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校开设的泥塑、剪纸等民间艺术体验课,可以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
B.城市建设能否杜绝卫生乱象,关键在于相关部门建立监督机制,民众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C.刘永坦、钱七虎院士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谁也不能否认他们在科技发展中没有做出贡献。
D.全国人大代表快递小哥柴闪闪的“人生逆袭”,离不开他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时代的指引。
2、下列诗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B.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C.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D.我亲爱的/祖国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làn)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意。
B.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jiáo)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C.其逸情也,最见于独处幽(yōu)居之时。
D.读书费时过多易惰(duò),文采澡饰太盛则矫。
4、下面语段中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dàn(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hài( )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我们秉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主席2021年新春贺词(节选)]
A.诞 zài 骇 fān
B.旦 zài 骇 fān
C.诞 zài 骇 fān
D.旦 zài 骇 fān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肉食者鄙______
(2)神弗福也______
(3)望其旗靡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面对原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刿作为平民入朝见鲁庄公献计献策,说明曹刿是一个热爱国家、关心国事、深谋远虑、充满自信的人。
B. 本文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安排详略得当,使文章中心突出,情节紧凑。
C. 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不专衣食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
D. 文章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手法,既把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也把曹刿与庄公进行对比,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和韦使君秋夜见寄
(唐)丘丹
露滴梧叶鸣,秋风桂花发。
中有学仙侣,吹箫弄山月。
临平道中
(宋)道潜
风蒲猎猎①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注)①风蒲猎猎:风吹蒲草发出的声响。蒲,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叫蒲草,茎可供编织用。猎猎,形容风声的象声词。
(1)《和韦使君秋夜见寄》从桂花、_____等意象中可看出描写的是秋季时节的景象,《临平道中》描写的是________时节的景象。
(2)两诗中出现的“弄”字各具神韵,请作赏析。
7、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着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
(1)京剧表演中,常用脸谱象征某种人物形象的特点。《说唱脸谱》中“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如果让你用黑脸谱来扮演《水浒传》中的一个人,你认为最适合于扮演________________,因为从小说“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情节可以看出他的强悍、勇猛。
(2)我们当地最流行的剧种有什么?请至少举出一种并写出代表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文默写
⑴_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吴均《朱元思书》 )
⑵居高声自远,_____________。 ( 虞世南《蝉》 )
⑶__________,浑欲不胜簪。 ( 杜甫《春望》 )
⑷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 ( 王湾《次北固山》 )
⑸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 《论语》八则 )
