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下)舟山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对句子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把这个问题拿来问客人:“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像你的美)。”

    B.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第二天徐公来,偷偷看他,自认为比不上自己,对着镜子看自己,又觉得自己差远了

    C.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大臣、官吏、百姓能当面指责批评我的过错的,得到上等奖赏。

    D.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命令刚刚颁布,大臣们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大城市一样热闹。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 近期,我国海军在南海举行了大规模实战演练,辽宁号航母战斗群首当其冲,闪亮登场。

    B. 人迹罕至的密林深处,奇异的原始森林风光,令人心旌荡漾,难以忘怀。

    C. 四月的水乡,黄花灿烂,碧水悠悠,几只白鹭不时轻轻掠过船舷,眼前的一切真是栩栩如生

    D. 做任何事都要按照一定步骤循序渐进,否则将“欲速则不达”。

  • 3、下列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漫步在橘子洲头,我的耳边不时传来鸟儿婉转动听的歌声。

    B. 2018年中华龙舟大赛4月21日至22日在浏阳河水域举行,各项筹备工作正在方兴未艾地展开。

    C. 习近平主席在博签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题演讲,高屋建瓴、观点鲜明,在各地引起热烈反响。

    D. 个人所得税扣除额具体提高到多少才合适,有人说7000元,有人说10000元,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珠海有“浪漫之城”的美誉,犹如镶嵌在珠江口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B. 舞台上台湾女艺术家的演奏优雅动听,观众在这经典乐曲里如痴如醉。

    C. 奶奶一病不起,即使偶尔下床上卫生间也是蹑手蹑脚、踉踉跄跄。

    D. 要是开了这一个恶例,以后谁都可以借口有例可援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乙】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有间,曰:“已习其技,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②,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③,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此曲确《文王操》④也。”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③为人:作曲的人。④《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弗食,不知其__________

    ②已习其技,可以_______

    ③已习其,可以益矣 ________

    2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此之谓乎   丘未得志也

    B. 不思则罔   丘得其为人,黑

    C. 教学相长   此曲确《文王操》

    D. 非文王其谁能此也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天下倡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

    4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 【乙】文中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C. 【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5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连夕大风凌寒梅已零落殆尽(其一)   卜算子 咏梅

      【宋】范成大   【宋】·陆游

    枝南枝北玉初匀,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夜半颠风卷作尘。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春梦①都无三日好,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一冬忙杀②探梅人。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春梦:梦见梅花报春 ②忙杀:忙坏了。又做“忙煞”。

    (1)【甲】诗用 指代梅花;【乙】词上阙通过驿站、断桥、 等意象,渲染了梅花落寞凄清、遭受摧残的情形。

    (2)【甲】诗和【乙】词都提到梅花“作尘”,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字里有乾坤。

    (1)(汉字溯源)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通过追溯字形演变就可以知道它的本义。如图所示,我们从“武”字的最初构形分析就可以推究其本义。

    武:(戈,兵器)+(止,脚趾,表示行进),表示持戈而行。造字本义:肩扛兵器,出征作战。

    请仿照示例推究下列汉字的本义(二选一)。

    (2)(汉字妙解)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今人赋予了汉字新的含义。比如“超”字可解释为:“召”示你,不停地走,你才能赶上别人,走在前面。

    请仿照示例妙解下列汉字(二选一)。

    ①真   ②忌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用诗文原句填空。

    (1)蒹葭萋萋, 。(《诗经·蒹葭》)

    (2)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3)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5)   ,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6)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艾青《我爱这土地》)

    (7)为了营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境,诗人常讲究意象的着色,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就有 的诗句, 黑与金的对比色,产生了明丽鲜艳的效果。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知 止

    ①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夜晚腹泻,父亲趁机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

    ②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的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标准。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

    ③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像王安石,其能力、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

    ④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华盛顿虽然指 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他说:“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

    ⑤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

    ⑥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可惜他们听不进去。

    ⑦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钱”“权”都是如此。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是很必要的。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制衡,自然会产生一些“知止”的想法。而在眼下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张继高散文》,有删改)

    1本文鲜明地提出了知止这一观点,知止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本文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 10、单 纯

