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刚刚结束的中考体育测试中,我班的李明同学发挥超常,考试成绩十分理想,无独有偶,王新也获得了令人满意的号成绩。
B.刚打完这场比赛,队员们又赶往下一个赛场,有人趁乘车时间小憩一会,以休养生息。
C.2014年4月16日韩国“岁月号”客轮沉没海底,只要身临其境地想一想,我们能理解遇难者家属此时的伤心和愤怒。
D.上海曾是中国的国际都市,是中国向世界敞开的窗口,也是中国的主要港口。他至今仍是中国的样板城市,在许多方面她甚至使北京相形见绌。
2、下列各项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蕴含”“提升”是动词,“整合与凝结”是并列短语,“统一的国家”是偏正短语。
B.“文化是一个民族重要的软实力”一句中“文化”是主语。
C.“不是外在的黄皮肤、黑头发、黑白分明的眼睛,而是华夏儿女有着赤子之心”是转折复句。
D.“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全国各族青年施展才华、实现志向提供了广大的舞台”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舞台”。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小店开张之际,热忱欢迎广大顾客朋友光临,我们将不遗余力,为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
B. 老师,您在教育行业已经虚度几十个春秋,欣闻您将退休,真诚地祝愿您在未来的日子里幸福安康。
C. 久仰先生大名,无由会面,今日一见,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还请先生留步。
D. 您的画作山水一体,大气磅礴,很有古韵,作为补壁之用,真是让我家的客厅有了一种盎然古趣。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一直恪守过去的行为模式与习惯,不寻求改变,未来我们必将深受其苦。
B.漂流道两边的怪石嶙峋,地势险要,流泉飞瀑比比皆是。
C.想要做慈善的念头在他心里潜滋暗长,越来越强烈了。
D.像你这种偷梁换柱、李代桃僵的做法,迟早会被明眼人识破。
5、唐太宗论政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日:“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①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可得乎?”
(太宗)又谓日:“汝②骗舟乎?”对日:“不知。”日:“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日:“汝知此树乎?”对日:“不知。”日:“此木虽曲,得绳③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贞观政要》(有改编)
【注释】①简静:施政不繁苛。②汝:指太子李治。③绳:木工用的墨线。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B. 土木不息,可得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C. 舟所以比人君/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 为人君,虽无道/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3】依据选文,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①渡江初。燕兵夜娖②银胡觮③,汉箭朝飞金仆姑④。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⑤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释)①锦襜(chān)突骑:襜,战袍。指精锐的锦衣骑兵。②娖(chuò):整理的意思。③银胡觮(lù):银色或镶银的箭袋。④金仆姑:箭名。⑤戎:入侵者。
【1】下面对词作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
B.词的上片用“拥”字、“飞”字表动作,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得有声有色,饱满有力,极富感染力。
C.下片的前二句今昔对照,一“追”一“叹”,包含对过往岁月的追念,对经历挫折的感叹;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
D.下片第三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由黑变白。词人借此感叹春风无情、春天易逝的惆怅之情。
【2】试简析词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7、分析下面几句台词中蕴含的象征意味。
(1)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理解性默写。
(1)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仲淹《渔家傲》: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江城子》抒写主人公愿意效法武将魏尚,戎边抗敌的渴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身不得,男儿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辛弃疾在《破阵子》一词中:具体描述军营生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中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雄心壮志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抒发词人壮志难酬的感慨。
9、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后面题目。
母亲的书(节选)
琦君(台湾)
①从小到大,我上过那么多年学,后来又教书,天天生活不离书,和书打的交道最多,也读过很多本书,而母亲的书却是我怎么读也读不完的一本。
②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③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④“那本橡皮纸的。”
⑤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⑥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⑦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⑧还有一本母亲喜爱的书,也是我记忆中非常深刻的,那就是怵目惊心《十殿阎王》。粗糙的黄标纸上,印着简单的图画。是阴间十座阎王殿里,面目狰狞的阎王、牛头马面,以及形形色色的鬼魂。依着他们在世为人的善恶,接受不同的奖赏与惩罚。惩罚的方式最恐怖,有上尖刀山、落油锅、被猛兽追扑等等。
⑨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日子的好坏,对母亲来说是太重要了。她万事细心,什么事都要图个吉利。买猪仔,修理牛栏猪栓,插秧、割稻都要拣好日子。腊月里做酒蒸糕更不用说了。只有母鸡孵出一窝小鸡来,由不得她拣在哪一天,但她也要看一下黄历。如果逢上大吉大利的好日子,她就好高兴,想着这一窝鸡就会一帆风顺地长大,如果不巧是个不太好的日子,她就会叫我格外当心走路,别踩到小鸡,在天井里要提防老鹰攫去。
⑩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气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气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 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和大哥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还有老师教过我诗经里的《蒹葭》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我当时觉得“宛在水中央”不大懂,而且有点滑稽。最喜欢的是头两句。“白露为霜”使我联想起“鬓边霜”,老师教过我那是比喻白发。我时常抬头看一下母亲的额角,是否已有“鬓边霜”了。
⑾《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⑿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1】母亲有哪三本书?与它们相关的事情是什么?
【2】赏析第⑤段中画线句的妙处。
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
【3】怎样理解结尾那段话?
