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关于古代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其中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也称“诗三百”,其表现手法包括“风”“雅”“颂”“赋”“比”“兴”。
C.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D.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作者是老子,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灯笼》作者是吴伯箫,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C.《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D.《小石潭记》出自《柳河东集》,作者是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归省/省悟 空闲/目空一切 天衣无缝/逢场作戏
B.蛮横/横幅 房间/挑拨离间 强词夺理/身强体壮
C.出轧/倾轧 拾级/拾金不昧 蔓生植物/轻歌曼舞
D.抉择/决心 曾经/曾不盈寸 不修边幅/名副其实
4、将下列词语填写在横线处,顺序正确的是哪一项?( )
①围绕 ②盘绕 ③环绕 ④缭绕
(1)壶口瀑布水流湍急,声若雷鸣,远望水气 ,确是奇观。
(2)这间屋子荒废了很久,杂草丛生,长长的葛藤 在屋前的大树上。
(3)小弟弟出生后立即成了家中的主角,大家的话题总是 在他身上。
(4)有研究指出,郑和是第一个 地球航行一周的人,比西方的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都要早,堪称世界远航的先驱者。
A.③④②① B.③②④① C.④②①③ D.④②③①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按要求答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诗中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古诗文默写。
(1)青树翠蔓,___________ ,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2)蒹葭凄凄,________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蒹葭》)
(3求之不得,__________。悠哉悠哉,__________ 。(《关雎》))
(4)____________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船头坐三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佛印居右(魏学洢《核舟记》)
7、1956年2月29日夜
亲爱的孩子:
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
【1】选段出自《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写给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的。
【2】在这封家书中,作者为什么多次提到莫扎特?
8、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三病
张培锋
①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其中很多话,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心智。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这句话,愈琢磨愈觉得其理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雅、通透,言简意赅却意蕴深刻。
②胜心、畏心、痴心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病,陈继儒分别将其对应于贫、病、愚这三种人们最忌讳的东西,用“使之”“蔽之”“覆之”三个词语将其连贯起来,可以说探到了病根。换句话说,表层的病状是贫、病、愚,而深层的病因则是胜、畏、痴。意思是说:要想除掉前者,必须从后者入手,也就是从心底下功夫。
③所谓从心底下功夫,就要分析一下胜心、畏心和痴心这三种心了。胜心也就是争强好胜之心。看别人开了辆名车,我也非得买一辆不可,并且一定要胜他一筹。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这种心促使人们不懈追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进步有时也会有进步的代价,譬如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随之就出现了追求手机品牌等盲目攀比现象。过犹不及,如果一味争强好胜,并任其泛滥,那么这种“进步”带给人们的就未必是幸福,因为物质层面的东西,往往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有意义。物欲横流,心灵迷失,由此也就有了“穷得只剩下钱了”之说。应该说,物质富足只是精神富足的前提,却未必一定带来精神上的富足,而后者才是根本。
④畏心,就是讳疾忌医之心,表现之一是怕别人知道有病而不敢或不肯就医,究其根本是怕病、怕死。但怕就不得病、不会死了吗?殊不知这种怕本身就是致病的根源啊!有些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其实,即使得了病,也应该以豁达之心对待,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任他多么高贵、富有,在死亡面前却是一律平等的。如此想开了,有病求医问药,病可能就好了。讳病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偏信养生。养生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把它看得太重,疑神疑鬼,那么养生就可能变成“害生”。真正的养生,应该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如此,可能反而不会得病,甚至活得更好些,这其中的辩证关系是值得深思的。
⑤痴心则是愚蠢的根源。有些人怕别人说自己无知,总是装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样子,殊不知这本身就是无知、愚蠢的表现。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才是智慧。何以故?天下之事,我们知道的总是少数,不知道的总是多数,故而求知的过程是无止境的。知道自己无知,才可能开启智慧之门,忌讳说自己无知,恰恰证明自己的无知、愚蠢。
⑥较之古人,以上“三病”,现在不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样才会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有位哲人说: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如何“活着”,才是人生之大事啊!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窗幽记》之所以值得人们阅读,是因为这本书语言典雅、感悟丰富、意蕴深刻,启迪心智,魅力无穷。
B. 物质的富足并不一定能带来精神的富足,开着高级轿车斗富、吃着山珍海味比阔的现象,就是精神贫穷的表现。
C. 作者在剖析人生“三病”时,从现象入手,深入分析产生这三种心理偏差的原因,揭示出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
D. 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①②段引出论题,③④⑤段分析说理,结尾提出要提升人生的境界,活出精彩。
【2】文中第⑤段划线语句是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选文,谈谈如何才能摆脱人生“三病”。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社戏》中,“我”经历波折终于赶到赵庄看戏,但“最愿意看到的”没有看到;《桃花源记》里,渔人再寻桃花源“不复得路”″;《蒹葭》中,“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上下求索。人生路上,我们会经历许多物事、风景、人情,有得有失、有苦有甜。无论如何,我们毕竟看过、走过、追寻过……
请以“我毕竟……”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