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句子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把这个问题拿来问客人:“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像你的美)。”
B.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第二天徐公来,偷偷看他,自认为比不上自己,对着镜子看自己,又觉得自己差远了
C.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大臣、官吏、百姓能当面指责批评我的过错的,得到上等奖赏。
D.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命令刚刚颁布,大臣们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大城市一样热闹。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 近期,我国海军在南海举行了大规模实战演练,辽宁号航母战斗群首当其冲,闪亮登场。
B. 在人迹罕至的密林深处,奇异的原始森林风光,令人心旌荡漾,难以忘怀。
C. 四月的水乡,黄花灿烂,碧水悠悠,几只白鹭不时轻轻掠过船舷,眼前的一切真是栩栩如生。
D. 做任何事都要按照一定步骤循序渐进,否则将“欲速则不达”。
3、下列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漫步在橘子洲头,我的耳边不时传来鸟儿婉转动听的歌声。
B. 2018年中华龙舟大赛4月21日至22日在浏阳河水域举行,各项筹备工作正在方兴未艾地展开。
C. 习近平主席在博签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题演讲,高屋建瓴、观点鲜明,在各地引起热烈反响。
D. 个人所得税扣除额具体提高到多少才合适,有人说7000元,有人说10000元,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珠海有“浪漫之城”的美誉,犹如镶嵌在珠江口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B. 舞台上台湾女艺术家的演奏优雅动听,观众在这经典乐曲里如痴如醉。
C. 奶奶一病不起,即使偶尔下床上卫生间也是蹑手蹑脚、踉踉跄跄。
D. 要是开了这一个恶例,以后谁都可以借口有例可援。
5、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乙】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有间,曰:“已习其技,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②,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③,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此曲确《文王操》④也。”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③为人:作曲的人。④《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__________
②已习其技,可以益矣 _______
③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________
【2】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此之谓乎 丘未得其志也
B. 学而不思则罔 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C. 教学相长也 此曲确《文王操》也
D. 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倡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
【4】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 【乙】文中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C. 【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5】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
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连夕大风凌寒梅已零落殆尽(其一) 卜算子 咏梅
【宋】范成大 【宋】·陆游
枝南枝北玉初匀,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夜半颠风卷作尘。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春梦①都无三日好,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一冬忙杀②探梅人。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春梦:梦见梅花报春 ②忙杀:忙坏了。又做“忙煞”。
(1)【甲】诗用 指代梅花;【乙】词上阙通过驿站、断桥、 等意象,渲染了梅花落寞凄清、遭受摧残的情形。
(2)【甲】诗和【乙】词都提到梅花“作尘”,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7、字里有乾坤。
(1)(汉字溯源)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通过追溯字形演变就可以知道它的本义。如图所示,我们从“武”字的最初构形分析就可以推究其本义。
武:(戈,兵器)+(止,脚趾,表示行进),表示持戈而行。造字本义:肩扛兵器,出征作战。
请仿照示例推究下列汉字的本义(二选一)。
(2)(汉字妙解)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今人赋予了汉字新的含义。比如“超”字可解释为:“召”示你,不停地走,你才能赶上别人,走在前面。
请仿照示例妙解下列汉字(二选一)。
①真 ②忌
8、用诗文原句填空。
(1)蒹葭萋萋, 。(《诗经·蒹葭》)
(2)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3)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5) ,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6)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艾青《我爱这土地》)
(7)为了营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境,诗人常讲究意象的着色,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就有“ , ”的诗句, 黑与金的对比色,产生了明丽鲜艳的效果。
9、知 止
①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夜晚腹泻,父亲趁机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
②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的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标准。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
