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哈尔滨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宋朝海外贸易空前繁荣,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 )加以管理。

    A. 宣政院

    B. 转运使

    C. 蕃坊

    D. 市舶司

  • 2、房玄龄富于谋断,杜如晦善断大事,唐太宗重用他们做宰相,这表明唐太宗

    A.重视发展生产

    B.虚心纳谏

    C.提倡节俭

    D.知人善用

  • 3、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秦朝在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是

    A.大篆 B.小篆 C.行书 D.楷书

  • 4、唐、宋、元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央帝国,万邦来朝

    B.交通发达,通往各国

    C.开放政策,吸引外商

    D.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 5、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与辽、西夏、金的战争往往以战败、议和结束,最终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然而,历史学家陈寅恪却对宋代文化如此赞誉:“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由此观之,宋代

    A.文武兼备 B.以文驭武 C.重武轻文 D.重文轻武

  • 6、七年级三班的学生根据下图得出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最早出现在北宋 B.唐朝已出现

    C.携带方便 D.最早在四川地区出现

  • 7、下列事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是(     

    ①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②元朝设置宣政院   ③清朝设置军机处   ④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8、我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元朝广大疆域内出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况,并形成了一个新民族。请说出建立元朝的民族和形成的新民族分别是(   

    A.朝鲜族 回族

    B.蒙古族 回族

    C.土家族 藏族

    D.蒙古族 满族

  • 9、将“589年”和“杨坚”这两个历史要素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得到准确的历史信息是

    A.隋朝的统一 B.开通大运河 C.开创科举制 D.唐朝的建立

  • 10、隋唐时期,对外贸易繁荣。居唐朝物产进口首位的国家是

    A.日本

    B.波斯

    C.新罗

    D.天竺

  • 11、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历史上,唐朝在文学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

    A.诗歌 B. C.杂剧 D.小说

  • 1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

    A. 唐朝

    B. 北宋

    C. 南宋

    D. 隋朝

  • 13、“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办事效率高……有非常严格的保密制度,使外人不能窥视其活动及文件等。即使是王公大臣,没有皇帝的特旨,也不准出入……”材料描述的场所是(  )

    A.中书省 B.三司 C.厂卫机构 D.军机处

  • 14、一位法国学者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下列能够反映宋代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现代化”水平的是(   )

    ①交子 ②在报纸上看新闻 ③瓦子   ④发电报问候亲人

    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④

  • 15、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中国美术史的丰碑,用色彩记录了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横直万里的锦绣河山。《步辇图》就是其中的一幅,它的作者是

    A. 唐代的阎立本

    B. 宋代的张择端

    C. 东晋的顾恺之

    D. 唐代的吴道子

  • 16、“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员,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通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与此材料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 17、“元有天下……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句话主要反映了

    A.元朝中外交通发达 B.元朝疆域广大

    C.元朝人口较少 D.元朝民族关系融洽

  • 18、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其内容

    A.反映了地主阶级的要求与愿望 B.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与愿望

    C.反映了太平天国提倡男女平等 D.反映了农民起义军的发展历程

  • 19、从明武宗开始,明朝屡出昏君。由于君主不理政事,奸臣和宦官把持朝政,打击正直朝臣和士人,掠夺百姓,贪污受贿,无恶不作。这反映出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日益腐败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民起义频发

    D.遭遇连年灾荒

  • 20、《旧唐书·李密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农民起义 B.隋朝灭亡 C.土地兼并严重 D.隋炀帝暴政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代表中国古典小说最高成就,且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是________

  • 22、唐代书法名家辈出,___________的书法具有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的特点。

  • 23、_______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明军攻占了元大都,结束了______对全国的统治。

  • 24、编排历史短剧,大家找来了A《本草纲目》、B《资治通鉴》、C《牡丹亭》、D《送子天王图》、E《天工开物》等书做道具,请你帮忙分派给下列演员。只写序号即可

    (1)剧中的刘大是一个医生,喜欢钻研中医中药书,你分派给他——

    (2)剧中的赵二是个农民,想查找农事的经验,你分派给他——

    (3)剧中的张三爱好书画,想临摹“画圣”的作品,你分派给他——

    (4)剧中的李四是个戏迷,想研究明清时期戏剧发展情况,你分派给他——

    (5)剧中的王五是个史学家,想研究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你分派给他——

  • 25、明清时期形成的大商帮是________________

  • 26、近代中国落伍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实行________的政策。

  • 27、元朝境内因民族融合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______________。

  • 28、昆曲,原是流行于苏州________一带的__________________时,经过改良,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有_________创作的《__________》。_______前期,昆曲艺术达到顶峰,代表作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 、_________的《________》,清朝中期以后逐渐走向衰落。

  • 29、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的皇帝是________

  • 30、10世纪初.契丹族杰出首领_______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辽),都城在上京他就是辽太祖。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连线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作品。

    (1)司马光的代表作——

    (2)王祯对木活字技术作系统总结的作品——

    (3)成书于明代的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国力的兴盛都离不开制度的创新与完善。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材料一: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实行通过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为中国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员。

    (1)隋朝是一个极具开创性的朝代,这一时期开创了什么选官制度?它正式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二: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然而之后中国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

    ——著名汉学家埃狄纳·巴拉兹

    (2)北宋是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重要时期。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宋朝设置了什么官职?

    材料三:《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元朝的版图在我国历史上是最大的。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也为中国此后六百多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

    (3)元朝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

    (4)元朝疆域十分辽阔,在行政制度上有着新的建树与发展。这一时期,为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理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

    (5)历史启迪:你从上述改革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