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同于唐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不包括( )
A. 政治腐败 B. 出现宦官专权 C. 出现藩镇割据 D. 爆发自然灾害
2、在我国文学史上,下列艺术形式成为我国文学主流的先后顺序是( )。
①诗 ②词 ③曲 ④小说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②④ D. ②④③①
3、“杯酒释兵权”这一历史事件反映了北宋( )
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B.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C.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
D.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
4、下列历史图片的主题是
A. 三国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B. 两宋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
C. 唐朝时期对外贸易的繁荣
D.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5、标志着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澶州之战
6、“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材料讲的是
A.卫青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文天祥抗元
D.戚继光抗倭
7、鸿篇巨制《太祖秘史》展现了一代君王努尔哈赤波澜壮阔的一生,在这部剧中,大家可以看到努尔哈赤建立的宏图伟业是
A.攻占北京,推翻明朝
B.修建北京城并迁都
C.建立清朝,统一中国
D.统一女真,建立后金
8、元代脱脱在撰写《宋史》中的《徽宗纪》时,掷笔叹曰:“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下列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1125年金灭辽 B.澶渊之盟
C.杀害岳飞 D.1127年北宋被灭
9、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是( )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②都创立了许多重要的制度
③都兴建重大工程④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10、唐朝诗人王建在《凉州行》中写道:“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诗句反映了
A.唐朝生活的奢靡
B.唐朝的民族交融
C.唐朝重视农业生产
D.少数民族音乐更受欢迎
11、下列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②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③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④相应地引进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某书友到旧货市场淘宝,见到一本明代线装本章回小说,封面已经失去,随手翻阅,见其第45回是《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据此推断,这本小说是( )
A. 《西游记》 B. 《水浒传》 C. 《三国演义》 D. 《红楼梦》
13、《隋书》中曾评价:“其隋之得失存亡,大较与秦相类。始皇并吞六国,高祖统一九州,二世虐用威刑,炀帝肆行猜毒,皆祸起于群盗,而身殒于匹夫。”下列对材料中秦朝和隋朝得失理解有误的是( )
A.都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B.继位皇帝都因暴政而亡
C.两朝的兴亡有相似性
D.都被农民起义所推翻
14、盛唐气象本来是诗歌上的一种说法,但经常被历史学家用来说明中国历史上的那个黄金时代。从文明史的角度来看,盛唐气象的形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是
A.专制与跋扈
B.颓废与反抗
C.开明与开放
D.繁荣与短暂
15、这个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有利于各民族的交融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个王朝以及它的建立者是
A.北周北周武帝
B.隋朝隋文帝杨坚
C.隋朝隋炀帝杨广
D.唐朝唐高祖李渊
16、1115年,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的是
A.阿保机 B.元昊 C.阿骨打 D.赵匡胤
17、一位法国学者指出,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下列名词能够反映宋代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现代化”水平的有
①“交子”
②夜市
③瓦子
④岁币
⑤邸店
A. ①②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⑤
18、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
A.杂剧
B.宋词
C.散曲
D.南戏
19、在北宋开封和南宋临安,早茶肆、夜茶肆遍布各个街巷,瓦子相当普遍、繁盛,成为市民流连之处。说明宋代
A.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科技成就突出
D.中外交通发达
20、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朝代,为了管理国土,元朝实行
A. 郡县制
B. 科举制
C. 行省制度
D. 分封制
21、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________。
22、唐朝的瓷器工艺水平高超,__________ 闻名中外;明朝时景德镇发展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__________ 畅销海内外。
23、“贞观之治”:
(1)背景:626年,_____即位,次年改年号为“____”,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_____。
(2)措施:①在思想上,吸取______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如敢于直言的____);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如著名宰相_____、杜如晦)。②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_____,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_____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③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表现: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______”。
24、历史典故“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其故事的主人是________(人名);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__,以加强贸易管理。
25、建立:581年,____夺取____政权,建立隋朝,以_____为都城,他就是隋文帝。
26、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最著名的是_______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_________。
27、请写出以下朝代的建立者及都城
朝代 | 隋朝 | 北宋 | 元朝 |
建立者 |
|
|
|
都城 |
| 汴京 | 大都 |
28、元朝的开国皇帝是________。
29、宋真宗时期: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________城下,威胁都城________。宰相________力劝皇帝亲征,最终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这次辽宋盟约称“________”。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0、背景:辽太宗时,占领____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3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迎接文成公主,行子婿之礼。之后与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为公主筑城、修建宫室,遂“和同为—家”。
材料二: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后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
材料三:宋向金称臣,金册封宋康王为皇帝;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属宋,北属金,割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予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从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送至泗州交纳。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唐朝与这个民族“和同为—家”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的“和议”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给双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盟约指出,宋金议和划定的分界线是什么?该盟约签订后,形成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4)民族交融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促成这种趋势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32、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灿烂辉煌。请列举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
33、阅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出发点分别是什么?
(2)郑和及其船队远航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3)郑和的船队在哪两大洋中穿行?
(4)郑和下西洋有哪些伟大的意义?
(5)你能从郑和身上学到哪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