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是( )
A. 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B. 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与共的重担,来回奔忙。
C. 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简直是画蛇添足。
D. 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念。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醉驾者如果在一起车祸面前无动于衷,无疑会成为极其危险的人。
B.“光盘行动”“十面霾伏”等词语从众多网络新词中脱颖而出。
C.垃圾广告、恶意插件、暴力游戏和八卦新闻等充斥互联网,令网民不厌其烦。
D.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难民危机时,欧盟各国险些分道扬镳。
3、下列选项中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选项 | 形式 | 表达 |
A | 口信 | 据悉,此次义演所筹之善款将于近期全部移交给粤北山区的希望小学。 |
B | 感谢信 | 您的讲座内容很有趣,同学们听完都说讲得好,在此向您表示热烈祝贺! |
C | 失物启事 | 我在餐厅不慎遗失了一把蓝色雨伞,若有拾到者请致电×××,深表谢意! |
D | 自荐信 | 在论学习、论纪律,全班除了我还有谁能胜任班长一职,请老师唯才是用。 |
A.A
B.B
C.C
D.D
4、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吴敬梓。
B.《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的法国作家莫泊桑。
C.艾青的诗歌,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色调鲜明,线条清晰。
D.《水浒传》的结构为先合后分,先讲述英雄故事,再写他们走向失败。
5、“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 )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6、下面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得面圆身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绒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手持一柄禅杖、腰系一把戒刀。”这段话说的是李逵。
B. 《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生动的人物形象,林冲是其中的著名英雄,他曾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最后怒杀王伦,将宋江推上了梁山首领之位。
C.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以上这首词出自吴用之手。
D. 《水浒传》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7、下面文段中句子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闪光的东西不都是金子”,这句话对于提醒当今初中生进行阅读选择来说,是再恰当不过了。 。 。 。 。
①而今,包装盛行,炒作乱人耳目,面对鱼龙混杂、良莠并存的海量书籍,须拿出慧眼来辨识。
②要选择真金,阅读有价值的读物;不要被外表光鲜的野草、毒草所蒙蔽。
③所以,在阅读之前,我们必须做好甄别。
④误选后者,沉湎其中,犹如服毒品,精神上慢性自杀。
A.③④②①
B.④②③①
C.③①②④
D.①②④③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三游洞①记
(清)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②也。路狭不可行,舍舆③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④,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⑤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⑥。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⑦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⑧而下垂,扣⑨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⑩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⑪,则好游者踵相接也;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⑫。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①三游洞:山洞名。②夷陵州治:夷陵州的治所所在地。下牢:关名,陵郡治所在地。③舆:指车,有时也指轿。④汤(shāng):形容急流发出的声音。⑤(zhuì):意思是用绳子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送。⑥伛俯径石腹以出:弯腰低头从大石下边走出。伛,弯腰。俯,低头。⑦(yíng):一间叫一楹。如三楹之室,好象三间房屋。⑧乳:钙化,形成钟乳石⑨扣:同“叩”,敲,敲打。⑩逄逄(páng):鼓声。⑪通都大邑:四通八达的都会州郡。⑫亲炙其光:亲自领略它的风光。
【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朗诵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予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
