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 ( )
A.《丹经》 B.《旧唐书》
C.《金刚经》 D.《大唐西域记》
2、有学者对澶渊之盟这样评价:“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不过是两个兄弟之间的纠纷,况且50万‘岁币’只是北宋两个县的收入……不仅换来了近百年的边境和平,还打开了辽国的市场,向辽国倾销自己的文化和商品……”该学者认为澶渊之盟
A.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
B.对双方都是平等、公正的
C.给宋朝带来沉重的负担
D.促进了两国的交流发展
3、德国哲学家康德在题为《中国》的口授记录中介绍中国大运河:“由广州通向北京,就其长度而言,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实,大运河的起止点应该是 到北京。
A.扬州
B.上海
C.洛阳
D.杭州
4、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上,绵延峭拔的八达岭啊,舞起矫健的巨龙,短兵相接的年月,你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壁垒;和平建设的年代,你是显示民族气魄的支柱……”诗中赞美的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
A.龙门石窟
B.大运河
C.故宫
D.长城
5、下列各项描述,与“盛唐气象”不相符合的是
A. 经济繁荣
B. 社会开放
C. 藩镇割据
D. 政治清明
6、元朝时,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的机构是( )
A.宣慰使司 B.布政使司 C.军机处 D.澎湖巡检司
7、如图为珍藏于首都博物馆的《清光绪年间茶园演剧图》,结合所学指出舞台上演出的剧种最有可能是
A.京剧
B.豫剧
C.吕剧
D.沪剧
8、央视播放的《郑和下西洋》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B.获取经济效益
C.海外移民
D.殖民扩张
9、( )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
A. 陈胜 B. 吴三桂 C. 李自成 D. 吴广
10、“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A.魏晋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B.唐朝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C.江南经济繁荣,出现了玉米、花生等经济作物
D.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11、宰相位高权重,号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加强皇权往往需要削弱相权。宋太祖为了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 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
B.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
C.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D. 废宰相,设六部
12、北宋时期,由于金属货币不足和流通不便,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A. 交子
B. 会子
C. 关子
D. 五铢钱
13、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
A.《资治通鉴》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14、“它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是陶器中的珍品”,这段话是对下列哪一珍品的描述( )
A.
B.
C.
D.
15、概括各历史阶段的总体特征是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之一。“繁盛与危机并存”特征指的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明清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16、“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可能出现在什么时期?( )
A.人民公社时期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
C.三大改造时期
D.土地改革时期
17、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会谈在G20峰会闭幕后的5日晚举行。习近平强调,双方应该排除干扰,推动中日关系早日回到正常发展轨道。中日交往可谓是历史悠久,早在唐朝,中日交往便十分活跃。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中国与日本相互学习,中国也向日本派遣留学僧
B.遣唐使包括使节、留学僧和留学生
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
D.日本学习了唐朝的先进文化
18、某博物馆举行“梦 回唐朝"文物展,下列文物可以入展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9、《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结构宏大,情节委婉,细节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堪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通过《红楼梦》这部作品,读者最深切的感受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B.经济繁荣与社会开放
C.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D.封建社会末期的尖锐矛盾和社会危机
20、搜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研究的课题是
A.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 中华文明的起源
C.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21、统一: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_____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22、知识对对碰(将答案对应的字母填在对应的括号内)
23、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____、_____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加以管理.
24、
25、唐朝时高僧__________ 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坚持不懈传播唐朝文化;贞观年间,高僧__________ 西游天竺取经。
26、唐太宗时期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被称为是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说的是_____
27、两宋时期,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是________、________。
28、唐贞观初年,高僧______西去天竺取经;明朝初年,_____率船队七下西洋。
29、辽的都城在____________,西夏的都城在_________。
30、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1)背景:唐初,突厥控制了漠北和西域的广大地区,经常对唐朝进行骚扰。
(2)措施: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唐朝还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________,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31、连线题:今天的许多传统节日,在宋代就已经有了,请将下列古诗与节日用线连接起来。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元宵节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春节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秋节
32、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皇帝。
(1)吸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最后统一全国——
(2)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
(3)开创行省制度——
(4)“澶渊之盟”——
(5)创立殿试制度——
33、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旨在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新秩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1)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唐朝的哪两个历史事件?这两个事件有什么共同意义?
材料二宋朝是我国古代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是两宋时期对海外贸易的基本政策。……贸易港口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各区域内港口大小并存、主次分明,形成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红海及非洲东海岸等地,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已多达六十余个……进口商品主要是一些原材料,如香料、矿石、马匹等;而出口商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这表明中国在当时海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为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宋代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修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由材料可知,两宋时期对海外贸易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材料三郑和所率的船队,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这些物品有的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摘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3)材料三郑和船队所载物品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和远航能够成功的原因。
材料四中国一直是对外贸易的出超国,有发展贸易的有利条件。但清政府害怕国内人民和外国人勾结“滋事”,千方百计限制商人出海贸易。雍正帝曾说“此辈多系不安本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漂流外国者益众矣。”
——摘编自《清文献通考》
(4)材料四反映了当时清朝采取什么政策?该政策的实行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5)综合上述材料,从各朝代的不同对外政策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