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铭”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B.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C. 《登幽州台歌》这首曲风格明朗刚健,视野开阔,诗人的自我形象鲜亮感人;语言富有感染力,展现出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D.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告诉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明明知道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但他仍旧不以为然。
B.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治理滔滔不绝的大江大河,迎战数不胜数的自然灾害,抵御寇急祸重的外来侵略……
C.潜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而有关大禹精神的传承在当代社会显得更为迫切。
D.杜鹃花盛开时的光雾山,像穿着盛装的仙女,巧夺天工,让人流连忘返。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交警董相勇捐肝救妻,谱写了夫妻二人在困境中相濡以沫。
B.只有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C.一本好书可以给你带来许多教益,甚至可以影响你的一生。
D.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中华民族重拾汉字之美,也就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4、下列句子分析与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雕刻家想让看见石像的人认识这位英雄,明白这位英雄,崇拜这位英雄。”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B.“最”“哎呀”“因为”“关于”的词性依次是副词、叹词、连词、动词。
C.文言文中称谓语非常丰富,如《孙权劝学》中“卿”“孤”“大兄”分别是爱称、自称、敬称。
D.在信息时代,一个人是否具有快速阅读、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决定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句子无语病。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B.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豪放不羁,写诗慷慨淋漓,那些凡夫俗子岂能和他相比?
C.你读他的文章必找出他的言外之意,才能懂得深透。
D.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内向胆怯、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许多外出务工家长却不以为然。
6、下列加点字注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 )
A.宰(zhǎi)割 呜咽(yè) 丰饶(ráo) 气氛(fēn) 锲(qiè)而不舍
B.狂澜(lán) 祈(qǐ)祷 选聘(pìn) 污秽(sui) 气冲斗(dǒu)牛
C.署(shǔ)名 元勋(xūn) 校(jiào)补 哽咽(yàn) 锋芒毕露(lù)
D.哺(bǔ)育 亘(gèng)古 抹(mǒ)杀 殷(yān)红 深恶(wù)痛绝
7、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词性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副词)
B.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介词)
C.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连词)
D. 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拟声词)
8、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山门圮于河____________
(2)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
(3)堙于沙上______________
(4)是吾剑之所从坠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你从两个故事里分别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9、根据提示,用古诗文填空。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