⑹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_。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⑺_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 ( 龚自珍《 》 )
⑻故园渺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 )
9、古代酒器“尊”和“卑
①“尊”和“卑”都是古代酒器,因其 不同而身份大异。
②尊是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商、周时代,贵族举行祭祀或款待宾客时用它。《周礼·小宗伯》上说:“辨六尊之名物,以待祭祀宾客。”古代统治者对尊极为重视,从地下出土的青铜器尊来看,大都造型优美,形态逼真。有的塑造成犀牛形,有的塑造成大象形,有的塑造成羊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湖南宁乡出土的商代四羊方尊,在尊的肩、腹、足的每一角上都铸有一只肥硕的卷角羊,极为可爱。
③尊非寻常之物,非祭祀及款待宾客时不能使用,而这些活动也必须在祖庙及厅堂中进行,故古书中有“牲象不出门”的说法。“牲象”指的是犀尊和象尊一类。另据古书记载,祭祀或宴请宾客时,主人将酒盛于尊中,待饮用时再用勺子将酒舀到爵之类的饮酒器中,而不能直接用尊来饮酒。由于尊只能为统治者在特定场合所使用,所以尊便成了显示权位的象征,“尊”由此而有了尊贵、高贵等义。
④“卑”字的造字本义众说纷纭,这里提出一种可能与“尊卑”有关的说法。在铜器铭文中卑”字的构形是一只手拿着器皿。这器皿,清人朱骏声认为就是“裨”,所以“卑”即“裨”之古文。裨又称榼(kē,饮酒的壶),是一种扁圆形的饮酒器。从出土文物看,战国时的扁形壶般是扁圆腹、椭圆口、方足,两肩上有环。汉代出土的扁壶甚多,如湖北江陵凤凰山土有漆扁壶,江苏金坛出土有青瓷扁壶。
⑤古代,用扁壶盛酒、饮酒是一般人日常所为,尊贵者是不用扁壶的。尊贵者用稗榼盛酒、饮酒就要受到指责。《太平御览》引《后汉书》。记载了刺史周敞和豫州别驾陈茂为用扁壶装酒而争吵之事:一天,他俩驱车同往一个地方,周敞在车上用扁壶“载酒以行”,“茂取裨击柱,破之,曰:‘使君车榼载酒非宜。”这是指责周敞做了与他身份不符的事,身为一位有身份的刺史,竟在乘车的车辆上用裨載酒,陈茂生气地将裨摔倒柱子上,摔破了。
⑥比起尊来,卑为“便于提携常用之器,故为贱”。所以,卑贱、卑劣、卑微等由此引申而来。另外,因卑为扁形酒壶的缘故,某些从卑的字,也带有扁的意思,如:“稗是一种瘪谷子,即秕谷;鞠是刀鞘,刀鞘是扁的。
【1】联系全文,第①段划线处应选入的一项是 ( )
A. 使用场合 B. 分量轻重 C. 形状大小 D. 艺术价值
【2】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酒器 | 外形特点 | 使用方式 | 文化意义 |
尊 | (1)________ | 将酒盛于尊中,再用勺子将 酒舀到爵之类的饮酒器中 | (3) ____________ |
卑 | 扁圆形 | (2)______________ | 有了卑贱、卑劣、卑微等的含义 |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 尊是古代统治者直接使用的饮酒器物。
B. 在古代尊贵者是不能使用卑来饮酒的。
C. 尊卑的本义都是由饮酒器物而产生的。
D. 尊样式形态多样而卑的样式形态单一。
【4】根据第⑥段文意,解释“碑”字的含义。
10、①事物看上去怎样,取决于你观看的方式,这个道理既适用于绘画也适用于我们的生活。一幅广受欢迎的画作和一个饱满且有意义的人生,依靠的都是保持一种正确的视角。
②我的一幅风景画——《金门大桥》,描绘的是横卧于碧海白浪之上的美丽大桥优雅地弯向远方灯火辉煌的城市,这是一幅壮丽的图景。我能画好它,就是因为我保持了一种正确的视角。
③在美术中,视角是画家观看所画世界的镜头和角度,也帮助画家塑造画的真实、巧妙地改变世界,从而达到艺术家的创作目的。画家能强调、减少某些元素,甚至增加或者减掉一些,从而画出一个可信的美丽整体。
④生活中也是这样。视角是我们看待自己生活的方式,也能塑造我们的生活。
⑤如果一个人通过一个感恩和希望的视角看生活,那他的生活和想法肯定与悲苦和愤怒的角度看很不一样。我看待我自己的方式就是如此。如果我对自己保持一种平衡的角度——诚实地认识我的缺点和不足、真挚地感恩我的天赋和才能——这种平衡的角度将会塑造我的生活,让我的生活更平稳、踏实。
⑥视角是容易偏移的。当一个人工作太努力、期望过高或者日程表超负荷时,当缺乏睡眠、饮食不当、精神生活未能保持步调一致时……在这些情况下,他的视角会倾斜、发生扭曲,致使他疏离真实的自己和生活里重要的事情。在这些时候,人们往往容易专注于次要的事情,为小事焦急,把自己的沮丧发泄到别人身上……
⑦做什么可以恢复正确的视角?多年来,我收集了一些帮助自己在生活中保持正确视角的技巧。
⑧安静时间和独处是我的两个重要法宝。作为一名画家,我拥有很多的安静时间。当我工作时,我会在画架前一连坐几个小时,思考未来,想我爱的亲人、上帝的慈悲,考虑自己面对的挑战、他们的需要、我生活前进的方向。当思想一折一折地缓缓打开,静悄悄地、不知不觉间,在我活跃的头脑中,智慧和上帝的指导宛如轻轻飘落于繁忙街道的洁白雪花般翩然而至。因此,我尤为喜欢这些安静的沉思时刻。
⑨与安静时间同样重要的事情是,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参与、没有了解朋友和同行想法的机会,维持平衡的视角很难。所以,我阅读、寻找朋友谈话、与我的妻子南妮倾心交谈……
⑩还有,最重要的一个技巧,是把目光放长远。我努力从自己的生活后退一步,以此获得更好的构建未来的视野,并确定什么只是暂时的、什么才是永恒。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帮助自己在生活中保持正确视角的技巧”有哪些?
