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此记载最能表明末朝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现象是
A. 商品买卖开始使用纸币
B. 出现新的商业区---草市
C. 经商的时间不再受到限制
D. 到处可以开设店铺
2、“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
A.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B. 周恩来、邓小平扭转了经济的下滑
C.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D. 毛泽东批评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
3、某校七年级历史活动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搜集了明太祖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东厂、雍正设立军机处等方面的资料。由此可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可能是
A.明朝的经济的发展 B.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特务统治的强化
4、清朝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设置
A.驻藏大臣 B.乌里雅苏台将军 C.伊犁将军 D.新疆省
5、2013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的是
A.江泽民
B.胡锦涛
C.习近平
D.邓小平
6、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抓住这一趋势带来的历史机遇,中共中央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发展乡镇企业
D.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
7、《汉书》记载:“臣以为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该言论反映了( )
A.各国变法,竟相改革
B.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C.秦始皇焚毁大量书籍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8、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日关系大事揖览》一书,以大事记的形式梳理两千余年来的中日关系,分四个部分,细致地展现了中日两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互动和关系。在唐朝中日两国的交往中,彼此间影响的程度是
A. 日本影响唐朝为主
B. 双方影响程度一样
C. 唐朝影响日本为主
D. 中日双方互不影响
9、“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描写的是唐朝时期发明的一项农业生产工具,它是
A.耧犁
B.翻车
C.曲辕犁
D.筒车
10、下列我国古代的著名战役中,有可能使用过火药武器的是( )
A. 官渡之战 B. 赤壁之战
C. 淝水之战 D. 郾城之战
11、据史书记载,唐都西市固定商铺4万多家,外国商铺鳞次栉比,外国商人络绎不绝。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 农业生产发展
B. 经济重心南移
C. 民族交往频繁
D. 商业经济繁荣
12、明确时序是理解历史的基础。下列历史事件按事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乾隆帝设置伊犁将军
②澎胡巡检司的设置
③设置安西都护府
④设置通判和转运使
A. ③④②① B. ④③②① C. ①③②④ D. ②①③④
13、“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和科举制度。”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
A.唐朝与日本的关系
B.唐朝与新罗的关系
C.唐朝与天竺的关系
D.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14、明太祖为了监视官民,设立了由他直接指挥的特务机构( )
A. 东厂 B. 宣政院 C. 锦衣卫 D. 按察使司
15、唐朝以前,人们对求取功名的看法多是“男人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但宋朝以后,则是“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出现的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强化相权
B.重文轻武
C.奖励耕织
D.奖励军功
16、东方的宋应星和西方的牛顿都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18世纪,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得到广泛认可,宋应星的科技巨著传到国外并译成多种文字。宋应星的科技巨著是( )
A.《齐民票术》
B.《农政全书》
C.《物种起源》
D.《天工开物》
17、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明初国力强盛
B.海上交通发达
C.指南针的应用
D.造船技术高超
18、元朝掌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六部
C.枢密院
D.御史台
19、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之间关系密切、和平共处、互相学习、不断融合,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下列史实不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B.唐玄宗封怀仁可汗
C.西夏元昊仿效隋唐政治制度制定官制 D.马可波罗来华
20、“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反映了唐朝哪一位皇帝统治时的盛世景象( )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唐肃宗
21、作者不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______、追求______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_____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_____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2、火药发明与使用:_______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_______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_______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元朝还用金属做筒,取代竹筒,发明了_______。
23、《红楼梦》这部_________、艺术性高的小说已成为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24、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________;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________,提高农作物产量。
25、建国: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____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_____。
26、明清时期时代的特征是________。
27、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答案。
(1)唐朝时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力的是____________。
(2)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是____________。
(3)在中国元朝生活了17年,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旅行家是____________。
(4)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____________。
28、公元______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______为都城。
29、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_______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秦朝建立以后,为了抵御匈奴,修筑了闻名中外的________,它西到临洮,东到辽东。
30、 根据提示,完成下表内容。
载体 | 案例 | 说明 |
诗歌 | 唐朝杜甫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后人称他的诗为“(1)______”。北宋文学家(2)______的词,豪迈奔放,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 (10)综上所述,归纳历史信息流传方式的特点。 |
戏曲 | 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3)______。清朝中后期,北京一些戏剧家在融合多剧种的基础上创新形成了一个新剧(4)______。 | |
绘画 | 唐朝画家(5)______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等。 | |
书法 | 隋唐书法,名家荟萃。《颜氏家庙碑》的作者是(6)______,(7)______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 |
小说 | 曹雪芹的《(8)______》广泛触及清朝中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 |
地图 | 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 (9)______。 |
3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迎接文成公主,行子婿之礼。之后与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为公主筑城、修建宫室,遂“和同为—家”。
材料二: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后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
材料三:宋向金称臣,金册封宋康王为皇帝;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属宋,北属金,割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予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从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送至泗州交纳。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唐朝与这个民族“和同为—家”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的“和议”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给双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盟约指出,宋金议和划定的分界线是什么?该盟约签订后,形成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4)民族交融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促成这种趋势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32、列举宋词杰出代表人物三位。
3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安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经成为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历代王朝在此建都者多如牛毛……西安由此也成为中国建都最早,建都最久(1200多年),建都朝代最多的城市。
(1)依据材料分析,历代王朝选择西安作为古代都城的原因是什么?西安(长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古代都城,请举出以西安为都城的朝代(至少2个)。
材料二 唐末五代以来,都城中心从长安开始向洛阳、开封东移,宋代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中国古代都城也随之东移南迁,开封、临安成为都城自然是在情理之中
(2)依据材料指出,唐末五代以后我国古代都城的迁移又有何特点? 宋朝时期的开封、临安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材料三 历史教授胡道修通过对人口增长速度及数量的研究后指出:“北宋晚期北方经济的衰退已经十分明显……北宋晚期中国不仅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就是人口重心此时也转移到南方。”
(3)该材料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时间持什么观点?依据材料并结合学过的知识指出,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依据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