②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渡荆门送别》)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⑦最喜小儿亡赖,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
⑧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_________)
(2)狐仙姑深夜的谰语。(__________)
(3)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_____________)
11、 爸爸最后的回应
叶倾城
①大概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常带她去大学的露天电影院看电影。有一次,开演前几分钟,她忽然跑去买冰棒,买好了一回头,所有的灯都灭了,黑黝黝的场上,无数黑压压的人头和背。试着向记忆里的方向走几步,全没有相关线索。一急,她带着哭腔大喊:“爸,爸爸……”顿时应答和笑声此起彼伏的,十七八岁的大学生们不停地逗她,她显得很无助,都快放声大哭了,父亲从人群里挤出来,微蹲身把她一牵。
②有段时间,她不大肯喊父亲。一次不知为什么事,迫不得已要去父亲办公室找他。脚步踩在木地板上,激起巨大回声,她噤声不敢动。有人过来问她找谁,她一时混乱不堪,“我……”是该说“我爸”还是父亲的名字?就噎住了。
③她认识的父亲的一位同事过来,她该喊叔叔的,却死撑着只当看不见。那人道:“胡老师在呀,你喊一声。”喊?像小孩一样大叫“爸爸”?在这安静严肃的成人世界?太羞人了。
④忘了是什么事这么着急,不能再等下去,她只得小声小气叫一声:“爸——”声音像飞不起来的鸟,到半途就折翼跌落,连隔壁办公室的人也没回过头来。
⑤脚步却匆匆响起,父亲从上一层楼急急跑下来。
⑥时光是冷酷的跷跷板。她一天一天走向生命之巅,但父母也缓慢地退场。
⑦她一直天真、糊涂、不大谱世事,父亲总说她长不大,说她到八十岁,还会是父母眼里的小孩。她却没想到,自己没那福分。
⑧一昼夜的仓促,已足够决定生死了。
⑨早上7点,刚吃完早餐的父亲突然呕吐;8点,他独自到医院打针;上午10点,她去医院看父亲,一眼看见殷红的血,正一点一滴输入父亲血管;中午,父亲转入危重病房;下午,她和姐妹们,把隐瞒已久的父亲病情向母亲和盘托出;傍晚,身为医生的二姐,听完主治医生的最后陈述,极力克制,尽量冷静地说:“是,我们选择不手术。是,我来签字。” ——早在三个月前,已经知道手术的徒劳。
⑩而仍然一无所知的父亲,还在病房里,打听她北京的新居,絮絮叮嘱细节。父亲周身插满管子,每一根里面都是一个生的希望。他只觉不耐,说这针怎么总也打不完,屡屡想要调快点甚至拔下来。她连忙安抚父亲:“房子装修好了,你和妈去住一段时间吧。”父亲想一想:“等明年春天吧。”
⑪夜深了,父亲渐渐睡过去。她宁愿相信这是睡,而不是时断时续的昏迷。第二天凌晨7点,父亲恍惚地醒一下,嘟哝几句,口齿已经很不清了,却都听得懂,是让在他身边守了彻夜的女儿们去休息。
⑫8点,医生过来,喊父亲“胡老师”,父亲眼皮动一动,是残存的一点意识;8点半,再喊他“胡老师“,没反应,喊名字,也没反应。
⑬她倾身上前,轻轻叫一声:“爸,爸,你听见了吗?”
⑭父亲的头,微微向她的方向动一下,嘴里含混地“呼”一声。
⑮这是父亲给世界留下的最后声音。而血压计上的指数,一格一格跌落。……8点53分,医生关掉了所有仪器。
⑯痛与恨紧密相连。她抱怨苍天,抱怨鬼神,为什么不能给父亲多一点时间。于是,每一位桑榆暮年的老者,她都看着不顺眼,为什么人人都比父亲多了些时光。
⑰深冬时节,她上班。看见门外有灰灰的微光——终此一生,她就是无父的人了,天气与心态,一定悲凉。出门才看清是落雪,已经来不及,踩在雪后成冰的台阶上,一跤滑倒,“哎呀”一声。分明是叫天天不应,她却听见耳侧有低微的一声“唱”,跟父亲临终前的那一声完全一样。又一次,在遥远地方的父亲,回答了她的呼唤。
⑱刹那间,她跪在冰冷脏污的雪地里,泪如雨下。
⑲这一生,风来雨去,俯里仰外,她都会听见父亲最后那微弱的一应。
⑳她只做了父亲三十年的女儿,而父亲的疼爱和宠眷,却要长长久久地,伴她一生。
【1】第④段画线句“声音像飞不起来的鸟,到半途就折翼跌落”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_________。
【2】第⑦段中“她却没想到,自己没那福分”中“福分”是指_________。
【3】第⑨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语气硬咽 B.声音延长
C.语意转折 D.解释说明
【4】下列对本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内向的女孩,从小到大,一直就不喜欢叫爸爸。
B.文中从第⑨段到第⑮段,多次出现准确表达时间的词,既暗示了父亲即将告别人世,也写出了“她”对父亲即将告别人世的痛。
C.第⑯段,作者说“痛与恨紧密相连”。可以看出,父亲去世后,“她”就生活在痛中,生活在对这个世道的憎恨中。
D.本文不仅写出了“她”对父亲的思念,也表达了“她”对一直有父亲陪伴的生活的向往。
【5】结合第①段描写的相关内容,请你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写出文中小女孩买冰棍回来后,在漆黑的影院中找爸爸时的心理活动(50字左右)。
12、成长中的少年往往充满奇思妙想,请以“我好想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如我好想“有个知心朋友”“有自己的小天地”“快快长大”“再看一眼”或“美梦成真”“当一名作家”“飞上月球”等等。(2)字数6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