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假如你是一名明朝的地方官员,有要事进京参见皇帝,你应该去
A. 南京
B. 长安
C. 西安
D. 洛阳
2、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蕃于穷漠凯哥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A.渴望收回幽云地区
B.崇武抑文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重文轻武
3、从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到明太祖废丞相、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这些措施来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A.皇帝权力衰落
B.厂卫制度完善
C.地方权力巩固
D.君主专制加强
4、据史籍记载: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展开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作战。此役逼降陈后主陈叔宝,陈亡。以上记载说明( )
A. 隋朝的建立 B. 隋朝的统一 C. 隋朝的灭亡 D. 隋朝的疆域
5、下列哪些史实不是发生在宋金之间( )
A.澶渊之盟
B.东京保卫战
C.靖康之战
D.郾城大捷
6、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主要是指( )
A. 分科考试 B. 注重实践 C. 平等竞争 D. 以德取才
7、隋炀帝的主要功绩是
A.统一了全国 B.考试选拔人才 C.开通大运河 D.三次征辽
8、其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其统治被郭沫若评价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位统治者是
A. 唐高祖
B. 唐高宗
C. 武则天
D. 唐太宗
9、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位皇帝在位期间( )
A. 汉文帝 B. 隋炀帝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10、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0多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内,每一个民族都产生过杰出的人物,每一个民族都在历史上留下过自己的痕迹,都为中华文明光耀世界做出过自己的贡献。下列所述史实一一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吐蕃族的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各部落,建立都城逻些
B.契丹族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创制文字
C.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颁行文字,起兵抗辽
D.党项族忽必烈自称皇帝,效仿唐宋制度,订官制、军制
11、我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下图中的节日活动(赛龙舟)的涉及领域主要是( )
A.生产活动 B.宗教礼仪 C.天文气象 D.文化娱乐
12、始建于元朝的鸡鸣驿(驿站),位于河北怀来,它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是
①给往来东西方的使臣、商人提供便利
②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
③按照朝廷要求征收赋税
④推动了国内交通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3、晚唐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诗人对唐朝由鼎盛走向衰落的感悟。历史上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是
A.黄巾起义 B.安史之乱 C.藩镇割据 D.黄巢起义
14、11世纪初,定居于黑龙江流域的完颜部,不断扩充军备,势力逐渐强大,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金。建立金政权的民族是
A.突厥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回族
15、皇权与相权之争是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制度结构下的必然产物,皇权扩张的本性决定了相权迟早会终结。下列选项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分封诸子为王 B.取消行中书省 C.建立厂卫制度 D.废除丞相制度
16、契丹,一个彪悍的民族,10世纪初建立政权,它的建立者是
A.耶律阿保机 B.铁木真 C.皮罗阁 D.颉利可汗
17、元代《琵琶记》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8、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前代。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北宋出现。它是( )
A.五铢钱
B.银票
C.会子
D.交子
19、下图的人物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他是( )
A.安䘵山
B.史思明
C.黄巢
D.郭子仪
20、秉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理念,并成就“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皇帝是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宋太祖
21、党项族:原属________族的一支。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________称大夏皇帝,定都________,史称________。仿效________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
22、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遣唐使
①背景:______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②目的:学习中国的______
③影响:把唐朝先进的______、天文历法、文字、典籍、______、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
①地位: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______。
②贡献:在日本传授______,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23、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________的局面;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统一,接受________(人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24、唐太宗用人唯贤,虚心纳谏,著名谏臣______敢于直言,被称为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南宋抗元名将______不受利诱,宁死不屈,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25、宋朝鼓励海外贸易,为此设立了_____加以管理。
26、明清时期形成的大商帮是________和________。
27、设驻藏大臣的皇帝是________。
28、宋词风格多样,内容广泛,杰出代表人物有豪放派的__________ ,婉约派的_________ 。
29、经济的发展
(1)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_____、甘薯、_____、花生和向日葵等。
(2)______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_____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3)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明朝还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_____、安徽的_____。
30、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_____矛盾逐渐突出。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31、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学习历史就要在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中寻找历史真相。
材料一 (唐)杜甫《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遥想当时开元盛世年间)。
小邑犹藏万家室(小县城里也有万户人家),稻米流脂粟米白(丰收的稻米泛着白玉光),公私仓廪俱丰实(公家私家的粮食存满仓)。”
(唐)杜甫《垂老别》
万国尽征戍(全国男子应征入伍去参战),烽火被冈峦(叛乱的烽火已弥漫了山峦)。
积尸草木腥(尸体堆积如山草木也变腥),流血川原丹(流血把河流平原都染红了)。
(1)材料一中杜甫的两首诗描写了同一位皇帝在位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情景。这是哪一位皇帝?
(2)《忆昔》和《垂老别》分别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社会情景?
(3)造成《垂老别》中所描述情景的事件是什么?
材料二 (元)刘因《白雁行》
“北风初起易水寒(蒙古势力初次南下占领河北),北风再起吹江干(再次南下占领整个长江以北)。
北风三起白雁来(三次南下席卷整个中华大地),寒气直薄朱崖山(蒙古大军直逼崖山灭掉南宋)。
乾坤噫气三百年(宋朝政权生存了三百年之久),一风扫地无留钱(如风扫落叶般没有一丝残留)。……”
(元)虞集《挽文丞相》
“徒把金戈挽落晖(您想同鲁阳公一样挥动金戈挽回落日,却是徒劳),南冠无奈北风吹(被俘入狱,眼见蒙古势力如北风般劲吹日益横骄)。
子房本为韩仇出(张子房本是为韩国复兴而出,最终没能达到目的),诸葛宁知汉祚移(诸葛亮虽鞠躬尽瘁,但汉家终于灭亡他岂能料到)。……”
(4)材料二刘因诗中“北风三起白雁来,寒气直薄朱崖山”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5)材料二虞集《挽文丞相》,文丞相指的是谁?有人说文丞相的活动阻碍了国家的统一,应该否定,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文丞相?
材料三 (清)纪昀《凯歌十六首其六》
“满耳秋风入短箫(秋风中耳畔回响着箫声),黄榆叶落草萧萧(黄榆叶落草原一片萧瑟)。
回部已破无征战(回部已被平定再无战乱),只向高原试射雕(再来高原无非打猎射雕)。”
(6)纪昀的这首诗歌颂了乾隆皇帝的哪一历史功绩?说一说这件事的历史意义。
材料四 “一把心肠论浊清”
——清·胡中藻
“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
——清·沈德潜
“半轮明月西沉夜,应照长安尔我家。”
——清·世臣
“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
——清·徐述夔
“蒹葭欲白露华清,梦里哀鸣听转明。”
——清·方芬
(7)材料四中的这些官员或者诗人因为写了这些诗,全部被乾隆皇帝被下狱或者处死,甚至满门抄斩。这种冤狱被称为什么?造成了怎样的恶果?
32、请根据提示信息列举出建立下列政权的少数民族
(1)辽_______
(2)西夏_______
(3)金_______
33、 材料一 康熙时有人修《明史》,对南明的史事使用明朝纪年,结果朝廷下令把参与编写、印刷、销售的70多人全部处死,总共处罚了200多人。雍正,乾隆年间,许多官员和文人因写诗而蒙受牢狱之灾。
材料二 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摘自《中国历史十五讲》
(1)材料一反映清朝统治者实行的什么政策?有何消极影响?
(2)材料二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实行的什么政策?有何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