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下)阿坝州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词语的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选聘   滞笨   缈小   鞠躬尽萃

    B.婉转 烦锁 茏罩 目不窥园

    C.模拟   镶嵌   陡峭   仙露琼浆

    D.班斓 取缔 绸密 忧心冲冲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yān)红       (pìn)       目不(guī)园

    B.(jiào)对      (pài)        山泉呜(yè)

    C.(gèn)古       (zēng)恶      (jǒng)乎不同

    D.(mú)样        (zhuàn)着     (rú)皆知

  • 3、古诗词鉴赏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B.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C. 第二句实写了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散”写出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的情状,“满”字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出了诗人孤寂的心情。

    D. 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又用反问手法说谁不会被唤起浓浓的思乡情呢!余韵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 4、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diān   开(   bài

    B.yuán   流(zhú   长(

    C.障(píng   育(   zhù

    D.bǎng     lán

  •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B.许先生是忙的,许先生的笑是愉快的,但是头发有些是白了的。

    C.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D.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吧。

  •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成语“吴下阿蒙”“扑朔迷离”“刮目相待”皆出自此书。

    B. 萧红与端木蕻良、臧克家、萧军等都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她的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C. 《老王》 选自《杨绛散文》。杨绛,作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干校六记》《我们仨》、长篇小说《洗澡》、译作《堂吉诃德》等。

    D. 《卖油翁》选自《归田录》卷一,作者欧阳修,号醉翁,晚号青莲居士,谥号文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热爱生命》是一部炙手可热的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B.“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校长的一番高谈阔论让学生们深受教育。

    C.阅读课上,同学们像一只只勤奋的小蜜蜂,扑在书上,呕心沥血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

    D.它们叶子和花都不一样,各有各的鲜为人知的秘密,可惜我知道得太迟了。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仙则   名:出名,有名。

    B.谈笑有鸿儒   鸿儒:博学的人。

    C.卿今者才略   才略:才干和谋略。

    D.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经:研究理政经验。

    2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句话中刘禹锡自况诸葛亮和扬雄。你认为,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4(甲)文中陋室主人因“德馨”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文中吕蒙因学习而令鲁肃“刮目相待”,“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由此给你在“学习与交友”方面的启示有哪些?请简要谈谈。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________________,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②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③当窗理云鬓,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______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⑥《登幽州台歌》中抒发悲哀苦闷心情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洪振秋

    ①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次第开放,一派生机勃勃。

    ②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③在我的印象中,春风拂面的季节里,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上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不远处的春江,“江水绿如蓝”,这是青苔的大写意、大手笔。

    ④在乡间的古楼里,当青苔从不远处的山坡上,开始随着春风波动、蔓延时,门前的台阶也变绿了,古楼便春光融融,于是陋室不陋。

    ⑤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她们都是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无论是断墙残垣,还是悬崖绝壁之上,其它植物都无法落脚,唯有青苔从墙缝里、石缝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

    ⑥我非常喜欢清代诗人袁枚那首《苔》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社丹开。”袁枚先生最懂得青苔心意。他知青苔的气质风度,不流俗、不谄媚,不张扬,却志向远大,生机勃勃,寓微小于浩荡之中。诗人笔下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劣的,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青春从何处来?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国境,焕发青春的光彩。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地“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春光离不开她们不断地点缀,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

    ⑦我是江南人,深爱着门前残墙上的青苔,绿意由她而生。青苔的绿痕从墙根开始,一直蔓延到墙顶上。春光总是被那些摇曳的芦草占尽,她却自有一番风情。

    ⑧她们总是那个恬静的俏模样,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一点点,一丛丛,哧哧地笑着。

    ⑨她们总是满腔热情地在你回乡的青石板石缝里,撑起一些绿意,让你享受着“春满大地”的时光。此时,如果你没有见青苔,一定是遗憾的;没有青苔的世界,也是寂寞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

    A.①、②段之间 B.②、③段之间

    C.③、④段之间 D.⑤、⑥段之间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句子,任选一个,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唯有青苔从墙缝里、石缝中奋力出。(句中加点词“拱”有什么表达效果?)

    (2)一点点,一丛丛,哧哧地笑着。(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文章第⑥段划线句中“谦虚”和“骄傲”是否矛盾?为什么?

    4文章以“青苔撑起一片绿意"为题,有什么作用?

    5阅读本文后,你从青苔身上获得了哪些启示?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地有耳

    吴昌勇

    ①乡下的老人认为,天地之间有一副好大的石磨,上扇是天,下扇是地,风推着磨转,把云朵磨成雨滴,把星辰磨成闪电,把山川河流磨得雷声轰鸣。

    ②雷声是迎接雨水的礼炮,抑或是草木禾苗进入节气的闹铃。城里人听见雷声,第一反应是关闭门窗。乡下人则不然,雷声起,躲在屋檐下仰起脸迎雨,响雷从耳朵里滚过,从眼睛里滚过。心里藏着一个朴实的想法,雷声就是天空和大地之间的某种方言,是一封来自天空的雨情电报。

    ③雷声轰鸣,在乡间和百姓一道竖起耳朵的,还有一种雨滴般大小的生灵——地耳。对于它们而言,雨水堪比乳汁。在一场大雨过后,这些大地的耳朵,装满雷声雨声,迅速铺满山冈,比根须、比枝叶、比花朵更准确地找到生长的方向。

