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下)金华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少年要远离毒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否则就会遭致飞来横祸

    B.“中国好诗词”比赛内容涵盖文学、史学等多个方面,可谓琳琅满目

    C.年关到来的时候,各种春节特色产品成了各大商场炙手可热的畅销商品。

    D.老师常常给我们讲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故事,我们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

  • 2、下列关于作家作品和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塑造了一系列的知识分子形象,比如《故乡》中的“我”以及《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

    B. 《海燕》作者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著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C. 奥楚蔑洛夫是法国作家契诃夫在《变色龙》中塑造的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典型形象。

    D. 《不求甚解》作者马南邨,原名邓拓,选自杂文集《燕山夜话》。

  •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4G会改变生活,5G能改变社会,在未来的通讯行业中,5G网络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B.今年3·15晚会曝光了老坛酸菜包的生产过程,脏乱差的生产加工环境,让人触目惊心。

    C.开年大戏《人世间》刷新了央视近八年最高收视纪录,老戏骨们精彩的表演令人叹为观止

    D.爱心志愿者们翻山越岭,经过四个小时的颠沛流离后,终于到达了对口支援的小山村。

  •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语说得好,“如事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B.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查言观色,试探什么。

    C.他站在一边不走了,嘴里念念有词,不停地抱怨着他们所受的种种苦难……从他语无伦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掉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

    D.也是无意识的,在闲暇时甚至睡梦中,她身处的环境常在我的脑海中出现,那封闭窄小的控制舱,奇怪的隔热太空服……后来这些东西在我的意识中都隐去了,只有一样东西凸显出来。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辛公义传

    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著称。武帝时,召入露门学,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慕之。从军平陈,以功成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日:“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

    (节选自《隋书循吏传》)

    (注)①露门学:古代学校名称。②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被嗟异/夹岸百步,中无杂树(《桃花源记》)

    B.功除岷州刺史/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C.孝义道/奇山异水,天下独(《与朱元思书》)

    D.独坐其/悬泉瀑布,飞漱其(《三峡》)

    2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

    B.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

    C.后人有過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

    D.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著称。

    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辛公义性格特点。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嘨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阙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 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阕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诗人要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 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从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关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 诗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2018年某市中考作文阅卷组对考生作文失分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如下:

    项目名称

    具体内容

    所占比例

    思想内容

    中心,材料

    37.80%

    语言表达

    语汇句子,表达技巧

    38.95%

    层次结构

    整体布局,过渡衔接

    17.35%

    其它

    书写、标点运用等

    5.90%

    看了上述结果,如果要你对即将步入2019年中考考场的考生提出一点最重要的建议,你会说些什么?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按要求填空

    (1)   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2)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关关雎鸠,   (《诗经·关雎》)

    (4)     ,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5)行到水穷处       王维终南别业》)

    (6)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8)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9)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巧用典故,以姜太公和伊尹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的诗句是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那一滴挤疼了大海的眼泪

    ①一滴水,无法挤疼大海,一滴眼泪,却会!

    ②有一次,母亲在午睡时做了一个梦,梦到我掉进了井里,旁边一大帮人,却没有人去救。母亲赶到了,毫不犹豫地跳进去救我,把我救上来,自己却死过去了。她隐隐地听到人们说:“只有当妈的才能这样啊,把孩子救上来,自己却死过去了。”

    ③母亲在睡梦中惊醒,她感到这个梦很不吉利,眼皮也不停地跳,她担心我会发生什么事情,迫不及待地给我打电话,可是我在午睡的时候有关机的习惯,母亲就一遍一遍地打,一直打了两个小时,我才开机。

    ④电话通了的时候,母亲在那边孩子一样“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听完母亲诉说的那个梦,我深深地自责起来。对于母亲来说,无法和孩子联系的这两个小时,是多么漫长。

    ⑤母亲叮嘱我最近要多注意点儿安全,又一再地安慰我,说梦都是反的,梦见灾难就证明平安,没事的。

    ⑥这就是母爱吧。她宁愿相信一个不真实的梦,并陷进自己假设的劫难里,难以自拔。

    ⑦从那以后,我不再轻易地关机,因为我怕母亲再做那样可怕的梦。

    ⑧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哭泣,着实把我吓了一跳,我分明看到了在哭泣声后尾随而来的那滴眼泪,浑浊、咸涩,却又那么晶莹、甘甜。