【3】下列说法中,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在美术中,视角才是我们看待对象的方式,并决定我们如何塑造对象。
B. 文章第④自然段和第⑦自然段一样,在结构上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C. 视觉容易偏移的原因是人们专注于次要事情,把沮丧发泄到别人身上。
D. “当思想一折一折地缓缓打开”中,“一折一折”有化抽象为形象的效果。
E. 以正确的视角看待生活,你就会创造出充满欢乐、宁静、祥和的生活。
11、不仅记得,还要晓得(有删改)
谢有顺
①我是很早就给自己定了原则,不写序、不上电视的,所以去年系里约我为学生的优秀毕业论文集写序,我便婉辞了;今年再约,不好意思推脱,答应了下来。
②我忽然想起,曾有学生说我对博士生严苛,对本科生却是很好的。这大约是真的。许多的博士生,定准了要以学术为志业,早早就为知识、规范、成果所累,心灵已无多少伸展的空间,一切似乎都格式化了。所以,一本本厚厚的论文读下来,得到的印象无非是认真、规矩二字,几乎没有多少旁逸斜出、生机勃勃的段落。论文的写作,普遍成了关于某个问题的枯燥推演,或者成了一种知识谱系学的梳理,而不再是牟宗三所言的“生命的学问”。我经常问学生,你喜欢谁的作品?喜欢研究哪些问题?他们往往答不上来。
③哦,原来他们并无喜欢,写作和做研究,不过是完成任务而已。
④没有喜欢,没有个体生命的投入,文字就定然不会有体温、有文采,学问就更谈不上能贯通天地和人心了。钱穆说,凡做学问,当能通到身世,尤贵能再从身世又通到学问。古人谓之“身世”,今人谓之“时代”。凡成一家言者,其学问无不具备时代性,无不能将其身世融入学问中。但今天的学问,越来越成为一种工具;今天的文学,也几已成了“纸上的文学”。身世和时代正在消隐,所剩的,不过是些材料、名词、公共经验,以及下面那颗斤斤计较的心。我不是学问家,但也知道,做研究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进得去也出得来,要有心得,要有生命的感悟,要和自己有关,而不仅仅为知识所累。
⑤事实上,几年前我读王元化和林毓生的通信,当他们谈到关于文化的衰败和人的精神素质下降,我就认同了他们的感叹,“世界不再令人着迷”。只是,我心里还有不甘,总觉得世间万事原非定局,它是可以变的;人力虽然渺小,但也是可以增长和积蓄的。这也是我对中山大学的本科学生怀有更大的热忱,对他们写的论文抱有更多好奇和期许的原因之一。他们年轻,充满活力,身上还有不愿被压抑的梦想和激情,还有未被现有教育方式损伤的直觉和率真。他们中的大多数,虽然在论文写作中还不知如何“达之于道”,却也本能地拒斥着为学术而学术的孤冷。他们遵循规范,但也向往戴着镣铐跳舞;他们仰视前辈,但也不忘自己发声。所以,在论文的一些段落,你总能发现他们的机智和会心,有时还杂着狡黠、幽默和过于大胆的臆断——这些看起来是最不整饬的部分,恰恰是这本优秀论文集中最见才华、最见性情的地方,它体现的是这一届学生的心灵底色,里面埋藏着他们的学术理想,也昭示着他们不同凡响的创造精神。
⑥我尤为珍惜这些异质的思维和心得,因为有感而发比堆砌材料重要,摆脱历史束缚的能力有时也比历史感重要。这些学生,一方面是秩序的囚徒,另一方面也应是反抗秩序的先锋——在他们理应放怀大笑的年龄,我们不该只看到他们脸上的肃穆和规矩;在他们还可以怀疑一切的岁月,我们更要学习欣赏他们的勇气和偏激。他们读书,写作,做研究,不过是认识自我的一种方式而已,至少,我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会尽量呵护他们的这种个性和激情。我一直记得《传习录》里的一段话,“一友问:‘读书不记得,如何?’先生曰:‘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这个自家本体,就是“活泼泼的”心性,也是胡兰成所说的“不失好玩之心”,照王阳明的意思,“此是学问极至处”。王国维赞李后主的词“不失其赤子之心”,鲁迅称《红楼梦》为“清代之人情小说的顶峰”,又何尝不是对一个作家那“活泼泼的”心性的盛赞?
