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方人喜面食,南方人喜食米饭,造成这一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气候因素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2、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同胞穿的“不对称”的藏袍,是为了适应( )
A.青藏高原上稀薄的空气,防止缺氧
B.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
C.藏族人民宗教信仰的要求
D.青藏高原上饮食习惯
3、石油从中东运往中国,正确的海上航线是
A.中东→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中国
B.中东→印度洋→→非洲好望角→太平洋→中国
C.中东→黑海→白令海峡→南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中国
D.中东→印度洋→非洲好望角→大西洋→中国
4、下列有关台湾省叙述正确的是( )
A. 台湾省就是台湾岛 B. 台湾北临黄海,东临东海,南临南海,西临太平洋
C. 台湾与广东隔海相望 D. 台湾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
5、“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造成这种现象的地理界线是( )
A.秦岭-淮河
B.大兴安岭
C.长江
D.南岭
6、我国古籍中以“河水一石, 其泥六斗”描述黄河的多沙状况。下图中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
A.甲 B.乙 C.丙 D.丁
7、辛集市的草莓运送到石家庄市区销售,应选择( )
A. 公路运输 B. 铁路运输 C. 航空运输 D. 内河航运
8、读台湾岛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字母A处的地理事物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A.钓鱼岛
B.琉球群岛
C.澎湖列岛
D.金门岛
【2】受岛屿、地形、气候因素的综合影响,台湾的河流特征是
A.河流水少,水能资源贫乏
B.含沙量大
C.河短流急
D.源远流长
【3】下面是某人赴台湾旅游后写的见闻资料,你认为符合事实的是
A.居民多为高山族
B.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C.全省均为热带季风气候
D.森林覆盖率高,生物资源丰富
【4】关于台湾省叙述错误的是
A.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B.大三巴牌坊、日月潭是台湾省旅游景点
C.享有“东方甜岛”美誉
D.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
9、新疆瓜果特别甜,原因是( )
A. 云量多,光照强,利物作物的光合作用 B. 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高
C. 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 D. 晴天多,云量少,温差不大,有利于作物生物
10、下列四地中人口最稠密的是( )
A.华北平原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D.塔里木盆地
11、台胞回乡寻根遏祖,这体现两岸“五缘"中的( )
A. 文缘 B. 商缘 C. 血缘 D. 地缘
12、河西走廊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A.四季如春
B.降水稀少,气候干燥
C.长夏无冬
D.降水丰沛,气候湿润
13、暑假时去北京游玩,发现那里和玉屏一样的热,原因是( )
A.夏季普遍高温 B.雨热同期 C.冬季南北温差小 D.夏季南北温差大
14、限制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土地资源不足 B. 经济落后 C. 人才缺乏 D. 水资源不足
15、读我国甲、乙区域示意图,两区域河流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甲区域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有内流河分布
C.乙区域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D.乙区域河流有结冰期
16、下图中代表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7、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是( )
A. 黑河一腾冲 B. 秦岭一淮河 C.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D. 昆仑山一祁连山一横断山
18、读图, 经济特区B是( )
A. 珠海
B. 深圳
C. 汕头
D. 厦门
19、在我国,具有“塞上米粮川”之称的是( )
A.河套平原 B.阴山 C.呼伦贝尔草原 D.大兴安岭
20、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山顶却终年积雪,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形因素
C.海陆因素
D.洋流因素
21、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景观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川
22、请列举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名称:
_______地区,_______地区,_______地区,_______地区。
23、在西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天山山麓,人们利用________和高山冰雪融水,发展了________农业.
