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名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中范爱农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的先生,因此在先生死时不主张发电报。
B.《西游记》中车迟国三大仙欲报受辱之仇,与唐僧斗法。悟空用计使三大仙三场斗法皆输。
C.格列佛一心想留在慧骃国,但因慧骃国决议要消灭耶胡,格列佛只好离开该国打道回府。
D.保尔虽双目失明却仍在病床上完成著作——《暴风雨所诞生的》,他用钢铁般的意志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2、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讽刺类小说常常以塑造典型人物来揭示、讽刺人性“恶”的一面,达到警诫教育或鞭挞、抨击的目的。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便塑造了小警官“赫留金”这一人物形象,讽刺了那些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人。
B.《白杨礼赞》《列夫·托尔斯泰》《阿长与山海经》都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C.《乐府诗集》是一本辑录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总集,编者为北宋郭茂倩。课文《木兰诗》和《十五从军征》都出自这本诗集。
D.古诗文中,“姮娥”“蝉娟”都代指月亮,“干戈”“烽烟”都代指战争,“垂髫”“提携”都代指小孩,“寻”“仞”“尺”都是古时的长度单位。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
A. 那是一张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B. 侵略者的国旗昂首挺胸,在被其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C. 使用我厂生产的涂料装饰您的居室,使您蓬荜生辉。
D. 毕业了,回想起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心中不禁涌起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春》《济南的冬天》这两篇经典散文的作者分别是朱自清、老舍,他们都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
B. 《社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分别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C.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分为十二策,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
D. 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5、文言文阅读理解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手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一佐领①日: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域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汲需修绠②耳。知古称雍州厚土水深,灼然③不谬。徐舍人蒸远,曾预斯役,尝为余言,此佐领可云格物④。蒸远能举其名,惜忘之矣。后乌鲁木齐筑城时,鉴伊犁之无水,乃卜地通津⑤,以就流水。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
(注释)①佐领:地方官员。②绠(geng):绳子。③灼然:明白清楚的样子。④格物:推究事理。⑤卜地通津:选择了渡口为城址。
【1】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汲需修绠耳
B. 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汲需修绠耳
C. 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汲需/修绠耳
D. 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汲需修绠耳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特汲须修绠耳/静以修身
B. 蒸远能举其名/有仙则名
C. 山门记于河/皆出汲于河
D. 恢弘志士之气/其反激之力
【3】选出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 两文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学识渊博,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其著《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
B. 甲文借事抒怀,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随断”的深层思考。
C. 乙文中一佐领看到伊犁城中有许多老树,所以他推断这些树下可能有水源。可见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
D. 乙文中乌鲁木齐修筑城邑,选择渡口为址,是受伊犁城凿井的经验影响。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2)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
【5】甲文中老河兵正确判断出石兽的位置,乙文中佐领准确找到水。阅读两文,说出他们能够解决问题的共同原因。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词人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只能在“梦”中驰骋沙场,快意一时。
B.“八百里”描写军营连成一片,极其广大,“塞外”表明写作这首词的地点。
C.“飞快”“霹雳”以点代面,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D.“天下事”指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词人希望借此赢得生前和死后的英名。
【2】“沙场秋点兵”中的“秋”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秋”渲染的氛围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
7、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学校语文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传承文化,走进成语”的学习活动。
(活动一•学习成语知其源)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成语就出自我们的课本,如成语“见贤思齐”出自《论语》。请你写出下列成语出自的课文题目。
(1)成语“一鼓作气”出自课文《 》
(2)成语“鸡犬相闻”出自课文《 》
(3)成语“百废俱兴”出自课文《 》
(4)成语“水落石出”出自课文《 》
(活动二•使用成语知其意)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许多源于典故。请你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是否恰当。(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小明最近成绩下滑,势如破竹,让家长老师很担心。 ( )
(2)下半场,釜底抽薪的亚泰队突然发威,两个队员各进一球,将比分反超。( )
(3)杨大爷出院后,给医生送了一面锦旗表示感谢,上书“杏林春满”。( )
(4)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同学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
(活动三•传承成语知其度)近年来,广告中成语的使用越来越多。这种广告成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引人深思的问题。请你从下面两则广告中选择一则,说说其中成语的使用是否恰当,并说说理由。
(1)最有应得(金店广告)
(2)食全食美,谷色谷香(酒店广告)
8、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3)把酒问姮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秋远塞若为情!