    ⑨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失去老伴的父亲,内心充满了悲伤,可是他又不得不在儿女们面前装出笑脸,免得让孩子们替他担心。后来,儿女们发现父亲喜欢上了吃洋葱,他总是一个人在厨房里默默地剥洋葱,眼里满是泪水。孩子们问起的时候,他说是洋葱太辣。其实他是在找一个借口流泪,给心底的悲伤找一个流淌的出口。

    ⑩有一种男人,宁可忍耐野火把心烧焦,也不会让火星溅到爱人的发梢。有一种男人,心里藏着一个重洋,流出来,却只有一颗泪珠!

    ⑾我的父亲也是个刚强的父亲,我见过他唯一的一次流泪也是因为我。

    ⑿那个秋天,我被一个发了疯的酒鬼连刺了四刀,多亏好心的邻居相救,才得以保住性命。在重症监护室里三天三夜昏迷不醒,醒来第一眼,我就看到了父亲。而当看到我终于醒来,父亲的一滴泪重重地到我的脸上,继而转身向外狂奔,语无伦次地对亲人们喊着:“孩儿醒了,孩儿醒了……”

    ⒀后来我才知道,当听说了我的遭遇,正在田地里干活儿的父亲风尘仆仆地从老家赶来,竟然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上面满是泥点子和汗渍的酸味。母亲哭了一道儿,他训斥了一道儿,“你嚎丧个啥儿,儿子没事儿也被你嚎出事儿了。”话虽如此说,心里早已七上八下地没了谱儿。

    ⒁父亲,这个刚强了一辈子的汉子,天灾令他颗粒无收时没流过一滴泪,上山砍伐木头被大树压断了腿时没流过一滴泪,听说我出事儿时没流过一滴泪……在确认我醒了,重新活了过来的时候,终于哭了一次。那一滴砸在我脸上的泪水里面,蓄着父亲满满60多年的沧桑。

    ⒂现代舞之母邓肯的一生充满了太多的悲凉,一天之内,她的一双儿女就被汽车送葬于莱茵河中。她在自传里悲伤地写道:“在人的一生中,母亲的哭声只有两次是听不到的——一次在出生前,一次在死亡后。当我握着他们冰凉的小手时,他们却再也不会握我的手了。我哭了,这哭声与生他们时的哭声一模一样。一个是极度喜悦时的哭声,一个是极度悲伤时的哭声,为什么会一样呢?我不知道为什么,可我清楚这哭声真的是一样的。在茫茫人世间,是不是只有一种伟大的哭声,孕育生命的母亲的哭声,既能包含忧伤、疼痛,又能包含欢乐、狂喜呢?”

    一滴水,无法挤疼大海,一滴眼泪,却会!因为那一滴眼泪里面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情感。

    1对文章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先虚写母亲的眼泪,再实写父亲的眼泪,以虚衬实,有力地突出了父爱的博大与深沉。

    B. 段写儿子想象母亲的眼泪晶莹、甘甜,表达了儿子对至纯至真的母爱的深切感受。

    C. 13段写父亲对母亲的训斥,看似反常,实际上反映了父亲忧心如焚、焦躁不安的心情。

    D. 14沧桑一词,意蕴丰富,既指父亲生活上饱经磨难,又指父亲情感上历经波折。

    2本文选材典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母亲梦见落井,惶恐不安__________________父亲为流下一生唯一的泪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2段画线句中字有何妙用?

    请选择恰当的角度赏析第段的画线句子。

    4母亲在梦见儿子落井后惶恐不安,后来又说梦都是反的,如何理解母亲言行上的矛盾?

