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语文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老虎正要下山,老猎人躲在石岩下,抡起虎叉,突然给了老虎一 下。句中“下”的词性判定依次为动词、方位词、量词。
B.“驿路梨花”“感慨万千”“阿长与《山海经》”三个短语类型的判定依次为:主谓短语、补充短语、并列短语。
C.当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的大地时,张骞被这里繁盛的美景惊呆了。句中“荒凉”和“繁盛”是一组反义词。
D.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推着挤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文化积累——下列对《骆驼祥子》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 《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也是他最喜爱的作品之一。
B. 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一生,反应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同情。
C.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祥子的希望一次又一次地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勉强成功告终。
D. 小说还描写了祥子周围的人物,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
3、下列有关课文内容和文学常识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A.《木兰诗》是北宋时期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北宋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
B.《邓稼先》一文作者杨振宁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
C.《黄河颂》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诗人冼星海。文章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本文是《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
D.《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文章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最后一课》以小弗朗士这个男孩的视角,观察、感悟周围的一切场景和细节,既真实生动,又动人心魄。
B. 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着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
C. 虽然蔡斌在比赛中出现重大失误,但队员们及时调整心态,力挽狂斓,最终夺得了男子团体项目的亚军。
D. 一身戒装的花木兰透出一股勃发的英雄气,宛如一位英姿飒爽的少年将军,而对镜理云鬓贴花黄的她,则又是一位楚楚动人的闺中女红妆。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语文学习一定要有耐心与恒心,切忌不可急功近利。
B.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和人生真谛。
C.潮州市区多条道路“黑底化”改造提升工程顺利完工,市民出行更加方便、舒适。
D.很多人喜欢运动,但专家提醒,适量运动才能增加人体免疫力。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黄河颂》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创作的组诗《保卫黄河》的第二乐章,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展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表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B.《老山界》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回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土地的誓言》由我国现代作家端木蕻良所写,该文表达了作者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
D.《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作者是萧红,原名张乃莹,现代作家,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7、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往来无白丁 往来:表示交往的人。 (《陋室铭》刘禹锡 )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爱莲说》周敦颐 )
C.会当凌绝顶 凌:征服。 (《望岳》杜甫 )
D.山门圮于河 圮:倒塌。 (《河中石兽》纪昀 )
8、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各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③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④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①本:根。②体:体悟。③虚受:虚心接受。④实:充实,充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蔓不枝 蔓______________(2)不可亵玩焉 亵玩______________
(3)则思中立不倚者 倚______________(4)夫如是 是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3】甲文作者为什么要写“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乙文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的原因?
9、古诗文默写。
(1)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