【4】你的母亲有什么心爱之物?请写一段文字做一介绍。(60字以上)
【5】请写一例有关书或者读书的诗文名句。
10、阅读《从审美到歧视只是一步之遥 》,完成后面小题。
从审美到歧视只是一步之遥
①近年,网络上有一个热词经常被年轻网友引述,它就是“颜值”,意为容貌英俊或靓丽的数值。当然,并没有一个真实客观的数字来衡量容貌。“颜值”不过是形容人外貌的抽象概念,形容某人极其美丽就是“颜值爆表”。与此对应的是,许多人感慨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一些人自愿加入“外貌协会”,意思是评价一个人、一件事物,喜欢把外表长得怎样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评价标准。
②在网上开玩笑比“颜值”,固然无伤大雅。一些校花排行榜的出现,甚至可以帮助活跃校园气氛。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把“颜值”从虚拟世界引向了现实生活,不仅自己重视外貌,而且待人接物也讲究外貌,恨不得自己和身边的人都长一副明星脸。为了弥补先天“颜值”缺陷,有的人频繁整容也不是稀罕事,甚至有人到国外整容,因手术失败引发了跨国医疗纠纷。一些单位在自我宣传时,也常让“颜值”高的员工露面,类似最美女警和最帅男警的照片常常格外夺人眼球。
③“颜值”尽管是新兴概念,所表达的意思却是老生常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爱惜容貌古而有之。到了网络时代,“视觉经济”占了主导,“颜值”自然大行其道,以至于产生了“看脸的社会”这样的说法。其实很多人在谈论“颜值”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的情绪。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天生丽质并非自己能够决定,被“颜值”这种价值取向牵着走才是人们的处境。
④外貌歧视是客观存在的。有德国学者研究得出结论:工资、晋升和津贴都和一个人的外貌吸引力有关。如果这还算不上歧视,那么东莞一商场的例子说得更清楚:该商场清洁工工资标准与“颜值”直接挂钩,年纪轻、形象好的,月薪___1___元;其他的则为___2___元。更多的歧视藏在你“说不清道不明”的灰色地带:求职应聘时因为证件照太草率而被刷掉;面试后被淘汰的真正原因竟然是“辨识度不怎么高”。
⑤把一件与外貌毫无关系的事情,以外貌为标准来衡量,就可能落入歧视的陷阱。网上流传模特学校招生测试形体,没有人说这是歧视,因为形体本是对模特的一种公认的职业要求;有人对婚恋对象有一些容貌的要求,也谈不上歧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私生活的取向他人不能干涉。但是,凭常识就可以得出结论:清洁工扫地是否能干与外貌无关,警察破案是否让人民满意也不是靠“颜值”。
⑥ 不可否认,善于经营个人形象,也是一个人能力素质的体现。在有经济条件的前提下,注意自己的穿着搭配,为了体型苗条减减肥,既锻炼身体又美化外表,大概没有人会提出什么异议。但是,“颜值”高不高,光靠后天努力并不够,必须承认是否天生丽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一个人懂得怎么穿着打扮,那叫做审美;反之,一个人动辄以貌取人,嘲笑他人无法改变的容貌,那就是歧视了。
⑦承认人与人之间有“颜值”的差距,这早就不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了。这并不是我们认可“看脸的社会”的理由。过于崇尚“颜值”,倒可能反而被“颜值”所约束,天天心里给别人的“颜值”打分,难保哪一天自己因“颜值”不高被吃闭门羹。生下来就有美好的外貌,那是一个人的幸运。不过即使“辨识度”不高,也完全不用气馁。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认可因“颜值”而产生的歧视,你也未必能摆脱被歧视的命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
(1)“颜值”尽管是新兴概念,所表达的意思却是老生常谈。“老生常谈”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过于崇尚“颜值”,倒可能反而被“颜值”所约束,天天心里给别人的“颜值”打分,难保哪一天自己因“颜值”不高被吃闭门羹。“闭门羹”在文中指什么?
【3】说说文中画横线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4】资料链接:
时下,韩剧《太阳的后裔》中演员宋仲基人气爆棚。有人认为,是“颜值”使他成为追剧者心中的男神;也有人认为,宋仲基的成功源于自身优秀,他有着丰富的主持和表演经验,其高考成绩为当年全国前十名,高三时所有科目全优,英文和数学全校第一。
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宋仲基热”的看法。
11、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①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能够成就人生。
②耐心成就成功之美。在相当意义上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有时还布满荆棘,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的话,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有位年轻人应聘给一位雕塑大师当助理,与其想象大相径庭的是,这位雕塑大师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工作室的老人。年轻人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这位雕塑大师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在相当意义上说,正是耐心成就了雕塑大师。“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很多时候,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更在于你能否坚持到底。
③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丰子恺先生曾在《山中避雨》提到,同友人游山遇雨而仓皇奔走,友人不耐烦,但丰先生竟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把胡琴,信手而弹,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正是这份对世事的耐心,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
④耐心成就意志之美。哲人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
⑤耐心是一种修养,耐心里有结果、有收获;耐心里有发现,有体验;耐心里有品质,有风骨。让我们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让我们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B. 第②段只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了“耐心成就成功之美”的观点。
C. 第③段中“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耐心,这样才能成就过程之美。
D. 第⑤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呼应了开头。
【2】在第④段的横线处填上论据,下面不恰当的是( )
A. 愚公面对王屋、太行两座大山阻挡出入,决定移山,最后感动天帝,命人将山移走。
B. “人的全部本领无非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
C. 邱少云在对敌作战中,被烈火焚身,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咬牙坚持,最后壮烈牺牲。
D. 《红楼梦》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作者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对每个字。每句话,他都反复斟酌,细细思量,前后增删了五次终成稿。
12、题目:那一刻,阳光灿烂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