B.予/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
C.予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
D.予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
【2】理解文言实词有一定的方法。请按照提示解释本文中实词。
(1)【积累迁移】我们由《小石潭记》中“隔篁竹闻水声”积累迁移可知,“闻水声汤汤”的“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意。
(2)【语法分析】“下视深溪”中“下”在动词“视”的前面起修饰作用,“下”应该灵活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意。
(3)【查阅字典】遇到多义词“绝”,可以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字典上有如下义项:①断,断绝;②极,非常;③横渡,横穿。根据语境,“缕缕不绝焉”一句中的“绝”是__________之意。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出于两崖之间 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B.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C.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D.撞之则逄逄然鼓音 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4】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
(2)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
9、田园乐(其六)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
【1】下面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对仗工整,音韵铿锵,是一首充满趣味的六言绝句。
B.一个“带”字,简洁地写出了朝烟的主动,使画面富有动态美。
C.诗人在写田园之乐时,选取了典型的意象,准确具体地体现出了季节特点。
D.诗歌文字清新自然,写出了安逸闲适的自然理趣。
【2】王维诗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的前两句进行分析。
10、仔细阅读以下调查统计表,请你写出“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的主要概况。
11、(1)结庐在人境, ① 。 ② ,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 。《诗经·蒹葭》
(3)你的同桌学习中遇到了困难,非常苦恼。经过观察了解,你发现是他的学习方法出了问题,请选用《论语》中的原文来帮助对方 。
(4)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中,孟子列举了历史上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成就大业的人物;还论述了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要内有贤臣辅佐、外有敌国外患的观点。用以阐明“ ① , ② ”的道理。
12、【活动四:诗海拾趣】
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本诗集是《诗经》,古人常引用其中的文字或典故以求典雅深邃。“水浒”一词就是来源于《诗经》。请结合【知识卡片】和《水浒传》的具体内容,谈谈施耐庵借用“水浒”一词来给小说命名是否恰当。
【知识卡片】《诗经•大雅•绵》有诗云:“古公亶(dǎn)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水边),至于岐下(岐山,古地名)”。说的是周武王的祖先亶父不堪西戎人的欺压,带领族人迁徙,最后“逾(越过)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孟子•梁惠王下》),亶父及其族人励精图治:勇敢、团结、战斗、忠义,终于在此建立了西周基业。故此“水浒”“梁山”这两个地名,就有了特殊的含义。
13、舵链
马晓丽
①舵链断的瞬间,我有些崩溃。舵链一断,我们最后一点生存的希望也就断了。试想,一个没有舵的小登陆艇,在这七级大风的海上,能挺多久?
②司令部安排我去石砬岛年终检查,没想到半路遭遇这种状况。
③班长立刻组织抢修舵链,这才发现,几乎不可能。修舵链要从船头的铁柱处下去,可甲板到船头的舱盖上结了厚冰。舱盖是拱形的,十多米长。平时,船一晃,在上面走都很难。现在结了冰,站都站不住,根本别想走过去。班长看着结冰的舱盖请示陪同的马参谋长:“参谋长,过不过?”“怎么过?”“爬!”“多大把握?”“没有。”马参谋长认真看了看班长,重重拍了他一下。
④班长立刻转身对兵们吩咐:“我先上。等会儿你们拉住我腰上的绳,一点点放,不能松,也不能紧……”“班长!我先上!”矮个子兵跳出来大叫。“你体格差,我先上。”班长说。“你是班长,你得在这儿指挥!”矮个子兵喊。理由似乎很充分,班长愣了一下。
⑤风在肆虐,刀子般割着人们的脸。
⑥突然,班长叫了起来,矮个子兵已绑着绳子,向船头爬去了。我和马参谋长一个箭步,一起抓住绳子。
⑦空气凝固了,①大家紧盯着叉开手脚紧贴舱盖趴着的矮个子兵。冰太滑,戴手套扒不住,他摸索着摘掉手套,用手抠着蠕动爬行。留在冰上的手套随船晃动,忽悠一下滑进了海里,立刻被海浪吞没了。颠簸中,他在舱盖上滑来滑去,好几次都差点儿滑落大海。不知过了多久,他伸手去够船头那根铁柱,②大家都屏住呼吸:差一点儿,还差一点儿……就差一点点儿……他的手终于抓住了铁柱。
⑧他抢修好了舵链,船又继续航行。
⑨矮个子兵把腰上的绳子解下来,准备系到铁柱上,好攀着绳子往回走。突然,一阵狂风吹来,船体猛烈晃动,矮个子兵脚下一滑,手中的救命绳被甩了出去。大家呆住了,没了绳子,他无论如何也回不来了。班长急了,拿起绳子非要送过去。矮个子兵喊:“班长,别过来!”班长喊:“就你那小体格,一会儿就得冻成冰棍儿!”“班长!”矮个子兵大叫,“你要是过来,我就……我就跳下去!”
