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某国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该国家是( )
A. 英国 B. 法国 C. 日本 D. 沙俄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
A.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D.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3、下列英雄模范人物与事迹关联不正确的是
A.邓稼先——鞠躬尽瘁,两弹元勋
B.王进喜——艰苦创业,铁人精神
C.袁隆平——真正的耕耘者,杂交水稻之父
D.黄继光——潜伏烈火,严守纪律
4、读下表,回答下面小题。中国与印度 、美国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
【1】从上面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土地改革促进了工农业生产恢复和分展
B.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破坏
C.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其它国家
D.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2】依据表格反映情况 ,党和国家在编制一五计划时,应该集中力量优先发展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对外贸易
D.科技教育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始的标志是( )
A.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B.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开展 D.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6、“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段歌词中赞扬的分别是( )
A.毛泽东周恩来
B.毛泽东邓小平
C.邓小平江泽民
D.毛泽东胡锦涛
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下面关于“新纪元”的认识错误的是( )
A.中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
B.中国完全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C.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D.中国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8、20世纪50年代,我国外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
①新中国的成立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③“一大片”的方针 ④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如图报纸《告台湾同胞书》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两岸局势走向缓和 B.实现了两岸“三通”
C.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 D.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10、截至2018年,中国已同178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多个重要国际组织,还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这说明中国
A.提出“三个世界”理论
B.推行全方位外交政策
C.清除了国家间的矛盾
D.奉行结盟的外交政策
11、《大国的兴衰》一书作者保罗·肯尼迪认为,整个 19 世纪和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都不被 看作大国,只有在朝鲜战争之后,中国才真正被国际社会看作大国。作者意在强调这次战争
A.捍卫了中国领土完整
B.改变了中国落后面貌
C.增强了中国军事实力
D.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12、“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入侵朝鲜的同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还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并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抗美援朝是
A.以抗美之名称霸世界 B.挑战美国权威的不明智之举
C.帮助朝鲜与美国争夺地区霸权 D.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13、之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主要是因为
A. 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
B. 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决定
C. 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 平反冤假错案
14、在广西,“三月三”既是壮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也是汉、瑶、苗、侗等世居民族的重要节日,12个世居民族每年有2700多万人通过不同的方式欢度这个节日,上千场次的民族文化活动争奇斗艳,各族人民沉浸在民族大联欢的喜庆气氛中。我们从中感受到
①各民族亲如一家
②民族文化的传承
③各民族相互影响
④民族团结的珍贵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5、1982年颁布的第四次宪法及此后颁布和实施的法律反映了
①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②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
③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④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16、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下列属于这些范围的“改变”有
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②政企职责不分
③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④实行经营责任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7、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为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中共“十四大”明确的改革目标是
A.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提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C.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8、某学者评论:在中美《联合公报》中,尼克松作了一个让步,但它或许是达成一项和解最小的让步,从长远来看……增进了世界和平的前景。尼克松“让步”是指承认
A.《朝鲜停战协定》 B.中日邦交正常化
C.中国重返联合国 D.“一个中国”的原则
19、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团结的标志性事件是
A.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20、这一时期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工业布局得到改善,出现了电子工业等新兴工业,还修建了兰新、宝兰等铁路,由此判断,“这一时期”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21、文化事业的发展
(1)1956年,________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 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双百”方针提出后,长篇小说《_____》《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出色作品。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2012年,中国作家_____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2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过程: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______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_____的高潮。
(2)创举: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___政策,实现了_____,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3、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射口;____________严守潜伏纪律,直至被大火吞噬。
24、“提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标志着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良好开端的会议是_________。
25、___,是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26、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______。
2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确立为基本政策: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______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内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______,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律文献:1949年通过的《____________》,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自治区建立:1947年,__________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________、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5)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_______、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________、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28、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时间:我国于____________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意义:为我国参与经济______________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29、读如图,回答问题
(1)2013年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________当选为国家主席,他在大会上深刻阐述了________的宏伟蓝图。
(2)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________”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________;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文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________
30、以下人物都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堪称“中国脊梁”。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将下列人物的序号填入相应的横线上。
①雷铎 ②邱少云 ③焦裕禄 ④袁隆平 ⑤王进喜 ⑥黄继光
(1)为保证潜伏战友的安全,烈火焚烧不动摇____________;
(2)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眼,为战友开辟前进道路____________;
(3)大庆石油工人“铁人”____________;
(4)党的好干部____________;
(5)解放军好战士____________;
(6)“杂交水稻之父”____________。
31、简要回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32、为什么说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3、
《人民日报》社论:“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的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这反映了党和国家要工作中心的转移
(1)决定这件大事的会议是哪次会议?时间是什么?
(2)形成的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什么?
(3)会议的意义是什么?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条约出自于哪场战争?材料一所述内容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危害?
材料二 中日甲午战争,历时八个多月,经历了成欢、平壤、鸭绿江防、金旅、辽南等陆战和丰岛、黄海、威海卫等海战,中国北洋海军、淮军、湘军是这次反侵略战争的主力,出现了一批英勇的将领和顽强的队伍。但是,清军在各大战役中,不论是以寡敌众,兵力相当,还是以众敌寡,最终均以失败告终。
——章开沅《中国近现代史》
(2)列举材料二中“英勇的将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失败告终”的根本原因。
材料三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唐文权、桑兵;《戴季陶集》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