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年甘肃甘南州中考语文试题带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推己及人,去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B.夜色如澜,璀璨的霓虹与雄伟的建筑完美融合,显得花枝招展,惹人怜爱。

    C.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D.这位同学的回答声音轻柔,咄咄逼人地展示了自己的看法。

  •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爱》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B.《傅雷家书》是由傅雷家人将傅雷与儿子往来书信辑录而成。被誉为“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C.《昆虫记》中法布尔采用解剖法,记录昆虫的生活现象、本性和习性,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昆虫世界。

    D.艾青因长诗《向太阳》《火把》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这些诗歌表现出简洁明快的特点,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

  • 3、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pǐ)     竹(miè)   约(qì)   泥(yū)

    B. 赘(léi)   香(pèn)   行(gōng)   (zhuó)

    C. 扭(biè)   损(shé)   驿路(yì)   有闻(xiǎn)

    D. 宿(lù)   贤(shèng)   西(shǔ)   人不倦(huǐ)

  •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面对咄咄逼人的保守舆论、汹涌如潮的反“萨德”民意及步步紧逼的美国,文在寅政府“萨德”战略困难重重。

    B. 中越边境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因为一部电影再度火热,可谓是《芳华》的功劳。

    C. 因为排演节目耽搁了时间,铃响五分钟后,学生们才陆陆续续、参差不齐地回班。

    D. 阳光下,那条花团锦簇的小路布满儿时的记忆。

  •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巨”先横,再横折横,后竖折 ;“臣”先横,再竖横折横竖,后竖折。

    B.《海底两万里》是法国科普冒险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儒勒·凡纳尔的代表作,作品讲述的是尼摩船长等人在海上的种种惊险奇遇。

    C.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表明了一年中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清明”“端午” 都属于二十四节气。

    D.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这一句话标点符号没有错误。

  • 6、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游(gē)   彬有礼(bīn)     要决     伤痕累累

    B.或(jiàn) 东施效(píng) 侥幸     不屑置辩

    C.难(jí)     铢必较(zī)     萧索   舍身求法

    D.望(tiào) 面面厮(qù)   绸缎   身临其境

  • 7、下列选项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悬崖上很久以前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骄傲

    A.“时刻”“情境”“惊讶”“骄傲”是名词。

    B.“提醒”“注意”“迈”“看”是动词。

    C.“轻松”“容易”是形容词;“一个”是数量词。

    D.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悬崖上很久以前的”改为“很久以前悬崖上的”。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过广陵,入洞庭,浩浩荡荡,四无涯溴。吾游行天下,山吾皆以为卑,水吾皆以为狭。非果卑果狭也,目能穷其所至,则小之矣。

    苏子瞻曰:“覆杯本于地芥浮于水燃附于芥茫然不和其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①之间,有方轨②八达之路乎?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犹杯水也;舟犹芥也,人犹蚁也。吾乌③知蚁之附芥,不以为是乘桴④浮海耶?其水涸而去,不以为是海变桑田耶?四海虽广,应亦有涯。目力不至,则望洋而叹。因所大而大之耳。”今在洞庭,吾目力穷焉,即以为洞庭为吾海可也。

    【注】①俯仰:表示时间短暂。②方轨:两车并行。③乌:怎么。④桴:小竹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月不                      开:指天气放晴

    B.酒临风                      把:持、执

    C.目能其所至               穷:困乏

    D.蚁即径                      去:离开

    【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即以为洞庭为吾海可也

    A.前人述各矣

    B.先天下忧而忧

    C.望蔚然而深秀者

    D.因所大而大

    【3】下列各项对文章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覆杯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其所济

    B.覆杯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其所济

    C.覆杯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其所济

    D.覆杯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其所济

    【4】把文申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目力不至,则望洋而叹。

    【5】读完乙文后,你觉得文章引用中苏轼讲的故事,意在阐明怎样的观点?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齐鲁青未了”,用近距离的感受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B.颔联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C.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通篇并无“望”字,却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D.这首诗流露出诗人青年时期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而常用写景方式有: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等。请选择一个角度对这首诗的写景加以赏析。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10、地震无情人有情,汶川人民想给惨遭地震的土耳其人民伸出援手,及时送去救援物资。

    (1)在救援物资上粘贴救援标志,你会选哪一种,并说出你的理由。

    我选择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写一句救援标语。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11、经典诗文默写

    (1)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河流大野犹嫌束,______。(谭嗣同《潼关》)

    (3)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刘禹锡《秋词》其一)

    (4)______,一个小孩子最后叫出声来。(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5)《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座右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2、(附加题)

    名著阅读(一)——《红星照耀中国》

    1看图填空

    (1)图一所展现的内容是英勇的红军在_______途中经过大渡河时发生的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这个故事是______________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二次合作,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重要转折点。图二中左边的两位人物正是该事件的发动者——_______将军(任选一人回答),最右边的人物则是最终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主张的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是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我到了屋子里以后看到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办公桌。哨兵向他报告我的到来的时候,周恩来正伏案在看电报。