⑩班长蹲下呜呜地哭。“起来!把泪擦掉!”马参谋长喝道,“你跟他喊话,不许停。”“是!”班长抹把泪,立即与矮个子兵对喊起来。刚开始,矮个子兵声音还挺正常,过了一会儿,声音就开始发颤了,而且半天回一句。班长赶紧喊:“咱们唱个歌吧!”说着领头唱起来,“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矮个子兵马上跟着唱。“只因为我们都穿着朴实的军装……”大家都唱起来。
⑪我们嚎叫着唱了一遍又一遍,早已不知道哪句是头哪句是尾。我们停不下来,也不敢停下来。直到马参谋长暴怒地吼叫起来,我们才戛然而止。矮个子兵不知何时已停止了唱歌,头耷拉着。马参谋长对着他喊:“你抬起头!只抬一下头就行!……请你抬头看着我!看我在干什么?”矮个子兵的头终于慢慢抬了起来。班长哭喊:“你看呀,参谋长给你敬礼呢!你抬头看看,大家都给你敬礼呢!”一只只手臂举了起来,一个个标准的军礼,向着矮个子兵,向着前方这面在狂风恶浪中迎风屹立的“人旗”。马参谋长喊道:“你看好了,我在给你敬礼。按条令要求,你应该向我行注目礼。首长的手不放下,你的目光就不能离开!你得抬头看着我,不许低头!”矮个子兵果然一直抬着头,一直看着马参谋长。两颗泪珠沿着马参谋长僵硬的面颊滚落下来。
⑫一条迎风破浪的船上,一个身材瘦小的士兵双手紧攀铁柱,旗帜般立于船头之上,海风鼓荡他的衣襟,发出哗啦啦的声响。眼前这幅高扬着“人旗”的画面,永远地刻进了我的脑海。
⑬到了石砬岛,我们抬着矮个子兵直奔医院。他很快缓了过来,但双手已严重冻伤。
⑭第二天,风停了,我乘艇返航。结冰的舱盖在阳光下格外刺眼,矮个子兵正看着舱盖发呆。我说:“想什么呢?”“我总忍不住想,我要是掉海里了,我妈可咋办?”他声音有些发抖,竟流下泪来。我轻声问:“那你还要坚持上?”“不上咋办?舵链要是不接上,就得任船在海上漂了,总不能眼瞅着船翻了吧?”
⑮望着他缠满纱布的双手,我的眼睛湿润了……
(作者:马晓丽。有删改)
【1】【析情节】本文情节波澜起伏,请认真梳理,将下面空缺的情节补充完整。
(1)舵链断了,众人遇险。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舵链修好,小艇继续前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众人想方设法帮助矮个子。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人物】从全文看,马参谋长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3】【品语言】修辞用得好,词语用得妙,标点用得准,往往会使小说语言更具有表现力。请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大家紧盯着叉开手脚紧贴舱盖趴着的矮个子兵。冰太滑,戴手套扒不住,他摸索着摘掉手套,用手抠着蠕动爬行。
②不知过了多久,他伸手去够船头那根铁柱,大家都屏住呼吸:差一点儿,还差一点儿……就差一点点儿……他的手终于抓住了铁柱。
【4】【探主题】文中的“人旗”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14、关于“看客”的主题阅读
(名词由来)看客是一个汉语词汇,指观众,读者,旁观者。最先出自鲁迅的《呐喊》自序,有深刻含义,指旁观者。巴金《家》等也有相关记载。
(直击现场)2018年10月28日,刘某在四季花城站上22路公交车,目的地为壹号家居馆站。道路维修,公交车改道。车至南滨公园站,驾驶员冉某提醒到壹号家居馆的乘客下车,刘某未下车。当刘某发现已过目的地站,要求下车,但该处无公交车站,冉某未停车。刘某走到冉某右后侧,指责并两次持手机攻击正在驾驶的冉某。冉某多次转头与其解释、争吵,右手放开方向盘与其互殴。最终车辆失控,与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相撞后,撞断护栏坠入江中,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实事评论)当车上其他乘客选择保持沉默,旁观者下一秒便成为了遇难者。看客殒命,这场事故被人们包装成一则警世的人性寓言。
如果及时制止会怎样?媒体翻出了今年4月20日的视频,湖南一辆开往长沙的客车上,一名男乘客因错过站点,让司机违规停车遭到拒绝后竟然公然抢夺方向盘。此时,另外名男乘客飞身一脚,将闹事的乘客踹开。
“这神之一踹应该全国推广。” “我们还要保持沉默吗?”
很多人联想到了短片《车四十四》。44号大巴车女司机受歹徒侮辱,乘客无人制止,只有一名男乘客挺身而出,却被歹徒反刺一刀。女司机受辱后被放了回来继续开车,将见义勇为的男乘客赶下了车。郁闷的男乘客搭上了另外一辆车,不久他看见有警车驶过,原来,女司机把44号车开进山沟,车上所有人全部遇难。
“雪崩时,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这句用来批判看客的话被反复使用。可是,重庆万州22路公交车上的遇难者们的悲剧,可以用冷漠的旁观者来解释吗?