(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_____。
(6)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题。
为什么制度关不掉一盏灯
①首先分享一个故事:某企业有一个开放式的大办公室,有200人在一起办公。由于管理不到位,经常发生办公室的灯、空调彻夜未关的现象。最近,公司高层也知道了此事,指示行政部必须强化管理,尽快解决问题。
②为此,行政部想了许多办法。他们起初想到贴上一张“人走灯灭”的温馨提示,并在早会上强调了此事,效果不佳;后来,行政部发出了言辞恳切的通知,要求大家务必注意,效果也不好;再后来,干脆出台相关处罚措施,抓到“犯人”罚款100元等......总之,他们期望通过制度进行管理,而所有这些制度实施之后开始还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时间一长,由于惰性使然往往不了了之,老问题还会继续发生。看得出来,因为每每采取措施之后效果总是不如人意,管理者往往会在制度建设上不断加大力度......结果是,制度加码,管理复杂,效果不好,员工抵触。
③类似的问题也发生在酒店。酒店老板每当看到客人离开客房之后,电视和电灯都开着,很是心痛。他也曾想过用制度解决问题,但是他明白,客人不仅不会理会他的制度,甚至还可能因为这些制度坏了心情,酒店有可能因小失大。后来某酒店员工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来:房间钥匙(IC卡)既可以开门,还可以插卡取电。客人离开的时候取走钥匙,电源立即被切断。酒店的这个联动方法,属于机制的范畴,是防呆机制的一种(傻瓜都能做对)。它源于智慧,优于制度,管理简单,效果良好。
④从故事中,我们懂得一个浅显而伟大的道理,制度固然重要,但机制比制度更重要,更可靠。所以管理者务必充分认知机制的力量,活用各种机制,把管理做简单,改善管理效果。大到国家或社会管理,小到企业或家庭管理,都要善用机制的力量。
⑤那什么是机制呢?所谓机制,就是一种牵一发动全身的结构化方法,它会对管理对象产生远大于制度的约束力。根据约束力大小,可分为硬机制、强机制、弱机制三种。顾名思义,硬机制产生硬约束,强机制产生强约束,弱机制产生弱约束。在具体管理实践中,各种机制并不是完全等同于三者之一,而更多地介于这三者之间。下面用个例子进行说明。
⑥在一家企业,为了防止员工在装配机器过程中漏装螺丝(最容易犯的错误),人们提出了这样几种机制。第一种是,在复数个螺丝盒上安装感应器和蜂鸣器,只要作业者未按规定顺序从螺丝盒中拿取螺丝,蜂鸣器就会报警。第二种是,设计了一只有复数个手指的机械手,手指末端装有只能吸起一颗螺丝的磁铁。每个装配节拍开始的时候,机械手会自动吸起规定数目的螺丝,操作者只要把机械手上的螺丝装完就行。第三种是,事先把每台机器所用螺丝分别配送在不同工位上,各个工位作业者只要把配好的螺丝装完即可。虽然以上三种机制的约束力不同,但是都能不同程度减少员工犯错的机会。试想,如果有人试图以诸如“每漏装一颗螺丝罚款100元”这样的制度来解决问题,是十分可笑的。
⑦在诸如反腐败、减上访、防犯罪等社会管理实践中,机制同样十分重要。只要我们能够转变观念,走出制度迷信和制度依赖的误区,善用机制的力量,就可以极大地提高社会管理效率,有利于建设和谐、平安社会。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简析1—4段的论证思路.
【4】第6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据新闻报道,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经管学院开始早晚自习制度,但学生迟到早退的现象较多,针对此现象,学校对于迟到早退的学生取缔传统的写检讨书的做法,而是写出自己的100个优点,还要其他同学作证是否属实,取而代之的新颖管理方式,令不少学生大呼“校会玩”,出勤率也大大增高。“以前犯了错就在网上百度一片检讨模板,稍加修改就能交差,现在犯了错还要夸自己,还得夸满一百条,真是太羞愧了。”该院的某学生说道。你觉得这种做法的好不好,请说明你的理由。
10、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霉菌的功过
(1)在日常生活中,你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事儿:穿过的衣服、鞋帽,用过的皮包、浆糊,吃剩下的馒头、糕点,放置的水果、酱制品等等,放上一段时间以后,它们上面就会长出一点点、一堆堆、一簇簇绒毛般的东西,还散发出一阵阵难闻的霉味。
(2)特别是在黄梅天,这种长霉的现象更是常见啦!你可能由此而产生一种对霉的厌恶情绪。
(3)霉是什么呢?霉属于真菌,叫霉菌。常见的霉菌有根霉、毛霉、曲霉和青雾等等。
(4)自从显微镜发明以后,人们对霉菌了解得更清楚了。霉菌形成的菌落,开始的时候颜色很淡,随着菌丝不断扩展蔓廷,颜色就逐渐加深;常见的有黑、绿、白、灰、棕和土黄等色。它们的形状,有的像绒毯,有的像棉絮、蜘蛛网,菌丝宽几毫米,肉眼往往也能看得见。菌丝是单细胞的或者多细胞的分枝,上面还能产生出孢子来进行繁殖。
(5)应该说,霉菌对于人类有功有过。的确,有些霉菌会引起衣服、食物和物品的霉烂,使人和动植物得病。比如,小麦赤霉、稻恶苗赤霉会引起小麦、水稻病害,黑根霉引起甘薯得软腐病,青霉引起柑橘得青霉病等等。
(6)你买来的橘子,时间放长了,往往会看到橘子皮烂了一块,周围有绿色的一圈,上面竖立着许许多多绿绒毛。你剩开橘皮,发现里面的橘瓣也腐败了。如果尝一下,怪苦的,赶忙吐出来,嘴里还会残留苦味。这是青霉在作怪,它分解吸收橘子里面的营养,供自己发育的需要,排出废物,腐蚀整个橘子,使橘子从外表一直烂到了里面。人们吃了这种腐败的橘子以后,带苦味的毒素就会在消化道里引起不同程度的肠炎或胃炎。
(7)发霉的花生和玉米,往往寄生一种黄曲霉菌,其中有些菌株会产生一种带有萤光的黄曲霉毒素。人、畜吃了发霉的花生、玉米以后,常会引起肝癌。这种毒素要在280-300摄氏度才会被破坏,一般的煮或炒,是达不到这个温度的,因此发霉的花生和玉米一定不能吃。
(8)霉的利用在我国有很久的历史了。周代,有种专职的官员,专门从黄色曲霉中取得一种黄色的液体,来染制皇后穿的黄色袍服——黄衣。古人不仅早就知道用霉来制酱,还懂得用豆腐和浆糊上的霉来治疗伤口出血和疮痈等疾病,能起消炎和愈合伤口的作用。
