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性行(xíng) 臧否(fǒu) 崩殂(cú) 裨补阙漏(bì)
B.陛下(bì) 咨诹(zōu) 夙夜(sù) 费祎(wěi)
C.菲薄(fěi) 长史(zhǎng) 陟罚(zhì) 猥自枉屈(wěi)
D.攘除(rǎng) 忠谏(jiàn) 驽钝(nú) 以遗陛下(yí)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画横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天,草长莺飞,丝绦拂堤(tí),处处洋溢着和暖的气息,奏响着和谐的旋律,演绎(yì)着动人的画面,让人心旷神怡。
B.中国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sù)到3000年之前,甲骨文的发现可为确证,浩如烟海的历史书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diàn),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
C.经典阅读,会在潜(qián)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经典故事会帮助孩子们辩别正邪,培养坚韧不拔、锲(qì)而不舍的精神。
D.从呱(gū)呱坠地到蹒跚学步,步步有母亲殷(yīn)切期盼;从羽毛未丰到振翅高飞,天天有母亲浓浓牵挂。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8世界移动通信大会”2月26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参观的人数超过10万有余。
B.《朗读者》受到中学生的广泛喜爱,靠的是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取得的。
C.为了杜绝中小学生吸毒事件的发生,桐梓县各中小学加强了禁毒教育,让学生们认识到了毒品危害的严重性。
D.在央视的文化栏目《国家宝藏》中,通过明星守护人的讲述,使观众看到了国宝的“前世今生”。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陋室铭》《马说》和《小石潭记》这三篇名文的作者分别是刘禹锡、韩愈和柳宗元,他们都是唐代伟大的文学家。
B.杨修、香菱、吴用这三个人物分别出自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的《三国演义》、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水浒》。
C.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都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祖国土地的无限热爱之情。
D.《皇帝的新装》和《丑小鸭》都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品,其中《丑小鸭》告诉我们,只要心怀梦想,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成才。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向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枢楼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例,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能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爵,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云归而岩穴螟(________)
(2)杂然而前陈者(________)
(3)游人去而禽鸟乐(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一自然段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
B. 选文第二自然段通过四个场面的具体描写,描绘了滁州人民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从侧面烘托出滁州政治清明的景象。
C.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刻画出一个因仕途不得意买醉逃避现实的萎靡不振的醉汉形象。
D. “树林阴豁,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一句,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表现出山林的幽静。
6、诗歌赏析
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①
辛弃疾
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②烟冷。
大都一点宫黄③,人间直恁④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注释:①木樨:桂花。②水沉:沉香,这里指桂花香气浓郁。③宫黄:古代妇女以黄粉涂额,又称额黄。④直恁:竟然如此。
【1】这首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桂花的?
【2】“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一句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情怀?
7、补写出下列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空缺部分。
①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诗集是《 》,我们学过其中的一篇写景的文章是《 》。
②英国18世纪著名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小说名著《 》以清新的文字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奇异的幻境,主人公的有趣经历展现了小说的童话色彩,不过,这只是这部小说的表面特征,尖锐而深刻的 才是小说的灵魂所在。
8、填空。
(1)《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______) (学派)经典之一。孟子,名(______),(______) (时代)中期思想家、教育家。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棉花糖
那年,老家的炊烟像云朵一样悠悠地飘着。
晌午,父亲拖着一身的泥巴吭哧吭哧地走回家。这日头!父亲心里一阵嘀咕。
“回来了?”母亲把毛巾递给父亲。
“嗯,先喝口水。”父亲走到水缸边,用勺满满地盛了一碗凉水,咕噜一声灌进肚里。
我那时年龄小,每天屋里屋外跑。父亲背着一大摞农具进院门时,我每次比母亲跑得快。
“丫头,又看我喝水?”父亲滴着汗珠朝我笑。
“甜吗?爹。”我两手搭着缸沿咯咯地笑弯着头。
A、“甜,很甜,像吃棉花糖。”爹又笑。
于是那天起我记住了棉花糖的滋味,做梦也想吃棉花糖。后来我上学了,看到学校的门口有流动的商贩卖好看的棉花团一样的东西。同学们说那是棉花糖。棉花糖?我禁不住诱惑,用零碎的硬币买了一小团吃。真的很甜,还带着香味。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父亲陶醉的样子。父亲说缸里的水是棉花糖味,这是真的吗?难道是棉花糖化了变的?