车上其他乘客在事发之时处境如何,我们毫不知情。从公开的资料看,我们只知在坠江前的几十秒内无人出手制止。是否有呵斥或劝解无从所知。当争吵升级至打斗,短短两秒时间公交车便坠向江面,车上的人们根本没有时间去制止。
当新闻事件中出现看客的角色,总会有人想到追究看客的责任。但归属责任要以理清
事实为前提。22路公交车上的13名受难者,他们或许以为那只是一场不会引发严重后果的言语争吵,当发现事态有变,制止,已经来不及。对于在22路公交车上枉死的遇难者们,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贸然使用“看客”去定义显然不妥。
(根据“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公众号缩写)
(媒体呼吁)
我们呼唤理性的“看客”
山西晚报新媒体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鲁迅。
一直喜欢鲁迅。他目光深邃,仿佛可以洞察一切;他言辞犀利,像一把匕首,插入敌人的胸膛;他也给我们了一面镜子,我们照一照,便能看见自己脸上的灰尘,透过每一副躯壳,看见灵魂深处隐藏的麻木和愚昧。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依然记得《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的沙皇俄国屠杀中国人的场面,刺痛作者的不仅仅是鲜血,更重要的是周围麻木不仁的看客,那一刻,鲁迅弃医从文,决定拯救国人麻木不仁的思想、灵魂。他做到了,他拉开了笼罩在中国人头顶的那块黑幕,让光明透了进来,一篇篇战斗檄文像号角,唤醒了一批批有志青年和黑暗、愚昧做斗争。
摆脱了黑暗,中国的看客还需要用理性来战胜愚昧。最近,台风“山竹”已经淡出我们的视线,可给我们的伤害依然无法抹去。在事故中丧失的生命,无法估量的财产损失,让人在惋惜的同时,深感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那么渺小、无助。在警方一再警示下,竟然有人想成为网红驱车前往,就为了拍“山竹”的狰容,更有甚者用绳子拴着狗,把狗当成风筝。我们在声讨这些视生命如草芥的人的同时,也静静地想一想,自己是否也做过无聊的 “看客”?如若身边没有缺乏理智的看客,他们的视频给谁看呢?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车祸现场,总有一些人不是第一时间抢救伤亡者,而是围观的围观,拍视频的拍视频;有人要跳楼,围观几个小时,等不及了,竟然起哄,脆弱的生命一跃而下;吃个饭,拍视频,受点伤,擦破皮,拍视频信息快餐化的时代有没有觉得大家都在裸奔?
也有人说,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我在想,没有滋长的土壤,“存在”也就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我们不去绑架别人的思想、行为,但是我们可以成为理智的看客,可以成为有趣的灵魂,拒绝无聊,拒绝麻木,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看精彩的世界;呼唤理智的看客,识破伪装的道具。
(链接课文)
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孔乙己》
带着睡意的脸纷纷从小铺里探出来,不久木柴场门口就聚上一群人,象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一样。 ——《变色龙》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词由来)告诉我们,“看客”一词最早见于鲁迅的文章,后来的词义范围逐渐扩大。
B.(直击现场)中记者对“重庆公交车案”这一新闻的报道不带主观感情色彩,这是由“新闻的要真实客观,必须用事实说话”的特点决定的。
C.(实事评论)引用“雪崩时,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是想说明任何灾祸中的受难者都有其遭遇不幸的必然性。
D.(媒体呼吁)列举有人为了拍“山竹”的狰容想成为网红,便不顾警察阻拦驱车前往的例子,是为了让人们反思自己是否是围观这些视频的无聊“看客”,从而证明看客的愚昧。
【2】(实事评论)中作者对短片《车四十四》(除一名男乘客)和“重庆公交车案”中的乘客是否都定义为“看客”?请写出理由。
【3】文中画线句有什么含义?请联系语境作答。
【4】请结合阅读体验和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成为理性的“看客”。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色彩,演绎亮丽的阳光,点缀明媚的自然;色彩,装饰美好的生活,扮靓诗意的人生;色彩,凝聚温馨的记忆,辉映灿烂的历史……那一抹色彩,让你打开心扉;那一抹色彩,让你驻足流连。
请以“那一抹色彩”为题,写一篇文章。
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感情真挚,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