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楚雄州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天堂》这首歌曲深情表达了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对家乡的赞美。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元朝,其建立者是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阿骨打

    D.耶律阿保机

  • 2、南宋著名的抗元英雄是

    A. 岳飞

    B. 文天祥

    C. 戚继光

    D. 郑成功

  • 3、下图所示的明朝文物印证了统治者(     

    A.加强军事统治

    B.加强思想控制

    C.强化特务统治

    D.强化文化专制

  • 4、电视剧《建元风云》,浓墨重彩歌颂忽必烈。下列不属于忽必烈所为的是(  )

    A.广开言路

    B.建立蒙古国

    C.整顿吏治

    D.注重农桑

  • 5、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更迭与分立局面,其实质上是(     

    A.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阶级矛盾的严重激化

    C.黄河流域封建政权的频繁更替

    D.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

  • 6、“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时则观指南针。”说明指南针的价值是

    A.天文观测 B.航海探索 C.天气预报 D.地理测量

  • 7、京杭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它是在利用天然河道和已有古运河基础上,不断开凿、连通而成,比较下列三幅图片,回答以下各题

    1比较三幅地图,我们可知大运河中挖掘最早的一段是

    A. 永济渠 B. 通济渠 C. 邗沟 D. 江南河

    2隋炀帝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大运河,并多次沿运河南下巡游,其主要目的是

    A. 显示皇权威严 B. 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C. 满足个人享乐 D.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3元朝运河与隋朝运河相比,进行了“裁弯取直”,主要原因是

    A. 政治中心转移 B. 造船技术提高

    C. 海运发展迅速 D. 陆路运输加强

    4元朝运河改道后,下列哪一城市的商业地位快速下降

    A. 北京 B. 洛阳 C. 扬州 D. 杭州

  • 8、“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总书记这段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

    A.郑和 B.郑成功 C.鉴真 D.戚继光

  • 9、在西方历史学者眼里,他是中国最伟大的君主,他成功的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结束了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的局面。这一人物是

    A.秦始皇 B.隋文帝 C.隋炀帝 D.唐太宗

  • 10、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置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A.市舶司 B.藩坊 C.榷场 D.广州十三行

  • 11、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的辉煌时期。“宋瓷”不管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中国瓷”的巅峰地位。下列瓷器种类的兴起,无关“宋瓷”的是( )

    A. B.

    C. D.

  • 12、“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写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A.开元盛世 B.贞观之治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 13、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晋城市,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是清初学者、康熙朝重臣陈廷敬的祖居之地,乾隆皇帝曾亲书“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对陈敬廷及陈氏家族予以褒奖。与材料中的“进士”、“翰林”有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察举制

  • 14、宋朝李刚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刚的高度评价反映出隋文帝一生最大的功绩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实现国家统一 C.发展社会经济 D.大运河的开凿

  • 15、清朝时期,我田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标志是

    A.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

    B.设置内阁和六部

    C.设立军机处

    D.大兴文字狱

  • 16、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原因多样,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兼并严重

    B.残暴统治

    C.法律严酷

    D.宦官专权

  • 17、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某封建王朝中央机构设置的主要情况,与之相关的朝代是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东汉

  • 18、2019年4月,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杨州举行。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作用是

    A.促进隋朝的统一

    B.方便隋炀帝巡游

    C.巩固边疆防务

    D.加强南北经济交流

  • 19、某班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他们搜集了“开元盛世”“盛唐气象”“新罗商人到中国经商”等相关资料,请你推断他们探究的课题是(  

    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国家生产和社会变革

  • 20、明清时期常被认为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下面表格内容反映了

    A.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B.明清时期镇压边疆地区的叛乱行动

    C.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D.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元曲四大家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罄南山之竹书罪无趣,决东海之波流而难尽”痛斥的是________________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23、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

     

  • 24、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的是

  • 25、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________”,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

  • 26、589年,隋文帝灭掉________朝,统一全国。1279年,元军灭________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 27、唐太宗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史称“________”;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元朝实行________,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奠定了后世行政区划的基础。

     

  • 28、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2)时间:_____

    (3)支持者:_____

    (4)目的:摆脱_____,实现_____

    (5)主要措施:

    ①经济方面:募役法、_____、农田水利法

    ②军事方面:_____

    (6)成效: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_____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7)结果: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 29、1115年,_____________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他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强大。

  • 30、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_________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疆域辽阔。将下列朝代与其发生的民族、边疆事件对应连线:

    唐朝   岳飞抗金

    宋朝   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元朝   设置台湾府

    清朝   文成公主入藏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列举唐玄宗册封的三位少数民族首领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自古以来,民族关系的发展关系着社会的安定与和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唐太宗时期“和亲”的史实。

    材料二:两宋时期,若干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中夫王朝长期并立,少数民族的历史进程在和战交错的复杂场景中曲折发展。

    ——改编自《中国历代战争之两宋烽烟》

    (2)结合所学知识,以北宋和辽为例,举出他们之间“和战交错”的两个事例。

    材料三:元朝的民族交融是空前的,这不但表现为各族文化习俗的相通,还表现为旧有的民族纷纷融入汉族这个大染缸里,与汉族人已没有什么区别,甚至由于多民族杂居又产生了新的民族。

    ——《中国通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又产生了新的民族”是哪一民族?

    材料四:

    (4)与材料四中图一、图二相关的皇帝分别是谁?两幅图片反映了清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采取了怎样不同的方式?

    (5)通过上述探究,归纳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