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朝时期,军费开支巨大达到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人数最多时达到120多万,但在与辽、西夏等的争战中常常处于下风,这主要是因为
A.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B.辽、西夏等实力强大
C.宋朝的军事补给不力
D.宋朝的经济实力不济
2、后,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今河北雄县)、霸州(今河北霸州)等地设置榷场(下图),开放交易。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传往辽,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漆器、稻米和丝织品等,交换辽的羊、马、骆驼等,民间交易也很发达。材料中的“”填写的内容是( )
A.北宋建立
B.契丹建国
C.“澶渊之盟”
D.辽灭北宋
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并立中碰撞,在碰撞中交融,鲜卑族、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都曾建立自己的政权,下列匹配正确的是
A.党项族-耶律阿保机-契丹
B.鲜卑族-元昊-西夏
C.女真族-完颜阿骨打-金
D.匈奴族-忽必烈-元朝
4、下表是某同学用制表法梳理少数民族杰出人物时制作的表格,表格中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人物是( )
人物 | 主要事迹 |
| 建立女真政权,颁行女真文字 |
| 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
| 把国号改为元,完成全国统 |
A.忽必烈、阿骨打、铁木真 B.铁木真、阿骨打、忽必烈
C.阿骨打、铁木真、忽必烈 D.阿骨打、忽必烈、铁木真
5、“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出现在( )
A. 唐朝 B. 隋朝 C. 宋朝 D. 元朝
6、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A.在有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自治地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C.民族区域自治必须坚持国家统一领导
D.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自治权
7、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
A. 阎立本、柳公权、吴道子
B. 阎立本、吴道子、欧阳询
C. 颜真卿、柳公权、阎立本
D. 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
8、抗美援朝的总司令是
A.刘少奇 B.邓小平 C.彭德怀 D.毛泽东
9、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下列是宋太祖在进行统一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是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削弱相权
③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④武将掌握军政大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0、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和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科技成就发生在什么时期?
A.三大改造时期
B.1956—1966期间
C.“文化大革命”期间
D.改革开放新时期
11、“张小泉”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刀具,其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请问该书是
A. 《齐民要术》
B. 《农政全书》
C. 《天工开物》
D. 《本草纲目》
12、“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里的“匈奴”指的是
A.女真族
B.匈奴族
C.契丹族
D.党项族
13、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A. 郑成功收复台湾
B. 郑和下西洋
C. 岳飞抗金
D. 戚继光抗击倭寇
14、他们以天真的童稚目光,好奇地观察和认识着变幻无穷的斑斓世界,用彩色绘制在陶器上,那艺术形象尽管简洁,充分再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这句解说词里的“他们”是( )
A.北京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炎帝与黄帝
15、被明朝万历皇帝钦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25岁状元赵秉忠长达2460字的殿试卷字,成为我国现存唯一的状元卷。该状元卷的内容肯定涉及的是( )
A. 商品经济发展 B. 《孙子兵法》 C. “四书”“五经” D. 唐诗、宋词
16、下图便签记录的信息,反映的内容是
A.契丹建国
B.党项族的勃兴
C.女真族的崛起
D.蒙古族的兴起
17、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可以对历史进行艺术加工,但必须奠定历史事实。下列情节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是
A.唐朝玄奘为中印交往做出杰出贡献
B.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C.宋朝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D.成吉思汗统蒙古,建立元朝
18、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我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某一古代建筑的描述如下:“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在明代,又继续加以修筑,使之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这一古代建筑是
A. 赵州桥
B. 故宫
C. 长城
D. 大运河
19、《隋书》记载:“大业七年(公元611年),上自江都御龙舟入通济渠,遂幸於涿郡。”这段材料反映的是隋朝( )
A.修筑了长安城 B.完成南北统一 C.开通了大运河 D.开创了科举制
20、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的辉煌时期。“宋瓷”不管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中国瓷”的巅峰地位。下列瓷器种类不是兴起于宋代的是
A. 汝窑瓷
B. 唐三彩
C. 哥窑瓷
D. 钧窑瓷
21、艺术:明朝时期,书画艺术继续发展,出现了书法名家__________、绘画名家_________。
22、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在地方,朱元璋取消______,设立“三司”。在中央,废除了______ 和中书省,提升______职权,还分散兵权。
23、下图中人物是_____。
24、措施:(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___;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将领,定期换防。(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②在地方,派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换;在各州府设置____,以分知州的权力。(3)经济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后来又在地方设置__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宋朝把_____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____大大加强。
知识点2 重文轻武的政策
25、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实行____制度。
(2)元朝在澎湖列岛设置了____,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3)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_____,由____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____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4)元朝设置____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26、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的明军将领是________。
27、安史之乱过程:____年,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亡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____。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____年被平定。
28、城市的发展见证历史的变迁。在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___________。见证了1271年蒙古政权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此的是____________。
29、根据下列提示,写出与之相关的内容。
(1)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朝代是________。
(2)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被称为“________”。
(3)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的朝代是________。
(4)宋朝粮食产量居首位的农作物是________。
(5)南宋时以“莫须有”的罪名惨遭杀害的抗金将领是________。
30、(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________;最后一个王朝是________。
(2)在位时期推行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北魏统治者是___________;在元朝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民族是 __________ 。
(3)为唐代对外交往做出重大贡献的两位高僧分别是西行取经的________和东渡日本的________。
(4)明代科技著作中《__________》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____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5)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_________(朝代),完成于_________(朝代) 。
31、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疆域辽阔。将下列朝代与其发生的民族、边疆事件对应连线:
唐朝 岳飞抗金
宋朝 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元朝 设置台湾府
清朝 文成公主入藏
32、列举科举制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 隋唐之前,选官主要凭靠家世背景。世家大族子弟虽无才学,不思进取,照样“坐至公卿”,世代垄断高官显位
——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科举选官的基本原则是,由朝廷设立一些科目,公开竞争,择优录取。隋朝的科举制度还处于开创的阶段,大体在隋炀帝时期……成为国家纯粹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
材料四 (唐太宗)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五 唐朝省试诗中出现了许多名诗名句,如,祖咏的《终南山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由于实行以诗赋取士的考试方式,大批士大夫便潜心钻研于诗赋,大大促进了唐代文学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回答,科举制正式诞生于哪位皇帝在位时期?他设置了什么考试科目?
(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选官的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四反映了科举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统治者推行科举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4)材料五中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查内容是在哪位皇帝在位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