    单纯二字是我心中所能做出的对人的心灵境界的最高褒评。清澈、纯净即是美!朴实、坦诚即是美!拒绝了繁杂、混浊即是美!单纯的心灵可以锻造美丽厚重的人生。

    心灵的单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始的单纯,一种是超越的单纯。儿童的心灵具有原始的单纯。人在童年时是天真的、纯粹的、梦幻的、艺术的。可以说,童年所赐予我们的幸福、勇气、鼓舞和信心,童年所教会我们的高尚、正直、善良和诚实,比人生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得多。人在童年时期,敢于参天悟地,没边没沿说些同无限相关、连后世哲人都不敢说的话。人类的童言和稚作就连后世的伟大哲学家、艺术家也极难比肩。

    岁月像筛子,筛去了人最初的纯真和善良。人成熟了,身体扩展了,年轮添加了,反而灵魂猥琐,人格缩水了。童年时单纯的心灵宛如一粒花粉,却在无意的成长中被世俗经验这只蟑螂拖走。某些成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用生命中天然美好元素和纯洁高尚品质,去交换成人世界的生存经验、技巧和某些策略的过程,就像一个单纯的天使,不断掏出衣兜里的珍珠,去换取巫婆手中的玻璃球。

    在使人性复杂化的社会领域中,有一些精神本能强烈的人,在丢失了原始的单纯之后,却能获得超越的单纯。古今中外精神上的圣人、哲人,他们都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思想和体验,但其心灵世界的核心始终是单纯的。他们永葆儿童的单纯,简化社会关系,节制人际交往,从浮嚣尘世抽出身来,穿越世俗社会的蔽障,朝着伟大的精神目标奋进。

    单纯的心灵是精美的,世间一切精美的艺术作品都缘自精美的单纯。蒙田苦思冥想创作了启示人类的随笔,弗洛伊德倾尽心血写出了探索心灵奥秘的皇皇巨著,巴尔扎克夜以继日描绘了人间画卷,梵高饱蘸笔墨画出了含蓄多姿的向日葵,   。这些当之无愧的珍宝都是单纯的心灵的结晶体。

    清朗明亮如蓝天丽日的莎士比亚的语言;洋溢着浪漫气息,读来齿颊生香的唐诗宋词;或精辟犀利,或含情脉脉的元曲,这些都是绽放在单纯心灵上的五颜六色的百合。

    在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中,在琐琐屑屑的日常生活中,在灯红酒绿的滚滚红尘里,我们通过艺术会晤那些单纯的心灵,可以走进不受世俗与物欲困扰的无拘无束的天地,获得精神上的幽静与清凉,心湖一片澄明。

    单纯是一种何等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愿天下所有的人都拥有一份单纯的心灵。

    1通读全文,找出表明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2分)

    1仔细阅读第段,简述灵魂猥琐,人格缩水的含义。(3分)

    1根据的理解,单纯可分为两种,其中超越的单纯在文中具体指

    1结合语境,给第段横线处补写一论据,要求与上文语意连贯。

    1阅读⑤⑥两段回答,列举中外艺术精品意在阐述什么道理?(3分)

    1】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2分)

     

  • 1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布诏书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一点在清明节上更是得以充分的体现,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

    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的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

    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1下列关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明节已有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学术界认为其起源与寒食节有关。

    B. 有人认为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等缘故,就渐渐合二为一。

    C. 有学者认为,寒食节的起源是由纪念介子推开始,推广到拜祭自己的祖先。

    D. 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重要起源。

    2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

    A. 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

    B. 在清明节,人们拜祭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 人们在清明节踏青郊游,尽享春光,亲友闭聚,增加了凝聚力。

    D. 清明节的相关活动还体现出辟邪除灾、家族兴旺、求生保健等内涵。

    3下列各项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春游踏青,体现了上已节的文化因子。

    B. 上已节消失了,演变成了春游,其原因是原始信仰的淡化。

    C. 现代清明节的主要民俗活动是扫墓植树,这既有传承,又有变异。

    D. 清明节最主要的文化意义在于人的活动与自然界合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今年传出了个别城市或大学里限制过圣诞节的消息,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再次引发争议。 请写一段文字,就此说说你的看法。字数要求在 120 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