我急切地穿过窄窄的田埂,我没见到父亲行走的身影,却看见母亲提着竹杆沿着河塘在追赶鸭群。
B、我打开家门,扔下书包就蹿到院里的水缸边。我个子矮,踮着脚看不到水的影子。我端来一把椅子站上去,才终于看见那一汪被父亲快喝光了的棉花糖水。
“你不要命了?”母亲不知啥时候进来的,见我的头隐没在缸里,大叫起来。
我后来对母亲说:“没有您一声叫,我也许就掉不进缸里去,也不会明白缸里的水根本不是棉花糖的味。”
父亲惊慌地把我湿漉漉从缸里拎了出来,嘴里咕噜噜地想说什么。然后我看见父亲舀了一瓢水喝,父亲那会儿喝水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当然我不敢问缸里的水甜不甜,因为我已经知道水不是棉花糖味的。
惊魂未定的母亲给我换干衣服后去了堂屋,我根本没想到她会去找那根赶鸭的竹杆来打我。
“你这是作啥?放下!”父亲扔了水瓢吼道。
“今天不打她一下,明天还会掉进缸去。”母亲气着说。
我受了太大的惊吓,在两个水缸缝隙里躲藏。
“出来!”父亲朝我喊。C、我从缸缝里看见父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
“不出来我要砸缸了!”父亲嗓门特别大。
我只好出来,我想父亲一定不会打我,因为他从来没打过我,刚才还阻止了我母亲的竹杆。但我很快感到不妙了,父亲的眼睛转来转去显然是在寻找打我的家伙。
果然父亲在堆满农具的墙角一顿乱翻,第一次他拿起一根粗大的竹棍子走到我跟前,把我吓得半死。第二次他换成扁担又走到我跟前,我哭着求饶。第三次他拿起一顶草帽,我破涕为笑。然而父亲还是没打下来。而这时让我惊奇的是父亲蹲在地上拼命地在拔一根草。拔草作啥?我呆呆地看着父亲。
“站好了!”父亲站起身命令我。
我很听话,毕恭毕敬地站着。
随着一阵风吹过颈部,父亲说惩罚结束。原来父亲用那根草在我脸上打了一下。我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脸。有点痒。
晚上,父亲来到我床头边,问:“丫头,疼吗?”
我大哭起来,紧紧地抱住了父亲。
“小孩子不能喝生水,要得病的。”父亲微笑着对我说。
“今天我买了棉花糖吃,爹不是说缸里的水和棉花糖一个味吗?”我伤心地说。
“爹骗你的。”父亲愣愣地看着我。
父亲走的那年我正读大学。有一天,我接到加急电报,告知父亲病危的消息,我连夜乘火车赶回老家。
父亲一直等着我,在病床上他老泪纵横地捏紧着我的手。可父亲的手冰冷。
“爹…….这辈子…….只打过你……一次。”父亲喘着气说。
“您……一次……也没打过。”我感动得泣不成声。 母亲在一边默默地流着泪。
“爹,还记得这个吗?我把它带回来了。”我从书包里取出一个小布包,一层层地打开。
“一根草?”周围的人全惊讶万分。
我把那根草轻轻地放到父亲的手心上,然后我把自己的手放上去,再把父亲的五指合起来……
【1】在父亲寻找打“我”的家伙的过程中,“我”的神情随之发生了哪些变化?(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____________)——哭着求饶 ——(____________)——呆呆地看着
【2】本文描写了一位慈爱父亲,主要通过哪三件事情来表现的?请简略概述。
【3】请说说文中“一根草”的特殊含义。
【4】评点是一种个性化鉴赏的阅读方式。请你从划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一句,结合选文进行评点。(提示:可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任选角度)
10、藕与莼菜
叶圣陶
①同朋友喝酒,嚼着薄雪藕,怀念起故乡来了。
②若在故乡,每当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着短的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藕。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所以这样洁白了。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上品的东西,这是清晨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假若满污泥,就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意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了,才进城里来。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衫的小姑娘拣一节,头发银白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③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便是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④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顺爽,切成了片,送入口里嚼着,颇有点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⑤因为想起藕,又联想起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像这样就地取求很方便,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⑥而在这里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⑦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
⑧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更何所恋?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⑨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选自《故乡的梦卜乡情卷》
【1】第②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回想,从哪三个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故乡新秋图?请加以概括。
【2】第⑦自然段中,“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一句中,“我”真的“向来不恋故乡”吗?又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3】第③自然段中,作者构思一个邻居送藕给我们吃的情节,这样写起什么作用?
