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一表演艺术在明朝万历末期就日趋成熟,其集中体现了南曲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了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并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糅合在一起,且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以上描述的是
A.昆曲 B.古典小说
C.京剧 D.琼剧
2、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提取丰富的历史信息。《三字经》中记载:“嬴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太祖兴,国大明。”其中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
A.秦、隋、宋 B.隋、元、明 C.秦、宋、元 D.秦、隋、元
3、玄奘西行后所写的介绍天竺风情的著作是
A.《马可波罗行记》
B.《史记》
C.《资治通鉴》
D.《大唐西域记》
4、西夏是由那个少数民族建立( )
A. 鲜卑族 B. 女真族 C. 党项族 D. 回纥族
5、关于下图这幅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B.缩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C.实行按劳分配的单一分配制度
D.逐步把大中型企业转化为小型企业
6、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七十华诞,也是新疆和平解放七十周年。下列关于我国历代政府对新疆的管理,说法正确的是
A.汉朝设北庭都元帅府
B.唐朝设西域都护府
C.元朝设北庭都护府
D.清朝设伊犁将军
7、康熙年间,进士张廷玉在长城上留下了“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的诗句,康熙皇帝看到之后,不仅没有斥责,反而宣布清朝不修长城。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修建于( )
A.唐朝
B.隋朝
C.元朝
D.明朝
8、下列与“金榜题名”、“名落孙山”、“一举成名”这些成语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世袭制
9、学习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的是
A.繁荣与开放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民族政权并立
D.中外交往与冲突
10、造成下表耕地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清朝商业的兴盛 B.清朝推行垦荒政策 C.清朝手工业发展 D.清朝土地兼并严重
11、宋真宗《励学篇》中写道:“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这种思想与宋朝的哪一治国策略吻合( )
A.重文轻武
B.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
D.重农抑商
12、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 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13、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①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②设置通判
③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④设置转运使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③④
14、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特别认识到( )
A.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C.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D. 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15、清朝大兴的“文字狱” ( )
A.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必须和必要手段
B.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最突出表现
C.原因在于吸取了明朝灭亡教训而实行的一种文化恐怖政策
D.是为了压制反清思想,树立清朝的权威而实行的迫害知识分子的冤案
16、清朝前期封建制度逐步衰落,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却得到了巩固。下列属于乾隆政绩的是
A.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 设置驻藏大臣
C. 册封达赖五世
D. 平定准噶尔丹叛乱
17、清朝前期的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亚洲国家。下面清朝疆域示意图空白方框中应该填写的地点是
A.珠江流域
B.广东省
C.海南岛
D.南海诸岛
18、“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
A.创立科举制
B.统一文字
C.重文轻武
D.独尊儒学
19、武则天立“无字碑”,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下面是四位同学根据掌握的历史知识,为武则天撰写的一句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创立科举制,重用贤人
C.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
D.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20、“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首诗词对应的历史人物是
A. 岳飞
B. 张骞
C. 玄奘
D. 郑和
21、开封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22、1616年, 统一女真,建立金国,史称后金。1636年, 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 迁都北京,逐渐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3、填空题
(1)_______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_______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2)唐玄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的鼎盛局面称之_______;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
(3)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有:_______东渡日本;_______西行天竺。
(4)916年,_______称皇帝,建立契丹政权,后改国号为辽;1115年,_______-称帝,建立金政权。
(5)_______的分裂局面,实际上是唐朝藩镇割据状态的继续和发展;1005年,辽宋之间订立和议,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_______”。
(6)1206年,_______ 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_______”。
24、科举考试的变化
(1)命题范围: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________”“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________》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2)答卷格式: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________”。
(3)特点:内容空疏,形式________,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4)历史影响:应试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________”“________”,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25、辽与北宋的和战
(1)战:____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____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____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流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____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2)和:澶渊之盟
①签订双方:____和辽
②内容:辽军撤回,宋朝给辽____。
③影响:很长时间,宋辽保持了____。
26、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五代十国: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________、后晋、后汉、________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________,史称“________”。
(2)实质:唐末以来________局面的延续。
(3)表现: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________,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4)影响: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5)最终趋势: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________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27、宋朝海外贸易繁盛,在主要港口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________。
28、发达的中外交通
(1)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了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____,建立了四通八达的____。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
(2)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当时,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____时期。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
29、960年,后周大将___________在开封东北的_________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史称________,他就是_________。
30、1565年,______率军荡平东南沿海地区的倭寇;1662年,______收复台湾,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
31、连线题
32、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灿烂辉煌。请列举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
33、从古丝绸之路到当今的“一带一路”,中国对外交流日益深人和扩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摘编自袁行需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因为,它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地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
——摘编自陈凤英《习近平“一带一路”构想战略意义深远》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例唐朝对外交往的重要史实。
(2)材料二中“限制贸易政策”具体指什么政策?根据材料二概括该政策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中国从古至今对外交往的主要趋势。根据材料三,指出今天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应如何弘扬丝绸之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