⑦大学四年读下来,同学们这种“活泼泼的”心性还残存乎?多数的时候,我对当下教育境况是悲观的,除了大才可以在任何环境下拔地而起以外,更多的人,不能不受时代风潮的感染,也不能不在学业、就业的压力下而妥协,世故起来;他们的忧虑和危机感,在塑造他们的参与意识的同时,也在删除他们内心里那些多余的枝蔓——尤其是“活泼泼的”部分,慢慢的,就只能深藏于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了。
⑧所幸,还有这本优秀毕业论文集摆在我的面前,作为一种记录,既是这些学生心灵的私语,也是他们智慧的痕迹,它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他们不仅“记得”,也还“晓得”,甚至还有些许的“明得”——论文中这些真正有价值的、“活泼泼的”觉悟之思,被淹没在词语的海洋中时,未必醒目、未必集中,但它们却是我读之最难忘怀的部分。
⑨所谓优秀,此之谓也。
(这是作者为中山大学中文系《2011届优秀毕业论文集》写的序言。)
【1】本文最主要的观点是( )
A.不写序、不上电视是我的原则。
B.我对博士生严苛,对本科生却是很好的。
C.不仅记得,还要晓得。
D.我尤为珍惜这些异质的思维和心得,因为有感而发比堆砌材料重要,摆脱历史束缚的能力有时也比历史感重要。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第②段开头“曾有学生说我对博士生严苛,对本科生却是很好的”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阐明了写这篇序言的原因。
B.第②段后半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许多博士生似乎“格式化了”,“论文的写作,普遍成了关于某个问题的枯燥推演”。
C.第④段从钱穆谈到今人,用到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体现了作者对于“个体生命投入”非常重视,对于现状则深感忧虑。
D.第⑥段中引用《传习录》和胡兰成、王阳明、王国维、鲁迅等人的话,又何尝不是作者对那“活泼泼的”心性的盛赞?
【3】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是( )
A.作者认为博士生不能为知识、规范、成果所累,心灵要有伸展的空间,博士生论文不能仅仅有认真、规矩,不能仅仅是关于某个问题的枯燥推演,而应该是有生命的。
B.只有喜欢,只有个体生命的投入,文字才会有体温、有文采,学问才可能贯通天地和人心。做研究要有心得,要有生命的感悟,要和自己有关,要将身世融入学问中。
C.作者认为,“今天的文学,不过是些材料、名词、公共经验,以及下面那颗斤斤计较的心”,他还认同“世界不再令人着迷”。总之,作者对当下的教育境况是绝望的。
D.大多数本科生拒斥着为学术而学术的孤冷。他们向往戴着镣铐跳舞,不忘自己发声。论文中那些看起来好像最不整饬的部分,恰恰最能体现他们“活泼泼的觉悟之思”。
12、按要求作文。
请以“你就是我的一本书”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需要,可用“××”代替,否则扣分;
③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少于20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