③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像王安石,其能力、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
④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华盛顿虽然指 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他说:“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
⑤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
⑥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可惜他们听不进去。
⑦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钱”“权”都是如此。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是很必要的。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制衡,自然会产生一些“知止”的想法。而在眼下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张继高散文》,有删改)
【1】本文鲜明地提出了“知止”这一观点,“知止”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本文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10、单 纯
①“单纯”二字是我心中所能做出的对人的心灵境界的最高褒评。清澈、纯净即是美!朴实、坦诚即是美!拒绝了繁杂、混浊即是美!单纯的心灵可以锻造美丽厚重的人生。
②心灵的单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始的单纯,一种是超越的单纯。儿童的心灵具有原始的单纯。人在童年时是天真的、纯粹的、梦幻的、艺术的。可以说,童年所赐予我们的幸福、勇气、鼓舞和信心,童年所教会我们的高尚、正直、善良和诚实,比人生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得多。人在童年时期,敢于参天悟地,没边没沿说些同无限相关、连后世哲人都不敢说的话。人类的童言和稚作就连后世的伟大哲学家、艺术家也极难比肩。
③岁月像筛子,筛去了人最初的纯真和善良。人成熟了,身体扩展了,年轮添加了,反而灵魂猥琐,人格缩水了。童年时单纯的心灵宛如一粒花粉,却在无意的“成长”中被世俗经验这只蟑螂拖走。某些“成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用生命中天然美好元素和纯洁高尚品质,去交换成人世界的生存经验、技巧和某些策略的过程,就像一个单纯的天使,不断掏出衣兜里的珍珠,去换取巫婆手中的玻璃球。
④在使人性复杂化的社会领域中,有一些精神本能强烈的人,在丢失了原始的单纯之后,却能获得超越的单纯。古今中外精神上的圣人、哲人,他们都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思想和体验,但其心灵世界的核心始终是单纯的。他们永葆儿童的单纯,简化社会关系,节制人际交往,从浮嚣尘世抽出身来,穿越世俗社会的蔽障,朝着伟大的精神目标奋进。
⑤单纯的心灵是精美的,世间一切精美的艺术作品都缘自精美的单纯。蒙田苦思冥想创作了启示人类的“随笔”,弗洛伊德倾尽心血写出了探索心灵奥秘的皇皇巨著,巴尔扎克夜以继日描绘了人间画卷,梵•高饱蘸笔墨画出了含蓄多姿的向日葵, 。这些当之无愧的珍宝都是单纯的心灵的结晶体。
⑥清朗明亮如蓝天丽日的莎士比亚的语言;洋溢着浪漫气息,读来齿颊生香的唐诗宋词;或精辟犀利,或含情脉脉的元曲,这些都是绽放在单纯心灵上的五颜六色的百合。
⑦在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中,在琐琐屑屑的日常生活中,在灯红酒绿的滚滚红尘里,我们通过艺术会晤那些单纯的心灵,可以走进不受世俗与物欲困扰的无拘无束的天地,获得精神上的幽静与清凉,心湖一片澄明。
⑧单纯是一种何等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愿天下所有的人都拥有一份单纯的心灵。
【1】通读全文,找出表明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2分)
【1】仔细阅读第③段,简述“灵魂猥琐,人格缩水”的含义。(3分)
【1】根据的理解,“单纯”可分为两种,其中“超越的单纯”在文中具体指( )
【1】结合语境,给第⑤段横线处补写一论据,要求与上文语意连贯。
【1】阅读⑤⑥两段回答,列举中外艺术精品意在阐述什么道理?(3分)
【1】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2分)
1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布诏书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一点在清明节上更是得以充分的体现,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
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的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
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1】下列关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明节已有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学术界认为其起源与寒食节有关。
B. 有人认为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等缘故,就渐渐合二为一。
C. 有学者认为,寒食节的起源是由纪念介子推开始,推广到拜祭自己的祖先。
D. 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重要起源。
【2】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
A. 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
B. 在清明节,人们拜祭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 人们在清明节踏青郊游,尽享春光,亲友闭聚,增加了凝聚力。
D. 清明节的相关活动还体现出辟邪除灾、家族兴旺、求生保健等内涵。
【3】下列各项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春游踏青,体现了上已节的文化因子。
B. 上已节消失了,演变成了春游,其原因是原始信仰的淡化。
C. 现代清明节的主要民俗活动是扫墓植树,这既有传承,又有变异。
D. 清明节最主要的文化意义在于人的活动与自然界合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12、今年传出了个别城市或大学里限制过圣诞节的消息,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再次引发争议。 请写一段文字,就此说说你的看法。字数要求在 120 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