    斯诺对自己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时的情景做了如上记录,透过这些文字,你看到的周恩来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用一个词或者短语来评价周恩来,并说明理由。

    3阅读下面关于“红小鬼”的材料,回答问题

    在西北苏区一共有少年先锋队员约四万名。少年先锋队员在红军里当通讯员、勤务员、号手、侦察员、无线电报务员、挑水员、宣传员、演员、马夫、护士、秘书甚至教员!有一次,我看见这样一个少年在一张大地图前,向一班新兵讲解世界地理。我生平所见到的两个最优美的儿童舞蹈家,是一军团剧社的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从江西长征过来的。

    你可能会想,他们怎样能经受这样的生活。已经死掉或者被杀的,一定有不少。在西安府污秽的监狱里,关着二百多名这样的少年,他们是在做侦察或宣传工作时被捕的,或者是行军时赶不上队伍而被抓的。但是他们的刚毅坚忍精神令人叹服,他们对红军的忠贞不二、坚定如一,只有很年轻的人才能做到。……

    少先队员喜欢红军,大概是因为在红军中,他们生平第一次受到人的待遇。他们吃住都像人,他们似乎每样事情都参加,他们认为自己跟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他们当中有谁挨过打或受欺侮。他们做通讯员和勤务员当然“受到剥削”(许多命令从上而下最后传到一些少先队员,这是使人惊奇的事情),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活动自由,有自己的组织保护他们。他们学会了体育运动,他们受到初步的教育,而且他们对简单的马克思主义口号有了一种信仰,他们“都懂得红军是我们自己的军队——为无产阶级作战”。

    在苏区,少年先锋队员的任务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过路旅客,看他们有没有路条。他们十分坚决地执行这项任务,把没有路条的旅客带到当地苏维埃去盘问。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被几个少年队员喝令站住,要看他的路条,否则就要逮捕他。“但是我就是彭德怀,”他说。“这些路条都是我开的。”“你是朱总司令我们也不管,”小鬼们不信说,“你得有个路条。”他们叫人来增援,于是有几个孩子从田里跑来。彭德怀只好写了路条,签了字,交给他们,才能够继续上路。

    总的说来,红色中国中有一件事情,是很难找出有什么不对的,那就是“小鬼”。他们精神极好。我觉得,大人看到了他们,就往往会忘掉自己的悲观情绪,想到自己正是为这些少年的将来而战斗,就会感到鼓舞。他们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因此看到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就会感到任何国家有了青少年就不会没有希望。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只要这些少年能够得到解放,得到发展,得到启发,在建设新世界中得到起应有的作用的机会。我这样说听起来大概好像是在说教,但是看到这些英勇的年轻人,没有人能不感到中国人并不是生来腐败的,而是在品格上有着无限的发展前途。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斯诺通过在苏区进行的实地访谈,试图回答“红星为什么能照耀中国?”这一核心问题。请根据你对全书的理解,并结合以上材料,提出一个问题。并借助文字材料,对该问题做出回答。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3、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①从1950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④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省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责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文中一共写了母亲对“我”的三次“放飞”,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请参考示例,自选角度,对表格中两处画线句子作赏析批注。

    美文佳句

    我的批注

    ①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

    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突出了母亲聪慧勤劳的特点,洋溢着赞美之情。

    ②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③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

     

    【3】第①段中画横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结合上下文,写出第④段中加点词“不幸”和“万幸”分别指代的内容。

    【5】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你是否赞成?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人生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 14、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父亲

    ①在我小时候,父亲很少和我说话。但他并不是不苟言笑的人,只是他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太多的事情要思考,以至在我的童年回忆里,父亲就是一个沉默的背影。这背影对一个孩子来说,充满了威严和距离感。当然有时他也会回头对我笑笑,我那时就会特别开心,觉得自己正一天天成长为他的朋友;但当他转过身时,我又会沮丧地觉得他面对的是一个我永远也无法进入的神秘辽阔的世界。前去探究那个世界的念头,一直深深吸引着我,如今想来,也许我走上今天的道路,只是为了追随父亲的背影,去见识一下他曾经面对的远方。

    ②父亲从小练京剧武生,吃了不少苦头。虽然没有成为一个角儿,但他因为聪明好学最终做了一名导演,那时候他还不到三十岁。他在工作上的强悍作风是出了名的,在排练厅里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但下了班,他和门卫们称兄道弟,非常不“张狂”。他曾经悄和我说:“这些人都是我的师兄弟,练武生的一旦老了,受伤了,翻不成跟斗了,便只能被安排在剧院里做门卫。他们比你爹厉害多了,我倒是个糟糕的武生。 ”