24、首都北京的气候类型是 。
25、我国地理差异显著,自南向北,纬度逐渐______,气温逐渐_______。
26、美国的首都是 ,澳大利亚的首都是 。
27、我国四大盆地中,位于第一级阶梯的是________盆地
28、广东省省会,别称“羊城”——______________,每年在此举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29、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是__________。
30、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是____,西隔台湾海峡与____相望。
31、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靠近日本海一侧以及从本州北部到北海道地区,是大雪经常光顾的地区,日语中称为“豪雪地带”。合掌造是指日本一种特殊的民宅形式,特色是以茅草覆盖的屋顶,呈人字型的屋顶如同双手合十一般,于是就被称为"合掌"。
材料二 日本简图和景观图。
(1)据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海沿岸冬季多雪的原因。
(2)日本是发达国家,工业主要分布于 ,说出在此分布的有利条件。
(3)判断图中A、B、C、D四地中最有可能分布“合掌造”村落的是 ;简述形成该建筑特色的原因。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陕西省、山西省简图
材料二:2018年6月29日,第六届“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圆桌会在陕西西安开幕,来自中国、保加利亚、吉尔吉斯斯坦、泰国等国家的城市代表,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合作展开交流。
(1)“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是_______________市。
(2)山西省最著名的能源矿产是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出两省级行政区域大部分地区所处区域的地表形态特征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4)简述该区域传统地域文化的特点(从主食、传统民居、地方戏曲和民歌中任选两方面说明)。
(5)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称的渭河平原是该区域重要耕作区,分析其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
3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0年是备受瞩目的一年。武汉市由于大范围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发布通告,自2020年1月23日10时起封城,恢复时间另行通告。
材料二:根据新浪新闻的实时追踪,截至1月25日8时,全国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287例,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国。上海、浙江、湖南、湖北等众多省份,先后启动一级响应。
(1)读图可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是_______省,其简称是_______,其中该省的行政中心为图中_______市(填写字母)感染人数最多。截至25日,唯一没有疫情报告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
(2)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称为中国的“光谷”。区内科研机构众多,有71个国家级科研院所58所高等院校。请你分析武汉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主要原因_______。(一条即可)
(3)除夕夜,中国人民解放军连夜分赴上海、西安、重庆地区,承担医疗队员和医疗物资器材紧急运输任务,应选择_______运输方式最适合。
(4)读图可知,疫情最为严重的区域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_______地区。这一地区水热条件优越,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
34、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7 年,《航拍中国》第一季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介绍了新疆、黑龙江、 江西、陕西、上海、海南六个省级区域,以空中视角俯瞰中国。
材料二:2019 年 10 月 1 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群众游行在北京天安门 广场顺利举行。34 个省级行政区的彩车成为本次活动中的一大亮点,每台彩车的设计均 融入了其区域特色。
(1)景观定位:写出甲、乙、丙三幅景观图对应的“图”中省区的字母:
甲_____,乙 _____,丙 _____。
(2)从海陆位置看,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共同特征是______“临海”或“深居内陆”)。
(3)从下列《航拍中国》描述的特征中,选择符合 B 省、C 地区的序号,填入相应的横线上。(不定项选择)
①绿洲灌溉农业 ②白山黑水 ③鱼米之乡
④林海雪原 ⑤树影婆娑的椰林 ⑥河网稠密
B 省:_____C 地区: _________
(4)长江三角洲地区濒临_____(海域)和_____(海域),地处江海交汇之地。这里旅游景点众多,位于本区域的有(__________)(单选)
①周庄 ②圆明园 ③ 苏州园林 ④日月潭 ⑤西湖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5)黑龙江彩车中冰雪造型,体现了该省纬度高,冬季_______________(气候特征),当地可以依托冰雪景观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虽然黑龙江纬度较高,但仍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大省。其自然优势为:______ (气候特征),满足农作物水热需求;_______(地形类型)广阔,便于大规模耕作。
35、读“港澳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每空2分,共30分)
(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①、_________(经济特区)②、__________ (经济特区)
③、_________(水域名称)④、__________ (城市)
⑤、__________ (岛屿)⑥、__________(铁路干线)
⑦、__________ (河流)⑧、__________(半岛)
(2)香港的领土由________、九龙半岛和“_______”三部分组成。香港地狭人稠,香港扩展城市建设用地的两种重要方式是“上天”——_______,“下海”——________。
(3)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的合作以“__________”为基本模式,在这个模式中,珠江三角洲扮演“__________”的角色,港澳地区扮演“________”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