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获得荣誉”“雄伟壮丽”“一泓泉水”这三个短语的类型依次是动宾短语、并列短语、偏正短语。
B. 《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C. “看到同志们的认真负责,使我很受教育。”这个句子结构不完整,缺少主语。去掉“看到”或“使”,句子就完整了。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0篇,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稼先作为一个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物理学家,为了研究核弹,从此在公共场合销声匿迹了。
B.学生要想在生物实验课上正确使用显微镜,就不能袖手旁观,否则难以学会正确的操作方法。
C.时间是一位伟大的魔术师,它令冬去春来,花开花落,斗转星移,海枯石烂。
D.我国诗歌经历漫长的演变,到唐朝时,诗人辈出,流派纷呈,发展如日中天。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回延安》的作者是诗人贺敬之。
B.陶渊明,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时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柳宗元,字子厚,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共305篇。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
D.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延安》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节押韵,韵脚相同。
B.《核舟记》选自张潮选编的《虞初新志》,作者是清代的魏学洢。
C.《关雎》和《蒹葭》都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有往复回环之美。
D.《礼记》是儒家论著汇编,《大道之行也》《虽有嘉肴》均出自《礼记·学记》。
5、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材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自经丧乱少睡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诗中的哪个词相照应?诗人叹息什么?
6、名句默写。
(1)满面尘灰烟火色,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知困,____________________。(《虽有嘉肴》)
(4)《马说》一文中“食马者”不识马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傅雷认为一个人,一个伴侣具有哪三个方面的品质最重要,为什么?
(2)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答案。
①《傅雷家书》中,傅雷先生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___________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通过___________对儿子的生活和___________进行悉心指导。
②傅雷教导儿子“感之不深,自然爱之不切;爱之不切,弹出来自然也不够味儿;越是不够味儿,越是引不起兴趣”时,是以听___________为例子的。
8、 壶口瀑布
梁衡
①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②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③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④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⑤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⑥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1】作者第二次“枯水季节”时观看壶口瀑布,主要写了哪几处的河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龙槽两边滩壁上的河水
【2】第一次去看壶口瀑布,作者几乎“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那么描写这次经历的第②段在文中是否显得多余,为什么?
【3】你怎样理解文末“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中“这伟大”的含义?
【4】下列对文章相关艺术特色与写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用比喻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如把瀑布比作“一卷飞毯从空抖落”和“一卷钢板出轧”,形象地写出瀑布平展、宽厚的形态和凝重、猛烈的气势。如用“走”“进”“折返”“觅”“淌”“哀哀”等词语,以拟人手法生动活泼地表现水的形态、情态和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富有感染力。
B.文章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描写黄河带给人的感受,其中最主要的是听觉和视觉、嗅觉,“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则属于触觉。
C.文中“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一句属于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以静衬动,用“青冷的灰,寂寂的蓝”衬托壶口瀑布奔腾激越、令人震撼的气势。
D.文章第②段和第③段都提到了别人对于壶口的描述(“有人告诫”、“当地人说”),这两处文字属于侧面描写,完整和丰富了黄河的形象,第一句写出了雨季壶口的水势浩大凶险,第二句写出了壶口水流的迅猛有力。
9、请以“我真的佩服他(她、它)”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③书写工整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