    ④打春后,地耳应该是首先睡醒的。它们柔小的身影像一只只翘起的耳朵,听雨水在阳光下奔跑,听落在地上的云彩被风卷起又铺开,听雷声碾过的泥土和石头使劲地翻身。地耳一动不动地趴着,巧妙地捂住身子下面的雨水和雷声,担心阳光下的蒸发会让它们生命的河床再次干。蜷缩的耳朵耐心地等待春雷响过,只要春雨浸湿地面,地耳星星点点的黛绿,如火把举起来,为早春增添一抹春色。

    ⑤乡间也有人将地耳称作地衣,是雨水和雷声一针一线织起来的丝棉大氅,嫩滑如小蝌蚪刚刚脱去的胞衣,裹着一层水湿的皂沫,在阳光下泛着油光。起初是一簇,很快像雨滴牵着雨滴在田野上奔跑,洇出一大片,毯子一般从山头散开,铺满半面山。它们把生命的底色铺洒在山坡上,为天空倒映出一片成长的黛绿,它们要为绵延群山着一身暗纹的衣衫。

    ⑥几个日头过后,地耳又蜷缩成豆大的黑点,和腐殖的泥土一个气色。鸟雀站在枝头,眼睁睁地看着地衣如潮水般缓缓退去,大地露出新鲜的皮肤,地耳再次还原成一粒种子。

    ⑦地耳的耳朵一直醒着,只要雷声轰隆,它们像窝在草丛中的兔子,警惕地扑棱着耳朵,扇扫着身边的细微响动。它们将这种响动听给自己,也听给大地,听给草木根须,听给节气和每一粒泥土。有了这些大地的耳朵,一切神秘都变得释然和开怀。

    ⑧进入梅雨期,地耳迎来一年之中的生长旺季。不温不凉的雨水和松软油汪的土地,让地耳的身子在发育中开始鼓胀,一双双肥shuò的耳朵在风中打开。雨初歇,妇女和孩子就戴着草帽,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门,挎着竹篾筐子进山采收地耳。山坡上,一咕嘟一咕嘟的地耳如山花一样繁茂,五指并拢从根部完整拔起,不大会工夫就装了多半筐。嫩闪闪的地耳如泥鳅的背身yǒu黑光亮,水湿水湿的一朵一朵,透过光亮的耳膜,似乎能看见菌丝正在大口呼吸。这时,生长在构树和花栎树上的木耳也迎来采摘季。和木耳相比,地耳的身子骨更轻盈单薄。乡间人说,木耳是木头花,地耳是泥巴花,一样的花朵一样的血脉,都是产自大山的野味,都仿佛是风雨雷电托生的精灵。

    ⑨在金秋时节,淘洗干净的地耳入厨后能吃出肉的质感和幸福。就着野蒜苗和山韭菜经火爆炒,出锅后冒着肉香,一只白瓷盘子端出云淡风轻的秋天,也端出山里人家热气腾腾的年景。地耳佐以姜末和葱白做馅料,包一案雪花饺子,煮肉般在锅里咕嘟三五分钟,饺子和锅里的水一起沸腾后生出云朵般的油花儿。出锅的地耳饺子,就着一碟加蒜泥的醋汤,满嘴土腥竟能腻住舌尖。厨房因为多了地耳,就这样多了一种滋味、一番情调。

    ⑩这些年,地耳成了饭店里的一道野味。地耳炒鸡蛋,韭菜做辅料,一黄一绿一褐构成秋天的图案。地耳包子,成为一道充满诗情画意的小吃,城里人三两口就是一个,吃得满嘴生香,吃得心旷神怡。地耳当作海带打汤,瓦罐揭盖,几枚地耳、几根青菜、几滴香油、几段蒜苗,清亮的汤色里似乎倒映着蓝天白云,隐约能听见遥远的雷声,正从遥远的山冈上传来,天空越来越低,地耳竖起兔子般灵敏的耳朵,一动不动地等待着雨滴落下。汤勺舀起的不单是开胃的汤,也舀起一个生动的画面,舀起沉甸甸的季节。

    ⑪地耳或许是雷声绽放的云彩,或许是雨水风干的种子,也或许是山川河流衣衫上的一枚枚暗扣,它们如花瓣一样散开的耳朵,深情地倾听高天大地的耳语心音,为万物祷风调雨顺。人世间,只要灵魂高贵有趣,只要彩虹挂满心空,就算耳畔雷声轰鸣,也有音符如雨滴跳跃。就像地耳。

    (2019-04-01《人民日报》)

    1给文中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______   shuò______   yǒu______   ______

    2文章标题“大地有耳”有什么含义?

    3通读全文,说一说围绕“地耳"写了哪些方面内容?请分条概括。

    4文章第①②段所写内容与题目看似无关,请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5请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的句子。

    它们柔小的身影像一只只想起的耳朵,听雨水在阳光下奔跑,听落在地上的云彩被风卷起又铺开,听雷声碾过的泥土和石头使劲地翻身。

    6结尾”人世间,只要灵魂高贵有趣,只要彩虹挂满心空,就算耳群雷声轰鸣,也有音符如雨滴跳跃。就像地耳。"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题目:我从没有这样__________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如舒畅、激动、认真、自责、伤心、烦恼、懊悔等。 ②以写人、记事为主,记事要完整、具体,要有真情实感。③要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鲜明,富有立体感。④要在叙事的基础上准确恰当地运用抒情、议论。⑤书写要工整,字体要端正、匀称。⑥字数在6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