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林芝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下列某部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它是(  

    A.

    B.

    C.

    D.

  • 2、在某学校的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出示了中国古代几个历史阶段特征的词组。下列词组中,概括了宋元时期历史发展特征的是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3、如果你生活在唐朝的洛阳,乘船领略运河风光,去扬州看琼花,依次需要经过

    A.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江南河——通济渠——邗沟

    C.永济渠——通济渠——邗沟 D.通济渠——江南河——邗沟

  • 4、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后人称为“诗史”的是

    A.杜甫 B.李白 C.白居易 D.杜牧

  • 5、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资冶通鉴》对她的评价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当时“亦竞为之用”(意思被武则天提拔任用)的“英贤”有(       

    A.房玄龄、杜如晦

    B.姚崇、宋璟

    C.卫青、霍去病

    D.宋濂、郑和

  • 6、忽必烈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这表明元朝的御史台主管

    A.行政

    B.财政

    C.军事

    D.监察

  • 7、《三字经》中有“元灭金,绝宋世。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其中“太祖”指的是( )

    A. 赵匡胤 B. 朱元璋 C. 努尔哈赤 D. 皇太极

  • 8、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及女真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小说所处的时代背景是

    A.秦汉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 9、毛泽东曾评价一部小说:写的是几个家庭,主要是一个家庭。通过家庭反映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不看这部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这部书的作者是

    A. 罗贯中

    B. 施耐庵

    C. 吴承恩

    D. 曹雪芹

  • 10、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等民族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

    A. 满族

    B. 回族

    C. 藏族

    D. 壮族

  • 11、《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国家纳契丹和好已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虽每岁赠遗,不及(军费支出的)百分之一、二。”材料中的“国家”指的是

    A.辽

    B.西夏

    C.北宋

    D.南宋

  • 12、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明长城蜿蜒6000余千米,它的东西起止点是(  )

    A.东起嘉峪关,西至辽东 B.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C.东起临洮,西至辽东 D.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 13、下列关于北宋与西夏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 北宋攻打西夏屡屡获胜

    B. 宋夏议和后,西夏向宋称臣

    C. 西夏给宋缴纳岁币

    D. 议和后宋夏不发展边界贸易

  • 14、宋太祖在位时,宰相往往不止一位,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官职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此外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权力。宋太祖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A.提高办事效率 B.选拔杰出人才

    C.壮大文官队伍,削弱武将的权力 D.削弱相权,强化君权

  • 15、“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体现出词人委婉、细腻、清秀的词风。后人推其为词中“婉约”之宗。这位宋朝词人是

    A.柳永 B.苏轼 C.李清照 D.辛弃疾

  • 16、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我国设立和废除丞相的朝代分别是 ( )

    A.秦朝和唐朝

    B.西汉和唐朝

    C.秦朝和明朝

    D.西汉和明朝

  • 17、下面是唐─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②③④① B.③④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④③②

  • 18、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决定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下列政治制度或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分封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活字印刷术          ④行省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

    D.③①④②

  • 19、图中的《咏鹅诗》是骆宾王在7岁时创作的,这位小神童长大后在一次叛乱中名动大唐。《全唐文》收录了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武则天曾读过这篇讨伐自己的檄文,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一句时,振衣而起,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由此可见,武则天这位皇帝(       

    A.重用酷吏残害宰相

    B.重视殿试考生文章

    C.残酷打击敌对官僚

    D.选拔人才不拘一格

  • 20、施展在《枢纽》一书中说:“但是安史之乱意外地促成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战乱起后,大量人口逃至江南。”“安史之乱改变了淮南、江南地区的人口密度。”从这些叙述中获得的信息不包括

    A.“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B.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C.唐朝中晚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

    D.劳动力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唐朝的陶瓷器享誉海外,尤以________最具有代表性;宋朝时由越南传入的________稻,成熟早,抗旱力强,得以推广。

     

  • 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 23、唐朝时,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高僧是________;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高僧是_________

  • 24、唐都__________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__________是手工业的突出代表。

  • 25、游历西安,站在“____________”的起点,寻踪这条沟通欧亚陆上交通道路;赤壁怀古,可以感叹昔日之战为________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26、为加强对文人的控制,明朝采取的方式是________;清朝康、雍、乾时期大兴________

  • 27、概况: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________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________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 28、下图主要概述了隋唐至明清这段时期的历史,请将横线处补充完整。

  • 29、生产工具的革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发展。唐朝时期创新的耕种工具和灌溉工具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0、城市的发展见证历史的变迁。在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___________。见证了1271年蒙古政权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此的是____________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作者     作品

    罗贯中     《水浒传》

    施耐庵     《三国演义》

    吴承恩     《红楼梦》

    曹雪芹     《西游记》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请列举出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并逐步建立起一系列的选官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官员大都从各地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生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

    材料二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出现了“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氛围,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改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

    材料三  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严格规定选官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还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做了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

    ——改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为改变材料一中的弊端,隋朝创立了什么选官制度?唐太宗又是怎样完善这一制度的?这一制度的创立有什么意义?

    (2)材料二所述现象的出现与宋朝初年实行的哪种政策有关?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朝选官考试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造成的负面影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