【4】请通读全文,从语言艺术的角度赏析本文。
【5】叶圣陶的散文“布局严谨有序”。试以本文结构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11、生活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一直以来,中华民族的诗词歌赋源远流长,为每个国人所自豪。在五千年文明史中,历代诗人留下了众多为人赞叹的诗句,今天读来亦让人赞叹。然而令人汗颜的是,在这样一个快餐时代,饱读诗书的人少了,在网络上吐槽争论的人多了。专注于文化内涵的人少了,重视颜值体型的人多了。即便开卷有益,带着功利目的去阅读文章的人多了,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去提升文化素养的人少了。步入书店,最显眼的地方往往摆放着成功学、职场技巧、商业推销等书籍,诗词歌赋和传统文化的书籍往往被束之高阁。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近些年,汉字听写大赛、成语大赛……都曾经引发如潮关注,这都说明公众对传统文化有巨大需求。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被挤到了的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节选央视评论)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早上好!我是高一10班的武亦姝。
新学期伊始,又将回到草长莺飞的时节,经过短暂的休整,你我一样都怀揣着全新的目标和希望迎来新的学期。
高一的我们经过一个学期的高中生活,收获了难能可贵的经验,对未来的学习自然更加期待;高二的学长学姐风华正茂,将要迎来更加忙碌但充实快乐的生活。而高三的学长学姐即将开始在附中的最后一个学期,离自己的目标又更近了一步。我们留恋过去的寒假,但还好有美丽的春天将至,每个人的心中又重新有了新的冲动、渴望和目标。
春天有“ (1) ”,新的生命萌发之际,附中学子又将展现出蓬勃的朝气。我们跃跃欲试地等待迎接未来,或是博学楼上激烈的辩论,或是实验室里惊喜的喊声,再者便是操场上挥洒的汗水与青春,未来的一切值得我们期待。相信同学们对自己未来的一个学期已经有了初步的设想,就如同一棵小草一样;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心中的小草不断发芽长大,成为我们想要它成为的样子,一棵大树,一朵鲜花,或者一捧绿叶,都好。
春天常见“ (2) ”,是浪漫而富有想象力的季节。我们有奔涌的情思,有灵活的头脑和天马行空的想象。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人,当有“自信人生二百年”的气魄,当有尽情的幻想与期盼,更当有将其化为现实的毅力和想法。就从制定心中的小目标,培育心中的小火种做起吧!
春天更需“ (3) ”。在美好的季节更应抓紧时间,踏实认真地走好每一步,攀登学习的顶峰。我们应认真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上课认真听讲,及时整理笔记,找到并坚持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充实,井井有条。
当清晨在床上与困意斗争时,请记得晨光尚熹微中已有早起少年勤读书的身影;当想要打开手机上网浏览的时候,请记得即使是街角闹市中也可收获遨游书海的畅快。要做热情的理想家,敢于设立目标,制定计划;亦要做踏实的实干家,认真努力地完成学习与工作,走过的路便不会后悔。
人生的诗意隐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等待人们去发现,为人们涵养一颗诗心。少年听雨歌楼上是诗意,因为他懂得深思,懂得想象,懂得留意身边的美好;相逢意气为君饮亦是诗意,因为他懂得既为朝气蓬勃的少年,就应抱有一腔热血。而今笔下略过的一道道题目是诗意,课堂上振奋人心的发言是诗意,因为我们懂得认真钻研,勤学苦练;教学楼里穿梭忙碌着的身影,问思楼上深邃专注的眼神也都是诗意,因为我们懂得如何利用最美好的时光,去做有意义的美好的事。
(节选武亦姝复旦附中开学发言)
【1】以下三句诗来自武亦姝同学的开学发言,请把它们放在材料中恰当的位置。
A三更灯火五更鸡 B草色遥看近却无 C春色满园关不住
(1)_____ (2)_____ (3)_____
【2】有专家估算,武亦姝至少有2000首诗词储备量,不过,她并不是纯粹靠死记硬背的“诗词复读机”,在节目中尽显对古诗词的喜爱。你能结合央视评论归纳出武亦姝同学成功的原因吗?
【3】请你结合以上两篇文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的理解。
【4】下列对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崔颢的《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句,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组合起来,催生了作者的乡愁。
B. 李商隐《夜雨寄北》的结尾两句,通过写眼前想见的实景,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
C.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以动衬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形象逼真地写出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清幽宁静的美妙境界。
D. 《登幽州台歌》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是靠感情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12、“低谷”是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低点,也比喻事物发展过程中最不顺利、不景气的时候。低谷是与高峰相对而言的。低谷的种类很多,如人生的低谷、生命的低谷、事业的低谷、学习的低谷、家庭的低谷等。
请你认真阅读所给材料,以“低谷”为内容,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章中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不得抄袭、套作;要有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