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今天下午,我将去贵处洽谈我班同学光临贵馆参观的事宜。
B.我们将在提供投资策略方面大力相助,并惠赠《实用投资指南》一册。
C.一位初次给报刊编辑投稿的作者,在所寄稿件中附了一封短函:谨将拙稿寄上,敬请审阅,欢迎斧正。
D.在高三教学楼前的台阶上,全体高三班主任正在商讨有关“花式跑操”的事情。
2、下面语段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从苦心孤诣、默默钻研的科研人员,到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从如沐春风、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到夜以继日、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这些人都在为我们诠释“英雄”的含义。
A.苦心孤诣
B.悬壶济世
C.如沐春风
D.夜以继日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身处高二的我们踌躇满志,意气昂扬,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父母亲人的期待而做着不懈的努力。
B. 泰戈尔的著名诗集《吉檀伽利》,意为“献给神的诗”,使他成为亚洲首当其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C. 开篇善写忧国忧民文章者,敢称自己是“中国的托尔斯泰”;下笔爱编个长短句现代诗的,则欣然以“东方泰戈尔”自恃:有些初出茅庐的青年作者可真是大言不惭啊!
D. 你对我们只是个举足轻重的、有害的人!你领导我们,把我们弄得筋疲力尽了,因此你就该死!
4、下列选项中,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海底两万里》是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小说讲述了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利用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船__________鹦鹉螺号__________在海底旅行的所见所闻,赞美了那深蓝的国度__________史诗般的海洋。在我们身边,也有一艘这样的奇妙的潜水船__________是它发现了冰海沉船,激发大导演卡梅伦拍摄了史上最赚钱的电影__________是它帮助美国海军在地中海找到了不小心丢失的氢弹,避免了一次灾难。它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人类对深海的很多重大发现中都有它的身影。它就是深潜水器中的明星__________阿尔文(Alvin)载人潜水器。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盛装 霓裳 灯芯绒 峨冠博带 葛巾素袍
B. 珍馐 寥廓 哈蜜瓜 大快朵颐 殷鉴不远
C. 轩榭 修茸 吊脚楼 蓬荜生辉 鳞次栉比
D. 发轫 漫游 一溜烟 纷至踏来 藏踪蹑迹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因此,必然要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但是,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角度来保护为一时一地的人们所拥有的文化成就,这本身就是一件矛盾的事情。当地民众往往希望摆脱传统的“包袱”,希望谋求本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这种要求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其中的得失和代价也许不是每一个人一开始就能清晰认识到的。有时候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抛弃的东西有何价值,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抛弃会在无意间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无可弥补的遗憾。因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途径以调和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
个人、群体和整个世界一样,对文化的追求都是多样的。当人类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而要求保护多样性文化的时候,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群体和个人,同样应该有对多样性生存方式的选择自由,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他们为了给世界保存一种生存方式,而将他们的生活封闭在固定的时空中,使他们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否则,对文化传承者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我们如果缺乏必要的自省和自律的话,容观上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限制了特定群体或个人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舍弃了主体,那我们还能面对什么呢?在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它本身也是我们改进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只有当我们在工作中把非物质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也纳入到我们工作的视野中来,把他们的主体性、现实境遇和要求也切实地考虑进来的时候,我们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才可以说真正有了对人的关怀。这个人不仅是抽象的全民族、全人类,而且也是具象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实实在在的人。只有兼备了这两种“人的关怀”之后,我们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的立场才是完整的。
处理传统保护与现实追求之间的矛盾,并不是靠单纯的行政命令或法律裁决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传承者同行政部门、学术界、实业界等多方的平等对话,甚至可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出道义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从局部的和短暂的利益来看,或许可能出现做出某种牺牲的一方;而从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来看,所有参与者乃至全人类世世代代都是受益者。
(摘编自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传承者意识不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就会为了本地区发展而抛弃文化遗产。
B.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C. 传承者对文化的追求也是多样的,他们不应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
D. 我们应该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即我们改进保护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矛盾,提出必须寻求调和矛盾的途径。
B. 文章第二段深入分析论证了个体文化追求的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前提。