(9)豆腐乳怎么那么好吃呢?原来,它是用豆腐切成小块,接种了毛霉菌而制成的。这不仅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还把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和其他有机酸等营养成分,吃起来就显得鲜美可口了。
(10)曲霉中的米曲霉、酱油曲霉在发酵工业中有重要作用。它可以酿制酱和酱油,还可用来生产淀粉酶、蛋毛霉曲霉白酶和磷酸二酯酶等等。
(11)霉菌除了进行食品加工以外,还可以生产工业原料,比如柠檬酸、甲烯琥珀酸等等;制造抗菌素,比如青霉素、灰黄霉素等等。青霉素的发明和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挽教了无数濒临死亡的士兵的生命,因为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神奇的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
(12)现在,人们发现,霉菌中的蝗菌,能治蝗虫;武氏虫草菌能消灭松毛虫。白僵菌更是杀虫的能手,能扑灭玉米螟、茶毒蛾、松毛虫、黄地老虎和苹果食心虫等三千多种害虫。人们用人工培养的白僵菌,制成菌粉,喷洒到农作物上,害虫吃了以后,就会害上白僵病而死去。如果蚕宝宝吃了白僵菌粉,也会患“白僵病”,对养蚕业就会有更严重危害,因此使用菌粉时,就得注意啦。
【1】根据文意,给“霉菌”下个定义。
【2】根据全文,归纳“霉”的作用有哪些?请分条回答。
【3】第④段描绘“霉”在显微镜下的形状和色彩,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4】奶奶家中有一袋发霉的花生,但是奶奶舍不得扔掉,说炒炒还可以吃。请你用文中的相关知识劝说奶奶。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咬牙”是一种修炼
向贤彪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
②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与敌战斗频繁,又遇严重旱灾,白花花的盐碱地颗粒无收;日军还放水淹地造成水患,导致痢疾、霍乱等瘟疫盛行。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
③“咬牙”体现的是坚韧。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惟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采撷成功的果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从来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成功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一项事业、一件工作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也最需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
④“咬牙”彰显的是智慧。京剧《沙家浜》中,18名新四军伤病员被困于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于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行动。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⑤“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办公室。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
⑥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王进喜用身体堵住井喷的“咬牙”,就没有大庆油田的传奇;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
⑦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
(《人民日报》2018年05月15日04版)
【1】请简述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2】文章第②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全文,说说文章题目中“咬牙”的含义。
【4】从语言特色角度,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一项事业、一件工作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也最需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
(2)“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办公室。
12、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篇文章。
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说这样一段话:
“有时,我的心在哭泣,渴望看到所有这些东西。如果我仅仅凭借触觉就能得到那么多的快乐,那么凭借视觉将会有多少美展现出来啊!可是,那些有视觉的人显然看得很少。对于世界上充盈的五颜六色、千姿百态万花简般的景象,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也许人类就是这样,极少去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东西,而渴望那些我们所没有的东西。在光明的世界中,视觉这一天赋才能,竟只被作为一种便利,而不是一种丰富生活的手段,这是多么可惜啊!”
作文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要规范、整洁。
(5)行款格式规范。
(6)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学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