    ③父亲因为练童子功,身材长得不甚威武,比我矮一个头还多。他经常伸长了胳膊摸着我的头顶,半是骄傲半是遗憾地说:“你瞧我儿这体格,原本我一定是有你这样的个头的。唉,九岁就下腰拉腿,硬是没有长开。”对此我是深信不疑的。父亲和张飞是同乡,即便没长开,也还是个天生威猛的人,他扯起嗓子怒吼的时候,我完全可以想象张飞在当阳桥上三声喝的威力。

    ④有一次半夜里警察来家里找我父亲,那时我还小,害怕得不行,结果人家是来道谢的,说是昨天父亲抓了个小偷送到派出所了。父亲回家竟没有和我们人说。他这时才有些得意地说:“昨天回家路上我遇见三个偷车贼。我这些年身体不好,怕打不过他们三个,于是发了狠,大吼一声,结果两个人当时就屁滚尿流地跑了,余下一个腿软得竟站不起来了,我便抓住了他。”派出所的人连声称奇,他倒谦虚:“他们偷自行车的地方是后面大楼的那个过道,有回音共鸣效果,不是我的本事。”我们一家人这才笑了。

    ⑤其实父亲是个标准的文人,不过就是有一条武夫的嗓子罢了。我十二岁考美校前的补习冲刺阶段,糟糕的文化课成绩成为了我考美院最大的障碍,我复习得很辛苦也很吃力,几欲放弃,这一切都被父亲看在眼里。一天早晨睁开眼,我发现床头正面的墙上,贴着一幅父亲写的大字:“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话对我的激励作用很大,我后来便真的破釜沉舟、卧薪尝胆地考上了美院。他的书法特别好,笔锋奇妙自成一格,但对于我更受用的却是那些文字里的嘱托,一个父亲给在暗夜中艰难行路的孩子点燃了一盏灯。

    ⑥父亲年纪大了,几年前他又病了,一天晚饭时突然从凳子上倒了下去。送医后,医院发了病危通知,他躺在床上陷入昏迷状态,那一刻,我心如刀绞。到了第四天的晚上,医生说如果父亲再不醒来便可能再也醒不过来了,我整夜握着他的手,一刻也不敢放开。凌晨三点多,我伏在他耳边轻声和他说了很多话,心里想着也许他能听见,即使再也醒不过来也能听到。突然,我感觉他的手特别温暖,致使我有种奇怪的感受,昏迷的父亲,这位给了我生命的人,正在通过他的手,将他所有的暴烈的能量、他一生的信仰和热爱、他的智慧和学识,源源不断地传输给我、赠予我。那一瞬间,在我突然意识到这一切的瞬间,我激动极了,也害怕极了,激动于这样一种正在我想象里奔涌的不可思议的传承,恐惧于也许这一刻便是永别,他将一切尽数托付,便一去不回。我流着眼泪唤他,不知所措,叫得越来越响。慌乱间,我看见父亲挣扎着挑开眼缝看向我,好像是为了一句答应,他不走了,他还要撑着陪我们一家人活下去,我立即叫来医生。那一刻后父亲便苏醒了,一直在我身边,只是真的不再有暴烈的锋芒,而是成了一个特别和善的人,总是拄着一根拐杖,微笑着看我,像没有原则的土地爷爷一样慈祥。

    ⑦父亲如今已经八十五岁,不复有他壮年时期的男子气概,成了一个可爱的小老头,但也不服老,拄着拐杖跟我妈四处去旅游看世界。平日里他还埋头写书,这几年里已经完成了几十万字的戏剧导演学著作,只是一直在修改,总也不舍得脱稿,说是必须对得起将来读书的人,不能因为自己的老迈而有所疏忽错漏。“我是不会在前言里抱歉地说这书有很多疏漏之处的,那些都是客气话,做学问不能自己给自己台阶下。”他眼里的光亮一如从前。

    ⑧前段时间,我发现父亲左手腕上并排戴着两块手表,很好奇问他为什么,父亲笑说:“没什么,它们都还在走啊,走得很好,我不忍心在它们之间做选择。”我听了禁不住要去抱这个老头子,真心想要拥抱他,好好感谢他,他总是润物细无声地将这些朴素温厚的情感指给我看,自己却浑然不知。

    (原文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补全下面的表格。

    段落

    事件

    父亲性格品质

    2

    做了导演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宽厚善良

    4

    借助大吼抓住小偷,事后并不宣扬

    见义勇为、③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

    关心孩子、体贴细致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但对于我更受用的却是那些文字里的嘱托,一个父亲给在暗夜中艰难行路的孩子点燃了一盏灯。

    【3】选文第⑦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我是不会在前言里抱歉地说这本书有很多疏漏之处的,那些都是客气话,做学问不能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他眼里的光亮一如从前。

    【4】如何理解选文第⑧段画线句的含义?

    他总是润物细无声地将这些朴素温厚的情感指给我看,自己却浑然不觉。

八、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以“误会”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叙述一件让人产生“误会”的事情,可纪实可虚构,要求写出“误会”事件中人物的言行特点和精神面貌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中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名著阅读
七、现代文阅读
八、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