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乌兰察布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我国自古就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依据下列措施判断被管辖的地区是

    A. 台湾

    B. 西藏

    C. 新疆

    D. 东北

  • 2、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

    A.宦官专权

    B.藩镇割据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 3、在某节历史课上,老师在讲述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时,使用到如下图片,中间的方块代表着明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向右的a代表着思想前进的推动力,向左的b代表着思想进步的阻力,其中b最有可能是

    A.海外贸易的衰落

    B.八股取士

    C.社会矛盾加剧

    D.大兴文字狱

  • 4、下图对应的朝代是(  )

    A.南宋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 5、1662年,打败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的是

    A. 郑和

    B. 郑成功

    C. 文天祥

    D. 岳飞

  • 6、“明月有时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A. 设立特务机构

    B. 沿用廷杖制度

    C. 实行八股取士

    D. 制造文字狱

  • 7、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致力革除武将专权的积弊。他首先采取的措施是

    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B. 分封诸子为王

    C. 赋予禁军将领发兵之权

    D. 发动陈桥驿兵变

  • 8、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隋文帝使南北重新统一

    B. 隋炀帝励精图治

    C. 隋炀帝是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D.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 9、元朝时,东西方文明交流更加密切,外来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代受到重视,下列机构受伊斯兰教地区文明的影响而出现的是

    A. 回回司天监

    B. 驿站

    C. 宣政院

    D. 市舶司

  • 10、唐朝出现的下列社会现象中,与大运河关系最密切的是(  )

    A. 南北商船云集洛阳   B. 外商云集于长安

    C. 农民用曲辕犁耕作   D. 文成公主入吐蕃

  • 11、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享有“诗仙”美誉的是

    A.杜甫 B.李白 C.白居易 D.苏轼

  • 12、“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义抗强胡,圣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这是张学良先生对中国古代民族英雄郑成功的赞词。这里的“强胡”指

    A.荷兰殖民者

    B.英国殖民者

    C.葡萄牙殖民者

    D.西班牙殖民者

  • 13、清代乾隆以后,出现社会危机的原因有

    ①官员贪风日盛

    ②贫富分化严重

    ③外来物种引入

    ④财政危机加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14、17世纪,培根在《新工具》一书写道:“……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再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这三种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是(  

    ①造纸术      ②印刷术       ③火药      ④指南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5、持续八年的动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这个动乱是指

    A.五胡乱华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开元盛世

  • 16、明朝末年,统治愈加腐朽,终于爆发了农民大起义,最先爆发于(   )

    A. 陕西北部   B. 河南中部

    C. 四川地区   D. 东北地区

  • 17、七年级(2)班小刚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

    A.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B. 中华文明的起源

    C.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 18、“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张学良先生这首诗称赞的民族英雄是(     

    A.康熙帝

    B.郑成功

    C.岳飞

    D.曹雪芹

  • 19、下列政权中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是

    ①隋朝

    ②唐朝

    ③元朝

    ④明朝

    A. 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 20、《炀帝陵》一诗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诗中所说的“平陈业”是谁的功绩?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陈后主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元末明初,描写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小说是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 22、用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的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

     

  • 23、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关内容。

    (1)被北方民族称为“天可汗”的是:

    (2)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

    (3)元朝时形成的新的少数民族是:

    (4)北宋时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名称是:

    (5)隋唐时期的社会特点是:

  • 24、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_____);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定都于(_____)。

  • 25、隋炀帝时,________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清朝的________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得发展和进步。

  • 26、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 ,南越_____”,超越汉朝和______

  • 27、根据提示信息,写出下列事件所发生的朝代。

    (1)黄巢起义——

    (2)与辽签订“澶渊之盟”——

    (3)郑和下西洋——

    (4)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 28、元朝的开国皇帝是________

  • 29、_______称帝后,多次率军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西夏也遭受很大损失。后来,双方订立和约。

  • 30、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__________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连线题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请你例举我国科技成就的表现(最少写出四项),并选择一项说说它的影响。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影响来看,两者可媲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赢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力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方面下重手。                                                               

    ——摘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树根),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之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汾》

    材料三:北魂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       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为了解决三个低下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为解决生产力低下,采取了:   

    为解决行政效率低下,采取了:   

    为解决军队战斗力低下,采取了:   

    2根据材料二判断,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孝文帝的改革成功处理好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请简述这次改革的历史作用。

    4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