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朝由盛转衰开始于( )
A. 安史之乱 B. 藩镇割据 C. 宦官专权 D. 黄巢起义
2、吐蕃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这说明
A.吐蕃首领接受唐政府的册封 B.吐蕃与唐朝的关系不断发展
C.唐朝对吐蕃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D.吐蕃与汉族已经成为一个民族了
3、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是在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4、秦汉时期丞相一职多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C.丞相权力不断被削弱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5、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设置了相应的管理机构。下列哪一机构不是在元朝时设置的
A.锦衣卫 B.澎湖巡检司 C.北庭都元帅府 D.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6、“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比较秦朝与隋朝的相似点,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A.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
B.都是历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
C.都采取残酷的手段加强思想控制
D.都为巩固统治修建了巨大的工程
7、我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元朝广大疆域内出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况,并形成了一个新民族。请说出建立元朝的民族和形成的新民族分别是( )
A.朝鲜族 回族
B.蒙古族 回族
C.土家族 藏族
D.蒙古族 满族
8、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下图反映了
A.唐朝玄奘西行
B.明朝郑和下西洋
C.宋朝与欧洲各国海外贸易
D.元朝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经济发展
9、我国封建社会在明清时期的特点是 (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危机的出现
B. 民族进一步融合,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C. 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D. 封建经济繁荣与发展时期
10、如下图,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下列最有价值的文物是( )
A. B.
C. D.
11、成吉思汗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下列属于他的历史功绩的是
A. 建立北宋
B. 统一蒙古
C. 统一全国
D. 灭掉南宋
12、唐朝时创立殿试制度的皇帝是
A.隋炀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13、“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是对哪条河的评论
A. 淮河
B. 江南河
C. 大运河
D. 黄河
14、秦统一全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即 ( )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15、“宋朝设官之制……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这一举措使得
A.禁军将领再无统兵之权 B.中书省权力被全部剥夺
C.宰相的军政大权被分化 D.君主专制体制遭到破坏
16、下图选项中,能反映唐代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是
A.
B.
C.
D.
17、“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这里主要强调科举制度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官员素质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废除了门阀制度
18、下列哪一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A.东都洛阳 B.长安 C.科举制度 D.隋朝大运河
19、下面示意图直接反映的发展趋势是
A.由分裂到统一
B.由封闭到开放
C.由落后到先进
D.由隔绝到联系
20、“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玄奘西游 B.文成公主入藏
C.宋夏议和 D.引进占城稻
21、(1)唐朝时期,西游天竺,促进古代中印文明交流的高僧是________
(2)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________
(3)西藏在元代成为我国的一部分,元代管理西藏的机构是________
(4)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________
22、下图是张择端的《 ______________ 》。
23、明成祖在位期间,郑和前后其次下西洋,最远到达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
24、科举考试的变化
(1)命题范围: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________”“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________》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2)答卷格式: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________”。
(3)特点:内容空疏,形式________,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4)历史影响:应试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________”“________”,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25、2012年,中国作家________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6、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请同学们回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以来,奉行________的和平外交政策。
(2)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________,后来成为国际社会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________出席万隆会议,并提出“________”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3)________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________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同年,日本首相________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________年,中美建交。
(4)2001年12月,我国加入________,这为我国参与________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27、玄奘西行归国后口述,弟子记录成书的《________》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8、建立: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_____年继承汗位。1271年,他改国号为____,次年定都于_____。
29、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严格限制________。
(2)过程:
①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强迫________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不准商船、渔舟出海
②清政府在台湾设立行政建制后,放开________、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限制
③1757年,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设立“________”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3)影响:积极影响:推行了近两百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消极影响:当时的西方国家先后进行________革命和________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时期,而清廷仍然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________的机会,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30、明长城:
目的:防御北方______族南扰,先后_____次修筑长城。起止点:东起________,西至_____;
结构:以______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______,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多用______砌成,十分坚固。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民代修筑的。长城处于北方______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_____________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31、文化璀璨
明清时期,由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特别是一些地区的商品经济发达。这一时期,文化继续发展,学术巨匠辈出,统文化呈现辉煌。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连线内容。
32、列举唐玄宗册封的三位少数民族首领
33、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旨在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新秩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海陆交通发达,海上和路上贸易都很兴盛……宋元时期是我国海外贸易发展的鼎盛阶段,南宋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在北宋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正如学者葛金芳在《南宋手工业史》一书中所说:“在宋室南渡,定都临安之后,南宋朝廷依赖外贸、面向海洋的发展倾向表现得更为强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朝廷依赖外贸、面向海洋”的原因。(答出两点即可)
材料二 “郑和是中国第一位航海英雄。他下西洋,跟公元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
——柏杨先生
(2)材料二中所说他“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他最远到达的“天地”是哪里?
材料三 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是什么。材料三认为该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危害?
材料四 为了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我们将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
——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
(4)据材料四,指出“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体现了哪些文化认同精神?综合上述材料,通过比较我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你认为这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