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差距仍然很大,表现在( )
①频发的战争、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教育等诸多因素使许多国家仍然难以摆脱贫困
②由此衍生的饥饿、疾病、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问题,阻碍着人类的发展
③局部战争冲突从未间断
④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民族问题、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和恐怖主义等威胁和平的种种因素依然存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2、剑桥大学第346任校长杜思齐说过:“教育应该允许学生们尽可能广地与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国家的人交往,接触不同的世界观和想法将迫使学生们进一步思考。”这告诉我们
A.珍视每一次交往的经历
B.把出国留学当作自己的唯一目标
C.要与外国人的世界观保持一致
D.良好的教育都是在强迫下进行的
3、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离不开法治,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强调法治。这是因为( )
①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②法治是判断是非曲直的唯一标尺
③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④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保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在我国,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很广泛。下列措施有利于人权保护的是
①国家规划将实施义务教育的年限由九年提高到十二年
②实施精准扶贫,增加贫困地区人民的收入
③浙江实施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
④实现省内异地就医的直接结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坪塘花溪新苑社区委员会把居民对楼院管理的意见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收集上来,根据居民们的意见,随后又通过微信群把最终方案发布下去。做到协商有序化,充分尊重居民的意见建议。该社区的工作( )
A.扩大了居民自主管理的权利,提高了工作效率
B.充分尊重了居民意见,贯彻了民主集中制
C.体现了社区居民在国家事务管理中的主人翁地位
D.有力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
6、曾经去过欧洲旅游的一位中国游客说:“在西方国家,他们有给‘小费’的习惯。刚去的时候,我们并不了解,后来才慢慢知道。曾经 就有不少人因为没给‘小费’被当地人认为很小气,甚至发生争吵。”对此,我们应
A.认识到世界不同民族因文化不同而无法沟通
B.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中去探索多彩的世界
C.以排斥的心态去面对其他种族、国家的文化
D.放弃自己的文化以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
7、以下观点或事件与下图发展理念(从左到右)对应正确的是( )
①实施“互联网十”行动计划
②五年来,我国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
③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
④打好“蓝天保卫战”
⑤2019年11月5日至10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
A.②③①④⑤
B.①④⑤②③
C.①②④⑤③
D.①③④⑤②
8、中国倡导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共建“一带一路”的市场很大,足以容得下各国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其中,共同把“一带一路”蛋糕做得更大,使全世界人民共同受益。这说明我们
A.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B.要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C.要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D.要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9、2019年12月10日,第二届中国横琴科技创业大赛启动,澳门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这( )
A.表明科技创新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B.必将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光明未来
C.得益于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D.说明我国科技水平已经领先世界
10、“中国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人文传统;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所以,我们不用去和不同文化交流”,此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11、 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就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活动下发专项通知,全国许多地方纷纷响应,积极开展各具特色、弘扬长征精神的宣传活动。某校也准备参与其中,组织学生开展“学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活动。对此,有同学认为:“改革开放助国强,再论长征精神已过时。
请你辨析这个观点。
12、 八年级学生小明经常旷课去网吧玩电子游戏,班主任老师教育他时,他却说:受教育是我的权利,上不上学是我的自由。
请对题中观点加以辨析
13、 2013 年以来,中国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广泛开展人文交流:中国政府每年向相关国家提供 1 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地方政府也设立了丝绸之路专项奖学金,为沿线国家培养了大量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同时中国与相关国家互办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图书展等,不断拓展交流宽度、增强交流深度。
结合材料,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说明我国高度重视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广泛开展人文交流的理由。
14、【文明中国】
由于柳字发音通“留”,柳树就成为古人寄托相思之树,折柳也成为送别的重要仪式。在北京冬奥闭幕式上,“折柳送别”诉说了中国式浪漫:一曲《送别》、一群依依不舍之人,用中国传统习俗“折柳”表达着中国人民的情谊。有网友感叹:“折柳送别远方的客人,看得我都舍不得冬奥会了。”“折柳寄情,带上这条柳枝,带走中国人民的友情,太美了!”
我们怎样增强与激荡中华文化的“底气”?
15、关注时事,解读新闻
新闻一: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国家对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作出调整;扶助小微企业转型成长;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1)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新闻二:赣鄱人民2016年新年新心愿:平稳的物价,更高的工资待遇,期待让更多乡亲吃上“文化餐”。
(2)新年心愿实质上是反映我国_____ 。。
新闻三:自2001年以来已开展了15个年头的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活动,吸引了共有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名海外学人代表回国创业,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回国创业代表激发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材料一:2013年暑假,华华全家准备去北京旅游。华华利用网络查到了合适的车次,在网上浏览了一遍旅游景点,还定好了车票和酒店。
材料一:初中学生明明迷上网游,一门心思想着玩游戏,学也不上了,甚至把房间的门窗全部钉死,待在屋子里玩游戏。
(1)以上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2)结合材料,谈谈青少年应该怎样利用网络资源?
17、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现场,支教老师梁俊与孩子们合唱这首清代袁枚的小诗《苔》时,师生泣不成声。2013年,梁俊和妻子去贵州石门坎支教,他发现乌蒙山里的这些孩子学汉语很困难,所以他用吉他弹出这些诗词,没想到孩子特别喜欢,两年多时间他们记住了一百多首诗词。梁俊说,大山里的孩子就像苔花一样,虽然很小,也要学牡丹一样勇敢地开放。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透过梁俊老师的话,你感悟到了什么?
(2)不仅是山里的孩子,每个入都应该像牡丹一样地开放,过美好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请谈谈你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