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恬静 执拗 晦暗 消声匿迹
B. 思慕 焕然 谛结 人情事故
C. 荫庇 拔涉 懈怠 金碧辉煌
D. 馈赠 寒暄 褪色 沥尽心血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限购令”这一地方细则的出台将会使房地产投资的投机行为销声匿迹,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B. 由于司机的快速反应,高速行驶的汽车在悬崖边戛然而止,避免了灾难的发生。
C. 尽管这鞋子的款式已经不再流行,但考虑其舒适耐穿的特性,综合来说这鞋子还是差强人意的。
D. 今年年初以来,大蒜、绿豆等农产品大幅涨价,疯涨速度令人叹为观止,由此也催生出“蒜你狠”“豆你玩”“玉米疯”等一系列网络新词。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本超市对每次消费金额超过50元以上者,赠送精美礼品。
B.期末将至,杨明同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提高。
C.公司经理采纳并征求了全体员工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意见。
D.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人类的美好家园。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B. 此刻倒霉迹象纷至沓来,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C. 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
D. 队伍分散开去,络绎不绝,前后长达一英里左右。
5、(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B.“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C.“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表现了诗人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表达了诗人豪迈旷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其中所蕴涵的哲理。
6、名句默写。
(1)满面尘灰烟火色,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知困,____________________。(《虽有嘉肴》)
(4)《马说》一文中“食马者”不识马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问题。
青春获得了胜利。伤寒没能夺走保尔的生命。这已是他第四次死里逃生。卧床一个月之后,苍白消瘦的保尔,已能够勉强站起来,颤巍巍地扶着墙壁,试着在房间里走动了。他让母亲搀扶着走到窗口,向街上望了很久。雪已开始融化,雪水汇成的小水洼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外面已经是冰雪消融的早春天气了。
文段中“这已是他第四次死里逃生”一句告诉我们保尔曾经历四次死里逃生,分别是哪四次?请简要概括。
8、生活中的减法
①“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不如意事,又差不多八九成是由他人给咱带来的。比如,有人冷落咱,疏远咱,伤害咱,贬低咱,羞辱咱,乃至欺咱老实,骗咱好心,卖咱假货,偷咱财物等等不如意,不都是来自他人吗?面对这林林总总不如意事,咱当如何对待呢?想起了前些年常用的两句古话,一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是“反其道而行之”。
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是你不仁,我不义。你冷落咱,咱疏远你;你敢动口羞辱咱,咱就敢伸出老拳动手;你今天卖给咱假冒伪劣,咱明天回敬你缺斤少两;甚至,你偷了咱一辆自行车,明天咱去偷别人的摩托车,一气之下,做了偷摩托车的贼。这样,以牙还牙,睚眦必报,生活中的不如意事,就像加法,还不越来越多?
③“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你负我,我不负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面对不如意事,咱心里难受,感到痛苦,咱就不能让别人也为这样的事而难过,而痛苦。你伤了咱,如果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咱宽容你,以此为教训,遇事不迁怒于人,不伤害无辜。你给咱冷遇,让咱感到难堪,感到苦恼,咱遇事就当多给人一些热情,一些关爱,一些帮助。这般,生活中的不如意事,就像减法,会越来越少。
④遭遇不如意事,以身作则用减法,这自然体现了一个人的胸怀、品德与宽容的精神,并且,还标志着一个人立身的高度与处事的眼光。他们会这样认为:有人冷落了你,同时也强化了你的自立;有人伤害了你,同时也磨炼了你的心志;有人欺骗了你,同时也增进了你的见识;有人绊倒了你,同时也锤炼了你的能力。从而,让你的生活充满阳光。心胸狭隘、小肚鸡肠,遇不如意事,喜欢加法的人,自以为得计,可占到便宜了吗?没有,绝对没有。
⑤唐代高僧寒山与拾得有段对话,就很值得玩味。寒山问:“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之乎?”拾得回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⑥看来,生活中的减法,确实是做人的一种智慧,不仅会完美自己的人格。同时也减少了不如意事,叉增进了社会的和谐,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赵亚兴摘自《读者俱乐部》,有删改)
【1】本文标题是“生活中的减法”,为什么先从“生活中的加法”谈起?
【2】结合②一③段有关内容,说说为什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生活的加法,而“反其 道而行之”是“生活的减法”。
【3】文中唐代高僧寒山与拾得的对话耐人寻味,你能品出其中做人的智慧吗?
【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本文观点,为“指路大王”谢亮写几句点评文字。
链接材料:北京有位76岁的老人,叫谢亮。4年前,他向人问路,却遭冷遇,那人不理不睬,一脸的冷漠。他自然感到气愤,但并未将这气愤撒给任何人,而是想到,之后别人向我问路,我要用最高的热情、最大的耐心给人家指路。此后,他将全市公交车站、大学、医院、公园、大使馆、各省办事处等47090多个地点,编成20万字的《指路手册》,每天风雨无阻地为成百上千的人“义务指路”,被誉为北京城的“指路大王”。
9、题目:_______________伴我远行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