    5一滴水,无法挤疼大海,一滴眼泪,却会。在文末出现,用意何在?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

    [人物扫描]

    林清玄,著名作家、散文家,笔名秦情、林淳、林大悲、林晚啼等,1953年出生于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他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之后一发不可收,走上了文学之路,30岁前就已经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节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作者访谈]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

    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

    当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所有美的感受都要穿过心灵,就好像海岸溪边的卵石,一切杂质都已经流去,只剩下最坚实、纯净、浑圆的石心了。

    [文章呈现]

    木鱼馄钝

    林清玄

    ①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

    ②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的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的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将晓,他们就穿着袈裟、草鞋,在街巷里穿俊,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的敲出低量雄长的声音,一来叫人省睡,珍惜光阴;二来叫人在心神最为清明的五更起来读经念佛,以求精神的净化;三来僧侣借木鱼报晓来布施化缘。得些斋衬钱。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一种极好的佐证。

    ③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使人觉得格外空灵。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④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的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的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小灯,随着道路的起伏,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⑤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敲奏木鱼,他的回答竟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⑥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于是我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亚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⑦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做为卖馄饨的信号是别具匠心的。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在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一样大声叫嚷,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最后他选择了木鱼一既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又不至于打断熟睡者的美梦。

    ⑧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和他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⑨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中人尽皆知的人物,他显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叫卖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蚀的人来说。都已成为生活里的一部分。

    ⑩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于他只是云淡风轻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车,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未睡者的心灵。

    ⑪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选自《读者》,有改动)

    [网友评论]

    “清”,是清丽;“玄”,有禅意。看他的散文,是从一堆废弃的书堆里找到的一本长江传媒出版的《林清玄散文精选》,直到前几天,才粗略地翻了一下。

    林清玄的散文平直朴实,清新易读,引人思考,有正能量。从书中读到的信息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旧式文人,国学底子厚重,字里行间诗词掌故、禅宗智慧、机锋接引,信手拈来。他热爱传统国学,汉语言文学之美深深地融化在他的血统中。

    他的写作套式并不新颖,基本上都是以小见大,或类似于比兴手法,即由此物到彼物,逐渐衍生出禅意或哲理。面也较窄,多如花鸟虫鱼,吃喝品茗,民间杂艺,修佛类,绕来转去即成人生顿悟,机杼自见。文风太过清丽、矫情,个别地方显得圆滑、世故、牵强,然而,哪怕世上最知名的写手,写出的不一定篇篇可读,挑可看的看。毕竟生命很宝贵。

    ——知乎网友评论(2017年9月4日)

    林清玄的散文多取材身边的小人物,有流浪汉、街头艺人小商贩、种树人等,用他独特的视角产注这些小人物,从他们身上发掘人间的真善美。例如在《好雪片片》中写了一个衣着污秽、行动不便的街头流浪汉,这样一个生活困顿的老人,却有着一颗感恩的心,为所有买他奖券的人套上一个“祝君中奖”的红色封套;有着一颗善良的心,用不灵便的手,为作者扣扣子。这暗示读者无论处境如何,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浴着光辉的母亲》则写在公共汽车上,一个母亲因担心弱智的儿子第一次坐公共汽车受到惊吓,不断疼惜呵护儿子,乘客们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着那浴满爱的光辉的母亲。作者因此想到,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亲就好了,可惜,一般人常常忽略自己的母亲也是那样充满光辉。林清玄正是用他独特而真实的笔触和眼光来写这些普通的小人物,呼唤起人们内心最美好的感情,从而引领读者感悟人间最真最淳最美的人情,享受人间醇美真情带来的温暖。

    ——瑞文网网友评论(2017年6月12日)

    1细读[作者访谈],说说林清玄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下列对[作者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林清玄引用“书到今生读已迟”的古诗,意在说明天赋的重要性,此生再如何努力读书都不会有大的效果。

    B. 林清玄认为,要达到俗与仙的平衡,需要心灵的寄托,因此文学是必不可少的。

    C. 林清玄所说的“心美一切皆美”的含意是一个人心美了,他就可以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一切,因此一切都会关起来。

    D. 林清玄引用张潮的话,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很形象地说出了他的成长环境与他的创作的关系,也说出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

    3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

    (1)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已成为生活里的一部分。(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为什么说读不读经是无关紧要的事?)