(2)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3)《陋室铭》中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中常有感慨国家兴亡,关心国计民生的主题: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贾生》)中,我们读出李商隐对晚唐皇帝求仙问道、不顾国计民生的不满;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泊秦淮》)中,我们读出杜牧对达官贵人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愤慨。
10、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瘦马铜声①
①马霜天马老师夹着课本,微笑着走进教室时,顽劣的初二(2)班的小男生小女生差点没笑出声来:一米八的瘦削身架,鼻梁上架着副很夸张的眼镜,以至于半个面孔都闪烁在厚重的玻璃镜片的后面,给人以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虽然早有“探马”来报,这个从外校新调来的班主任,是专带差班的高手,很有能耐,但他是我们的对手吗?要知道,这个班一年中气走了三个班主任。
②第一节课,水波不兴,45分钟在马老师的微笑和同学们的游离目光中平静度过。马老师走出教室。走出教室的马老师身后被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盯着。他们在证实一则听到的消息:马老师的右腿有点跛。是的,上大学时马老师在一次篮球赛中,摔折了腿。医生的轻率治疗,使他的右腿短了那么一点点。走快的时候,便有了跌宕起伏的效果。此时的马老师并不知道他行走的姿势已经令他的学生产生了小小的兴奋。
③下午自习课。马老师走进教室时,便见黑板前围着一群同学,见他来,便轰地四下散开。黑板上画着一幅画:一匹嶙峋的瘦马直立着后腿,马脸上很滑稽地罩着副大大的眼镜。旁边有诗两句:“远看金鸡独立,近看瘦马悬蹄。”马老师看看画,又看看全班同学。此刻,全班每个人都努力呈现出“与己无关”的坦然神情,但又不时地瞟着老师的面部表情。马老师笑笑,在诗的后面挥毫续上:“行走风吹落叶,躺下长短不齐。”问:“此意如何?”全班同学一下子如绷断的弦、决堤的水,大笑不已。
④马老师不笑,作严肃状:“今后这位同学可任语文科代表,兼出黑板报。”全班复大笑,可笑着笑着,都不笑了。诗画作者吴晓阳慢慢站了起来,红着脸,嘴唇翕动着想说什么。马老师微笑着拍拍他,示意坐下。复转身,在黑板上重重写下四个字:尊师重教。
⑤于是,每日踏着晨光,路上、校园里,处处都能听到初二(2)班同学嘹亮的声音。马老师的自豪溢于言表:到处都是我们班的人。有的同学低头走路,马老师会很认真地走到他面前,喊一声:同学好!在你小吃一惊之后,你会看到一个高出你一个多头的瘦长个子和他从镜片后荡漾出的微笑。半月后,师生互致问候蔚然成风。
⑥马老师教数学。热门的主科教师大抵都做家教,可马老师不做家教。不做家教的马老师便成了“另类”。老婆劝他挣一份家教钱,补贴家用。马老师说,手心手背都是身上的肉,好生差生都是我的学生。于是,便自己给自己加课,弄得很劳累。后来,拗不过几个差生家长的苦苦恳求,开了小灶,可又不收人家的钱。有人便说,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还晓得没钱先赊碗黄酒,他怎么这么迂?
⑦马霜天的班主任固若金汤,一连当了两年。这个班的成绩扶摇直上,从全年级最后一名,一口气超过5个班,直逼第一名。
⑧初三毕业前的最后一次班会,马老师照例微笑着走进教室,吴晓阳早已又在黑板上画了匹瘦马,马脸上还是罩着副大大的眼镜,旁边写了四个字:“瘦马铜声”。见老师进来,班长走上讲台,用红粉笔写下了一横。马老师惊诧,怎么不写了?只见全班45位同学按学号,一个接一个上来,每人也只写了一笔。黑板上出现了醒目而鲜红的六个大字:“老师,我们爱您!”
⑨掌声响起来,持久而热烈。马霜天老师的眼睛湿润了,有晶亮的东西要涌出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作者:张守印,有删改)
(注)①“瘦马铜声”一词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咏马诗。“铜声”意为铜声悦耳,表明器质精良。这一词语生动地显示了这匹马骨力坚劲的美好素质。诗人借天马来讴歌逆境中人的高尚品德与气节。
【1】文章第③~⑥段写了马霜天老师哪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文章两次写到吴晓阳画马的情节,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吴晓阳两次画马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3】文章多次写到马老师的笑。请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中的“笑”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1)马老师笑笑,在诗的后面挥毫续上:“行走风吹落叶,躺下长短不齐。”
(2)在你小吃一惊之后,你会看到一个高出你一个多头的瘦长个子和他从镜片后荡漾出的微笑。
【4】读完全文,你认为标题“瘦马铜声”的含义有哪些。
11、阅读《驿路梨花》选段,完成小题。
①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茸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②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③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④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⑤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⑥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⑦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⑧“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⑨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⑩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请结合语境,指出选文三处划线的“梨花”在文中的含义。
①原来她还不是梨花 ②那洁白的梨花 ③驿路梨花处处开
【2】伴随着梨花的开放,雷锋精神得以传承,请在选文中找出三个传承“雷锋精神”的事例。
【3】说说选文第6段在行文上的特点及其作用。
【4】文末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5】有人认为,我们这个时代,“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你赞同这种观点吗?
12、题目一:
以“走进新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围绕中心选材,叙事完整。2、文章要有真情实感。3、字迹工整,字数不少于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