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值100元新版人民币上的数字“100”采用光变色防伪油墨印刷,垂直看为绿色,倾斜看为蓝色。在防伪油黑中含有MgF2,其中F的化合价是
A.+1
B.+2
C.-1
D.-2
2、下列金属中,熔点最高的是
A.铜
B.钨
C.汞
D.铝
3、某同学用量筒量取 15mL 水时,仰视读数,则实际量取水的体积
A.=15mL
B.>15mL
C.<15mL
D.无法确定
4、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60个碳原子:C60
B.2个氨分子:2NH3
C.1个钠离子:Na+1
D.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
5、如图是我国古代使用的火折子,竹筒帽盖上时,草纸保留火星。使用时,只需打开竹筒帽,对着火星轻轻一吹,草纸就燃烧起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装在竹筒内的可燃物仍在缓慢燃烧
B.竹筒帽有一定的透气性
C.竹筒要盖上帽是为了减少与氧气接触
D.打开竹筒帽,吹一吹,使草纸的着火点改变而燃烧起来
6、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相关物质的性质与其用途不匹配的是
A.干冰升华吸热——人工降雨
B.CO具有可燃性——作燃料
C.氮气难溶于水——作保护气
D.不锈钢耐腐蚀——作医疗器械
7、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
B.检查气密性
C.读取液体体积
D.加热液体
8、下列是某同学在实验室中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A.洗涤后的试管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
B.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可用水扑灭
C.实验剩余药品放入指定容器
D.归类整理试剂瓶并使标签朝外
9、“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李白《将进酒》中著名诗句,黄河是沿岸数亿人的水源地。下列关于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吸附的方法不仅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还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B.黄河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后,还需要进行消毒来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
C.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可以用肥皂水来鉴别硬水和软水
D.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且产生的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
10、图1是氧化汞(HgO)分解示意图,图2为氚原子微观构成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B.可用 表示氧分子的形成过程
C.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
D.氚原子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
11、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B.
C.
D.
12、分类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绝缘体—玻璃、橡胶﹑石墨
B.晶体—铁、海波、冰
C.溶液—氨水、冰水,双氧水
D.混合物—乙醇、海水、碳酸氢钠
13、化学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安全。下列有关做法不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应对着人
B.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先检验气体的纯度
C.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用手把刚加热过的烧杯从铁架台上移到陶土网上
14、用数轴表示某些化学知识直观、简明、易记,下列数轴表示错误的是
A.
B.
C.
D.
15、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石油
B.黄铜
C.干冰
D.石灰石
16、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下列措施与环境保护相符的是
A.露天焚烧塑料垃圾
B.使用公共交通出行
C.工业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
D.直接掩埋废旧电池
17、关于金刚石与石墨涉及的学科观点不正确的是
A.元素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B.微粒观:6g金刚石和6g石墨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
C.守恒观:在一定条件下,6g金刚石能生成6g石墨
D.结构观: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
18、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观点对应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观:水银是由汞元素组成
B.微粒观:保持液氧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氧原子
C.转化观:铁丝燃烧生成氧化铁
D.守恒观:4g氢气和16g氧气充分反应,生成20g水
19、下列关于物质保存方法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选项 | 保存方法 | 原因 |
A | 生石灰应密封保存 | 生石灰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等物质反应 |
B | 浓硫酸应密封保存 | 浓硫酸在空气中易吸水 |
C | 浓盐酸应密封保存 | 浓盐酸易挥发 |
D | 氢氧化钙应密封保存 | 氢氧化钙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
A.A
B.B
C.C
D.D
20、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打开盛浓硫酸的试剂瓶,瓶口会形成白雾
B.氢氧化铜沉淀,遇到稀盐酸逐渐消失,形成蓝色溶液
C.将铁片放入硫酸锌溶液中,溶液质量逐渐减小
D.用稀硫酸除铁锈时,铁锈逐渐减少,形成浅绿色溶液
21、如图所示,将少量液体加入到烧瓶中,观察到气球先膨胀后恢复原状。如下表中液体
和固体
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 ① | ② | ③ | ④ |
水 | 水 | 水 | 双氧水 | |
氧化钙 | 硝酸铵 | 氢氧化钠 | 二氧化锰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2、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下列过程不能体现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的是(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海水吸收二氧化碳
C.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D.化石燃料的燃烧
23、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的氧气是一种常见的燃料
B.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属于稀有气体
C.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约为78%
D.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护空气
24、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石蜡熔化前后,其质量不变
B.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C.木材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木材的质量减小
D.铜丝在空气中加热,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铜丝的质量增大
25、中国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下列民俗活动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春节剪窗花
B.清明节放风筝
C.端午节赛龙舟
D.中秋节酿桂花酒
26、小明学习完化合价和化学式后,正确求出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
A.
B.
C.
