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农民所作所为的依据是(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中共“八大”决议
2、他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藐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因此享有“诗仙”的赞誉。他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孟浩然
3、五代十国时期割据太原的是( )
A. 南唐 B. 吴越 C. 北汉 D. 前蜀
4、南宋诗人艾可叔曾写道,“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这反映了宋代哪一手工业部门的发展情况
A.制瓷业
B.酿酒业
C.纺织业
D.造船业
5、谚语是民间流传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下列谚语反映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的是
A.“苏湖熟,天下足”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D.“地在人种,事在人为”
6、岳飞赢得广大人民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
A. 岳飞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B. 岳飞主张抗金,被投降派杀害
C. 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D. 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7、著名学者王立群曾经这样描述一位历史人物:“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削兵权。”这位人物是( )
A.刘邦
B.李世民
C.朱温
D.赵匡胤
8、有人说:“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直接关联的历史人物是( )
A.张骞
B.王昭君
C.卫青
D.班超
9、“六月飞雪、血溅白练、大旱三年”这些词语与下列哪部作品有关( )
A.《三国演义》
B.《窦娥冤》
C.《红楼梦》
D.《水浒传》
10、观察图片,判断这是哪个朝代的疆域图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11、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杜甫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的诗句中描述的工具是
A.
B.
C.
D.
12、标志着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澶州之战
13、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大英雄:他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出生入死,功勋卓著,也曾身陷囹圄;他多次遇刺却能逢凶化吉;他懂天文熟地理,谙韬略善用人;他戎马倥偬数十载,横扫白山黑水,统一女真各部,击溃大明王朝,成为威震北中国的一代铁血汗王!他是
A.阿骨打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14、隋唐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民族政权并立 C.诸侯争霸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5、“朕选儒臣(文官)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武将)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的举措( )
①造成了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6、1985~1988年中国制造业实现了持续3年的高速增长,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高达16.5%.这主要是因为
A. 一五计划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三大改造
D. 土地改革
17、某同学搜集了下列有关四大发明的资料,请你帮他辨别其中正确一项是
A.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被称为“蔡侯纸”
B.隋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的印刷品
C.火药的发明与古代炼丹术有关,唐初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
D.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宋代有“苏常(州)熟,天下足”的谚语;另外,南宋陆游曾提到:“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这说明宋代
A.南方丝织业超过北方
B.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
C.南宋的海外贸易发达
D.江南地区成为经济的重心
19、某同学在学习中绘制了四幅中国古代史上政权并立局面示意图,其中绘制正确的是( )
A.
B.
C.
D.
20、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中的第三个拐点是“澶渊之盟”,此盟约使交战双方保持了长时期的和平局面。该盟约是
A.北宋与大理达成的和议
B.北宋与西夏达成的和议
C.北宋与辽达成的和议
D.辽与西夏达成的和议
21、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强盛,文教昌盛,历史称之为 “________”;唐朝的________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22、清朝在对全国的统治过程中,在政治制度方面基本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________,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在思想文化方面推祟________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23、改错题:下列各小题的历史叙述中均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1)隋朝大运河以长安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千米。
(2)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迁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3)明朝南京城中的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是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设计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24、清初,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________。被尊称为“________”。
25、《红楼梦》
(1)作者:清代作家____创作,高鹗续写。
(2)《红楼梦》,又名《____》。
(3)主要内容:《红楼梦》以贵族青年____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____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____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4)社会意义:作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____、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5)特点与地位: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这部小说____强、____高。至今,《红楼梦》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26、改进词的创作,扩大词的境界,提高词的格调的北宋文学家是________。
27、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文字狱:清朝大兴____,造成了____,摧残了许多人才;____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_____。
(2)文化专制政策:
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一方面,大力提倡____;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进行销毁、篡改。
28、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传播文化的载体。请根据提示写出书籍名称。
(1)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是:________
(2)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________
(3)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是:________
(4)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悲剧:________
(5)清代小说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著作是:________
29、下图是唐朝发明的生产工具__________。
30、填空题
(1)_______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_______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2)唐玄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的鼎盛局面称之_______;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
(3)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有:_______东渡日本;_______西行天竺。
(4)916年,_______称皇帝,建立契丹政权,后改国号为辽;1115年,_______-称帝,建立金政权。
(5)_______的分裂局面,实际上是唐朝藩镇割据状态的继续和发展;1005年,辽宋之间订立和议,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_______”。
(6)1206年,_______ 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_______”。
31、将政权名称与建立人物和所属民族对应连线:
32、举出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的两位民族英雄?
33、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旨在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新秩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海陆交通发达,海上和路上贸易都很兴盛……宋元时期是我国海外贸易发展的鼎盛阶段,南宋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在北宋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正如学者葛金芳在《南宋手工业史》一书中所说:“在宋室南渡,定都临安之后,南宋朝廷依赖外贸、面向海洋的发展倾向表现得更为强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朝廷依赖外贸、面向海洋”的原因。(答出两点即可)
材料二 “郑和是中国第一位航海英雄。他下西洋,跟公元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
——柏杨先生
(2)材料二中所说他“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他最远到达的“天地”是哪里?
材料三 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是什么。材料三认为该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危害?
材料四 为了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我们将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
——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
(4)据材料四,指出“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体现了哪些文化认同精神?综合上述材料,通过比较我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你认为这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