C. 文章在论证分析的过程中,着重论述对传承者自由选择意志的尊重和对人的关怀。
D. 文章思路清晰,扼要分析之后提出观点,进而分析论证,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角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必与文化传承者之间构成矛盾。
B.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的行事,可能影响或限制传承者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
C.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只有兼备两种”人的关怀”,才有抢救和保护的完整立场。
D.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惠及全人类世世代代的不朽事业,但可能需有做出牺牲的一方。
7、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过秦论》)
(2)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
(3)《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表达人生的长短听凭造化、终将归于死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接近。
(2)《诗经·无衣》中,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一章开头,以“与子偕行”做一章结句,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
(3)屈原《离骚》中,用芷草、秋兰等香草,来映衬诗人高尚的情怀、不俗的情趣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的上阕,从远近高低不同视角写壮丽的秋景。其中远观的句子是“看万山红遍,____”;近看的句子是“漫江碧透,____”。
(2)我国历代文化里,文学与音乐的关系密不可分。《琵琶行》中用大量的比喻来描写琵琶乐曲,其中用____,____两句来表现乐曲激越雄壮的特点。
(3)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坚持不懈的精神。2018年7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会议上引用了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强调了这种精神的重要性。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对人的称呼大有讲究,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字称人,表其德行,表达词人对三国时期英雄豪杰的赞叹之情。
(3)《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__________”,嘈杂的音乐声“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神仙和明月同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褒禅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照应了前文“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九贬南阳
钱起
玉柱金罍醉不欢,云山驿道向东看。
鸿声断续暮天远,柳影萧疏秋日寒。
霜降幽林沾蕙若,弦惊翰苑失鸳鸾。
秋来回首君门阻,马上应歌行路难。
[注]金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蕙若:蕙草与杜若,皆香草。
【1】作者如何以“送”贯串全诗?请简要分析。
【2】请概述诗歌颈联表达的丰富情感。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神宗万历四年十二月,上御文华殿,举袍示辅臣曰:“此何色也?”居正以为青。上曰:“紫也,久而色渝。”居正曰:“紫易渝。昔皇祖不尚袨服,御衣敝甚始易,享国长久,未必不由此。愿皇上以皇祖为法,节一衣,民间有数十人得其暖者;轻一衣,民间有数十人受其寒者,不可不念也。”上深然之。七年二月,上患疹,慈圣太后命僧于戒坛设法度众。张居正上言:“戒坛奉皇祖之命,禁止至今。以当时僧众数万,恐生变败俗也。今岂宜又开此端?圣躬违豫,惟告谢郊庙社稷,斯名正言顺,神人胥悦,何必开戒坛而后为福哉!”事遂寝。二月,河工成。先是,淮安有水患,河决入淮。上以问张居正,因上言:“故河道都御史潘季驯可使。”乃降玺书,即其家拜都御史,使持节治河。一切假以便宜久任,帑藏不问出入。诸奉行不及事者,下诏狱鞠治之。于是当事者日夜焦劳,盖逾年而堤成,转漕无患。十年二月丁酉,大学士张居正上言:“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今尚有一事为民害者,带征税粮也。夫百姓财力有限,一岁之入,仅足供一岁。不幸岁歉,目前尚不能办,岂复有余力更完累岁积逋乎!有司避责,往往将今年所征抵完旧逋。即今岁所欠,又为将来带征矣。况征输额绪繁多年分淆杂小民竭脂膏胥吏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乞谕户部,核万历七年以前积负,悉行触免。将见年正额,责令尽完。在百姓易办,在有司易征,是官民两利也。”上从之。诏下,中外大悦。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况征输额绪繁多年/分淆杂/小民竭/脂膏胥吏/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
B.况征输额绪繁多/年分淆杂/小民竭/脂膏胥吏/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
C.况征输额绪繁多年/分淆杂/小民竭脂膏/胥吏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
D.况征输额绪繁多/年分淆杂/小民竭脂膏/胥吏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袨服,古时既可指黑色礼服,也可指盛装艳服,文中指的是前者。
B.郊庙,帝王祭天地的郊宫和祭祖先的宗庙,也指帝王祭拜天地和祖先。
C.河工,即修筑河堤、开浚河道等治河工程,古时多指治理黄河的工程。
D.丁酉,古人常用天干地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用的是干支纪日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宗在文华殿向辅臣展示袍服,询问颜色,张居正没有认出是紫色;他借题发挥,希望神宗效仿皇祖做个好皇上,神宗认为他说得很对。
B.神宗患上麻疹,慈圣太后开设戒坛为皇上祈福,张居正表示反对,他认为神宗曾开设戒坛,导致几万僧众聚集一起,引发事变,败坏风俗。
C.淮安发生水灾,经张居正举荐,朝廷重新任用潘季驯为都御史,授予他便宜行事的权力;一年以后堤防修成,漕路畅通,忧患解除。
D.张居正向朝廷请求,让户部核实并全部免除万历七年以前的累计欠税,再责令完成每年规定的赋税,这样做对官员和百姓都有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奉行不及事者,下诏狱鞠治之。
(2)不幸岁歉,目前尚不能办,岂复有余力更完累岁积逋乎!
【5】司马光在写给儿子的《训俭示康》中说:“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关于节俭的意义,张居正与司马光的看法有何不同?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要强大,各领域各方面都要强起来。”在二十大报告擘画的中国式现代化蓝图中,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无不呈现出全面性特征。
从你的视角来看,你见证了祖国哪些方面的强大,或者说你最希望我们国家在哪些方面迅速强大起来?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