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明长城(如下图)总长万余里,她的东西起止点是( )
A.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B.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C.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
D.东起嘉峪关,西至鸭绿江边
2、下列古代的历史人物,在中外交流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是
A.
B.
C.
D.
3、17世纪初曾相继占领台湾北部和南部的西方殖民国家是
A. 葡萄牙和西班牙
B. 葡萄牙和荷兰
C. 西班牙和荷兰
D. 荷兰和日本
4、杜甫有诗: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诗句反映的史实是
A.秦朝暴政 B.黄巢起义 C.贞观之治 D.安史之乱
5、我国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址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生活于( )
A.距今三四百万年前
B.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C.距今约七十万年
D.距今约二十万年
6、下图是1894年西方人绘制的东亚形势漫画。桥上的人是RUSSIE,水中鱼为COREE。若给此图命名,较为贴切的应该是( )
A.《中日争夺朝鲜图》 B.《列强瓜分中国图》
C.《八国联军侵华图》 D.《俄国居中调停图》
7、下列属于造成如图百姓流离失所的直接原因的是( )
明《流民图》局部
A.皇帝疏于朝政,皇室钩心斗角
B.各级官吏、地主疯狂兼并土地,侵占民田
C.机构瘫痪,政事乏力
D.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8、《开心辞典》有这样一道题:“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明他立志抗倭的决心。他是
A.俞大猷 B.安禄山 C.戚继光 D.阿骨打
9、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措施中属于军事方面的是( )
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并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B. 重用文臣,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C.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D. 在宰相之下设置若干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
10、如下图方格处适合填写的是( )
A. 幽州 B. 大都 C. 涿郡 D. 中都
11、在复习宋朝的历史时,某同学有着如下笔记。其中符合史实的有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12、“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句话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A. 耶律阿保机 B. 耶律大石 C. 耶律楚材 D. 元昊
13、王小明同学对中国历史很感兴趣,他想了解唐朝和五代的有关史实。你认为他可查是:
A.《史记》 B.《梦溪笔谈》 C.《论衡》 D.《资治通鉴》
14、安史之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下列关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A.皇帝能够勤于朝政 B.国泰民安 C.人民生活安定 D.节度使权力膨胀
15、如图所示直接反映了宋代
A. 商业贸易繁荣
B. 文化生活丰富
C. 航海技术发达
D. 政局动荡不安
16、“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这表明
A.唐朝出现宦官专政
B.封建帝王不可能励精图治
C.唐玄宗个人言行不一
D.唐玄宗前期勤政后期腐化
17、关于明代经济发展,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B.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
C.长安和开封是全国性商贸城市
D.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18、中国的哪一发明传到欧洲以后,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A.指南针 B.造纸术 C.火药 D.印刷术
19、“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在《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所提到的 “胡虏”指的是
A.匈奴族建立的金 B.女真族建立的金 C.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D.女真族建立的西夏
20、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
A.吴承恩 B.宋应星 C.毕昇 D.施耐庵
21、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______直接统辖,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22、南宋__________(人物)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_______________》。
2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思想路线是________ ______。
24、唐朝灭亡:_____年,朱温建立了_____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25、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 ,南越_____”,超越汉朝和______。
26、唐朝农业技术不断改进,________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唐都________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7、安史之乱
(1)原因:
①开元末年________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②________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③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________。
④________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人物:________和部将________
(3)时间:________
(4)结果和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________。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________的局面。
28、《________》是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清代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__________写的《红楼梦》。
29、经济重心的南移
(1)时间: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___________时最后完成。
(2)表现:“苏湖熟,天下足”;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30、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列举与下列提示相应的事物名称
(1)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2)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31、将下列图片与相关选项选择搭配起来
①明朝 ②元朝 ③清朝 ④宋朝 ⑤战国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32、列举题:请你列举出宋元时期三个最具代表性的大城市。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江南,一个美如画卷的天堂,一个经济发达的鱼米之乡,但在中国古代,江南经济却与黄河流域相差甚远,东晋南朝以来经过了历次开发,江南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司马迁《史记》记载西汉时期南方经济时说道:江南地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耕作技术落后,老百姓多数以打渔狩猎和采集为谋生手段……勉强温饱……大都贫困无积蓄……虽然江南地区没有受冻挨饿之人,但也没有千金富贵之家。
材料二 南朝《宋书》记载:江南是全国最富庶的地方……民户越来越多,土地辽阔而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努力耕种。如果一年大丰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供应。
(1)分析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这个江南地区经济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经济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3)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从什么时候开始,最终又在什么时候完成?
(4)你认为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