D.0
27、如图显示了海水淡化装置,利用该装置将一定量的海水暴晒一段时间后,剩余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会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8、(11分)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若要配制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600g,需质量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溶液 g。
(3)图E实验中,观察到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一个条件是 ;将氧气通入水中,观察到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另一个条件是 。
(4)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图F实验中,将二氧化碳慢慢倒入烧杯中,观察到燃着的棉芯自下而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化学性质是 。
29、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1)钕元素(Nd)是制造导弹的金属材料中的重要金属元素,钕元素部分信息如图所示:
①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该元素属于 (填“金属”、“非金属”)元素;
②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
③已知氯化钕的化学式为NdCl3,则氧化钕的化学式为 。
(2)甲和乙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生成丙,三种物质微观结构示意图如下,若该反应中生成3.2g的丙物质,则丙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
(3)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水。
①图1是自制净水装置,颗粒状活性炭有 作用。在家庭生活中,为降低井水的硬度,可采用 方法。
②用图2所示装置,探究水的组成,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A、B中产生气体质量比为 。
③如图3过滤装置缺 仪器,该仪器的作用是 。
30、现有A、B两种质量相等的固体,其中A为纯净的氯酸钾,B是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将A、B分别放入试管中,并在两个酒精灯上同时加热制取氧气。当A、B均完全反应后,得到的氧气的质量关系是A____B(填“>”、“<”或“=”)。
31、粗盐的提纯采用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金属制品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请回答:
(1)如图,铝原子中质子数为______,如图中所示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是______。(填符号)
(2)工业上用电解氯化镁制取金属镁,同时产生氯气,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3、(1)轨道交通使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动车电路中导线大多是用铜制的,这是利用了铜的延展性和___________________;动车使用的金属材料大多是合金而不是纯金属,这是因为合金具有更多优良性能,例如,钢比纯铁硬度___________________。(填“大”或“小”)
②动车表面喷漆除美观外,主要是为了防止外壳生锈,其防锈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③铝热剂是修建铁路时常用的焊接材料。其反应原理是在高温下,铝与氧化铁反应得到熔融的铁与一种氧化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此反应中Fe2O3作___________________剂。
(2)向m克Zn和Fe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质量的Cu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得其质量仍为m克,对所得滤液和滤渣有如下四种判断,以下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 滤液可能是无色 B 滤液中一定有ZnCl2和FeCl2
C 滤渣中的物质最多有3种 D 滤渣中加稀盐酸可能有气泡产生
(3)为探究Zn、Fe、Cu的活动性强弱,除Zn、Fe、Cu丝外,还应选的一种试剂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 ZnSO4溶液 B CuSO4溶液 C 稀盐酸 D Al2(SO4)3溶液
34、用化学符号表示:
(1)硅元素:________;
(2)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________;
(3)3个氧原子:_________;
(4)儿童缺少________元素严重时,会导致侏儒症。
35、写出下列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1)在加热的条件下,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_____。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_____。
(3)高锰酸钾制氧气:_____。
36、十九大报告对于“精准扶贫”做出了总体安排。脱贫先治水,让贫困地区喝上干净安全的自来水是脱贫的基本要求。
(1)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中,常用活性炭去除水中异味,这是利用活性炭的_____性。
(2)有些村民用地下水作生活用水,人们常用_____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生活中可用的_____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如图是水的电解实验装置图。该实验中,与两个电极相连的a、b中,b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该实验证明了水是由_____组成的。
(4)下列行为,不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_____(填序号)。
A 工业用水重复使用
B 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提高产量
C 加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
D 用喷灌方法给农作物浇水
3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验证“碱使酚酞试液变红”的实验时,发现一个意外现象:将酚酞试液滴人某NaOH溶液中,溶液变成了红色,可是过一会儿红色却消失了。
【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由红色褪为无色?
【猜想与假设】他们分别对这种意外现象作如下猜想:
甲同学:可能是酚酞与O2发生了反应;
乙同学:可能是NaOH溶液与空气中的CO2发生了反应;
丙同学:可能与NaOH溶液浓度大小有关;
你认为可能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写一条即可)。
【设计实验】三位同学分别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填写下表。
实验步骤 | 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将NaOH溶液加热煮沸 |
| 溶液变红,过一会儿红色消失
| 甲同学猜想___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
2.向冷却后的溶液中滴人酚酞,并滴一些植物油在其上方 |
|
(2)乙同学设计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溶液的红色褪去,于是认定自己的猜想正确。请写出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同学认为乙同学的实验不够严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学使用了色度传感器测溶液的颜色。他在a、b、c三个比色皿中分别加入等量5%、10%、20%的NaOH1溶液,然后各滴加2滴酚酞试液。溶液颜色的变化曲线如图[说明:溶液无色时色度值(透过率)为100%]。请你观察下图回答问题。①写出两条规律性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推测5%的NaOH溶液滴加2滴酚酞试液后褪为无色的时间约为
A.小于30s
B.30-90s
C.90-140s
D.140-180s
E.180-280s
F.大于280s
38、根据如图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指出图中标有数字的仪器名称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使用的装置是
填编号
______;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检验集气瓶中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
制取并收集氧气使用的装置是______
填编号
;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氨气
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常温时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反应,实验室里常用加热氢氧化钙和氯化铵的固体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氨气,则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编号
______;收集装置是
填编号
______。
39、二氧化碳约占空气体积的 0.03%。
(1)下列气体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是_____________ (填字母) 。
A二氧化碳 B臭氧 C甲烷 D氟氯代烷
(2)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如图所示。图中生成二氧化碳的途径是化石燃料的燃烧、人和动植物的呼吸等,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是被海洋吸收、________ 等。
(3)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过多的二氧化碳可以与氢气发生反应转化为甲烷和水,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请设计实验证明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40、铝在高温条件下能与氧化铁发生置换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