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同学收集了以下信息,请判断他研究的人物是
★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
A. 李渊
B. 安禄山
C. 史思明
D. 黄巢
2、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是在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清朝
3、程伟元《红楼梦序》中写到“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金数十,可谓不胫而走者矣。”人们热衷于《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出自
A.曹雪芹 B.吴承恩 C.罗贯中 D.施耐恩
4、以下不属于清朝前期经济发展表现的是
A.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B.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C.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D.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
5、《宋史·职官志》记载,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知州权力
C.削弱宰相权力
D.提高行政效率
6、在北宋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宋朝实行重文武轻政策,压抑武将
B.连年征战,民不聊生
C.政局稳定,不鼓励参军
D.每年拨放的军费少
7、“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 )
A.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 平定了安史之乱 D. 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8、自秦朝以来,我国就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但我国历史上因政策的失误导致中央力量削弱,地方势力膨胀的事例也不胜枚举。下列选项中,你认为最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事件是
A.秦末农民起义
B.隋炀帝被部将杀死
C.金灭辽和北宋
D.安史之乱
9、贞观初,太宗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这反映了唐太宗
A.虚怀纳谏 B.轻徭薄赋 C.广纳贤才 D.裁撤冗员
10、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下列所示年代尺上的“?”处应填入
A.朱元璋称帝 B.蒙古灭金
C.李自成起义 D.签订《尼布楚条约》
11、有学者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下列哪位著名小说家以该僧人取经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了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
A.玄奘
B.吴承恩
C.施耐庵
D.曹雪芹
12、毛主席曾经说过:“唐明皇(唐玄宗)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毛主席说唐明皇“后半辈不会做”的理由是因为唐明皇统治后期爆发了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五代十国
D.宦官专权
13、与南宋对峙的女真族政权是
A. 辽
B. 西夏
C. 金
D. 吐蕃
14、2020年6月美方执意将所谓“2020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签署成法。这一所谓法案严重践踏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严重干涉中国内政。我们再次重申,新疆是中国的新疆,新疆事务纯属中国内政,西汉时哪一机构的设置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
A.西域都护府
B.北庭都护府
C.安西都护府
D.伊犁将军
15、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 )
A. 3亿亩 B. 5亿亩 C. 7亿亩 D. 9亿亩
16、唐太宗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以下不能体现开明政策的是
A.在朝廷中,少数民族人士担任重要官职
B.文成公主入藏
C.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D.先后击败东西突厥
17、观察下列两幅图片,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中可以提炼的主题是
A.从分裂走向统一
B.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的演变
C.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皇权逐步走向强化
18、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落 ②蒙古军灭西夏 ③蒙古军灭金 ④忽必烈建立元朝
A. ④①②③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9、某同学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调查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A. 宋代商业繁荣
B. 民族政权并立
C. 元朝国家统一
D. 中外交往
20、中共中央颁布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例行勤俭节约、严守廉洁从政”。古时候也有“居安思危、戒奢崇俭”的皇帝,他在魏征劝谏后,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这位皇帝是
A.隋炀帝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21、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
22、清朝初年我国疆域西跨________,西北至________,北接________,西南达________,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________和________,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________、赤尾屿等,南至________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基本奠定了祖国版图。
23、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_________,实现了平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4、下图文物是______
25、人口的增长
(1)人口增长:明朝鼎盛时全国人口达到________亿多。
①原因:清朝前期,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________
②表现:到________时,全国人口已达到1.5亿;________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2)影响:由于人口快速增长,有些地方密度加大,________矛盾逐渐突出;垦荒使很多天然________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________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26、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___________时最后完成。
27、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________,他带领的岳家军英勇杀敌,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后来秦桧以所谓“________”罪名杀害了岳飞
28、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是
29、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____,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____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0、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五代十国: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________、后晋、后汉、________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________,史称“________”。
(2)实质:唐末以来________局面的延续。
(3)表现: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________,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4)影响: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5)最终趋势: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________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31、连线题
32、举出元朝的建立者、都城和元朝统一全国的时间。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初年,郑和统率技术上最先进的“宝船”舰队出洋,远至爪哇、印度、非洲之角。郑和下西洋时,欧洲的探险时代尚未开始。……航海期间,郑和每到一地,便宣示中国当朝皇帝的德威,厚赠遇到的君主。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和最远到达的地区;指出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2)材料二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什么政策?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应如何评价这一政策?这种政策对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