    4[网友评论]中提到“以小见大”是林清玄散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请结合下面知识卡片中的相关知识,从文中举出一例加以简析。

    知识卡片:

    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5[作者访谈]中林清玄曾说过:“所有美的感受都要穿过心灵,就好像海岸溪边的卵石,一切杂质都已经流去,只剩下最坚实、纯净、浑圆的石心了。”结合《木鱼馄饨》一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探究标题“木鱼馄饨”的好处。

  • 11、阅读周云龙的《有一种精神叫专一》,完成题。

    ①“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韩非子》中的这一名句,现代科学也给出了解释,即大脑两半球的连接机制无法同时向左右手分别传达画圆画方的命令。无数事实表明,用心不专,什么事也办不成。相反,只要专一,精卫可填海,愚公能移山。

    屠呦呦就是滴水穿石的典型。55年里,除参加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母亲抚养,即便得了中毒性肝炎也还在充满乙醚气味的环境下工作;从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中提取,历经380多次鼠疟筛选,经历了190次失败,最终提取了关乎上百万生命的青蒿素。屠呦呦的事业轨迹,仿佛在提醒人们,无论是拉斯克奖,还是诺贝尔奖,都只是评价手段,最重要的是【甲】。

    诚然,不专则不能,但为什么一些人跨界照样成功?秘诀无他,还是专一。专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而专一则是一种精神状态。如果说专业是身体上的不同器官,那么专一就是流动其中的血液。科学界巨星三钱之一钱伟长,在应用数学、弹性力学、中文信息学等领域都有重要成就,被人戏称为万能科学家。钱老不管做什么研究,都非常专一,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精神干事,则功业可就。从这个意义上讲,【乙】。

    然而,尽管跨界不是成功阻碍,但要清楚什么是自己的正业。不务正业,不仅不会成功,反而贻害无穷。明熹宗朱由校不专心治国,痴迷木匠,技艺堪比巧匠,却【丙】。现实中亦有不少这样的人。有一所医院的骨科专家,自担任院长之后,便心有旁骛,热衷搞房地产,医院不断拓展地盘,扩大规模,而急诊、门诊的服务质量,不进反退,病人及家属怨声载道。院长关注点转移,下属也开始仿效——你不务正业,我亦不必专注于此。许多教训表明,在其位不谋其政,却将精力用于怎么升官、怎么发财、怎么享乐,终必【丁】。

    许多禀赋很好的人,在最青春的年华,将大量的时间、心力耗费在名、权、利的执着上,事业偏轨,难有大成,殊为憾事。寄心于旁骛,或有短暂的满足,却终会在迷途中迷失。诚如屠呦呦答记者时所言: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但愿一语能惊醒那些迷途之人。

    在浮华喧嚣的环境下,专一往往体现为一种定力、自制力、免疫力,乃至挫折承受力。有专一精神打底,在人生和事业的路途上,即便仍然可能面临失败,但至少能拥有内心真正的平静,享受实现人生价值的快乐。 (选自《 人民日报 》,有删改)

    【1】用简练的话说说本文中的专一指的是什么。

    【2】根据文章内容,把下面四个短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恰当的一项是(   

    A.【甲】因为专一,所以专业【乙】专一地做好专业的事【丙】误国害民【丁】误人误己

    B.【甲】专一地做好专业的事【乙】因为专一,所以专业【丙】误人误己【丁】误国害民

    C.【甲】因为专一,所以专业【乙】专一地做好专业的事【丙】误人误己【丁】误国害民

    D.【甲】专一地做好专业的事【乙】因为专一,所以专业【丙】误国害民【丁】误人误己

    【3】张强同学想在文中再增加论据,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但他不能确定以下两则材料是否适用。你能根据对本文的理解,向他做个解说吗?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庄子》)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茅以升)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请参考下列材料,结合自己的认识,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

    (1)自选一个角度;

    (2)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的方法;

    (3)不超过150字。

    【材料】

    政协委员提议雷锋精神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3月5日,都是“学雷锋”的日子。全国政协委员刘江龙,选择了在3月4日提交提案,建议申报“雷锋精神”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雷锋在中国是‘3月来了4月走’。但是,‘雷锋精神’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正在发挥影响。”刘江龙说。他讲了几个小故事:

      在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大厅中悬挂着5幅人物肖像,雷锋肖像也在其中。西点军校的学生守则上,印有雷锋的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在泰国,政府曾专门印发了《雷锋》小册子,号召国民学习雷锋精神,为国家为社会多做有益的事。

    “所以,我想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将‘雷锋精神’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全社会树立良好的风气。”刘江龙委员说。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