传栏张贴的安全标志是
A.
B.
C.
D.
27、抗“疫”期间,酒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居家消毒时不要喷洒高浓度酒精,因为挥发出的酒精蒸气遇到明火易发生燃烧和爆炸。从燃烧的条件分析,明火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2)等质量的①氢气②碳单质③一氧化碳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消耗氧气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填序号)。在一定条件下,6.4g甲烷与一定质量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4.4g的水,5.6gCO和8.8gCO2,需要消耗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g,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8、在氧气的性质实验中,某同学取一段纱窗网上的细铁丝,在自己收集的一瓶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观察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现象(1)请分析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① ,② ;
(2)在收集氧气时集气瓶底事先铺一层水或沙子的目的是: ;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
29、小明同学配制100g10%的氯化钠溶液,整个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②中盛放氯化钠固体的仪器名称是______,其中操作错误的是______。
(2)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填序号)。
(3)量水时选用的量筒的量程最合适的是______(填序号)。
A.10 mL
B.25 mL
C.50mL
D.100mL
(4)经检测,该同学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填序号)。
A.氯化钠固体不纯
B.用生锈砝码称量
C.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D.溶解时烧杯内壁有水珠
30、水是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我们应该了解有关水的一些知识。
(1)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来区分硬水和软水,还可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将硬水软化。
(2)我国是淡水资源非常有限的国家,爱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下列行为属于浪费水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A洗手擦香皂时不关上水龙头
B用洗菜水浇花
C用洗衣水冲厕所
D用自来水不断为西瓜冲水降温
(3)如图是一种家用环保型消毒液发生器,其中发生的主要反应是氯化钠和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Cl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从能量变化角度看,该反应将_______________能转化为化学能。
(4)在细菌作用下,可以用氨气处理含有甲醇(CH3OH)的工业废水,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下面是钠元素和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三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钠元素与氯元素的最本质区别是_______。
(2)上述A、B、C三种粒子中,属于离子的是_______。(填字母)
32、下列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_____(填“向手心”或“不向手心”),细口瓶的瓶塞要在桌面上_____(填“倒放”或“正放”)。
(2)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
①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原因是_____;
②如果加热过程中试管炸裂了,可能的原因是_____(任写一条);
③在实验室中有些玻璃仪器是不能被加热的,如_____(任举一例);
(3)如图所示,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当观察到_____现象时,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33、根据图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A写出银元素的核电荷数_______。
(2)B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_(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B C D三种粒子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_______(填字母)。
(4)E中若x=11,则该粒子的符号可表示为_______。
34、化学来源于生活,请你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八月桂花飘香”是因为 。
(2)剩饭变馊是因为 。
35、过氧化氢(H2O2)广泛应用于纺织、医药、卫生行业,常作漂白剂和消毒剂。
(1)过氧化氢与_________(填物质名称)组成元素相同。
(2)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____。
(3)向盛有硫酸和高锰酸钾稀溶液的试管中加入足量过氧化氢溶液,发生下列反应: 5H2O2+2KMnO4+3H2SO4=K2SO4+2MnSO4+8H2O+5_______↑。
为检验生成的气体,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
(4)请将下图反应后的物质微观示意图补充完整,要求能体现质量守恒定律。_________
36、按要求解答
(1)请完成下列表格:
原子种类 | 原子核 | 核外电子数 | 相对原子质量 | |
质子数 | 中子数 | |||
氢 | ______ | 0 | 1 | 1 |
钠 | ______ | 12 | ______ | ______ |
氯 | 17 | 18 | ______ | 35.5 |
(2)乙醇是一种未来的清洁环保型车用燃料,其化学符号为C2H5OH,请回答
①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有______个原子。
②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有______个氢原子。
③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C:H:O为______。
④已知某原子中共有82个粒子,其中52个粒子带电,则它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
37、小明同学很细心,他发现蜡烛刚熄灭时,总有一缕白烟冒出,这些白烟到底是什么物质呢?于是他在参加化学兴趣小组的活动时提出这一问题。 小强同学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CO2 );小韦同学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H2O);小明同学则猜测白烟是石蜡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固体小颗粒。他们做了以下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目的是为了验证_____同学的猜测。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干燥的烧杯罩住白烟,烧杯内没有出现水雾,证明白烟的成分不是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注意不能与烛芯接触), 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有可燃性,这为_____同学的猜测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白烟是_____的猜测,因为_____。
(4)若小明的猜测正确,则蜡烛产生白烟这一过程属于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8、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指出装置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
(2)实验室采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用C装置收集氧气的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
(4)用下图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乙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丙中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此现象证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
39、某化肥由(NH4)2SO4,K2SO4、KCI混合而成,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有重要作用。
(1)该化肥施用后,能使植物_____(填序号)
A.茎叶生长茂盛 B.增强抗寒抗旱能力 C.增强抗倒伏,抗虫害能力
(2)(NH4)2SO4中N、O两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化成最简比)
(3)为测定该化肥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小民和小青分别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了实验。
方案1:小民取10.0g样品溶于水,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固体质量为16.5g
方案2:小青另取等质量的样品,加入足量的Ca(OH)2加热,将气体通过氢氧化钠固体和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增重1.8g,浓硫酸增重1.7g(假设气体全部吸收)。
用方案1计算出的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偏大,简述理由_____。
用方案2计算该化肥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数(请在答题纸上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_
40、用下图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实验1,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现象是______。
(2)实验2,盛有水的气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气球不会燃烧的原因是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